并非迷信!八月十五,“最不能”做的5件事,别忘了提醒家人

发布时间:2025-10-03 05:00  浏览量:1

我还记得那个中秋节夜班,急诊室一位50多岁的阿姨被家属搀扶着送进来,脸色煞白,全身冒冷汗。

她说下午在家吃了不少月饼,又喝了几杯甜酒,晚上突然胃胀难忍、心慌气短,连走路都打晃。检查发现血糖飙到26,心电图也出了问题。她家人说“中秋嘛,团圆要热闹点”,可身体从不讲节气面子。那一晚,我只想说一句话:节日不是放纵身体的理由。

另一位患者是个年轻男孩,才读高三。中秋当天和同学打游戏打到凌晨,第二天头晕、呕吐,被送到医院检查是急性脑膜炎。

追问下来,发现他几天没好好休息,饮食也全靠外卖凑数,免疫力本身就低。家长说“他一直挺能熬的”,可身体不认账。节日的“放纵”,往往是疾病拉响警报的信号。

还有一位我印象特别深的老人,中秋被女儿从郊区接回家过节。家人太热情,饭桌上硬劝他喝了点老白干。他本来就有高血压和陈旧性脑梗,结果当天夜里突发脑出血,抢救了整整一夜。女儿哭着说“爸是高兴的”,可我真的想告诉她,有些“高兴”,代价太大了。

我根据对病人康复影响程度、临床发生率和误解率,排了这样一个反向榜单,专门挑出八月十五“最不能做”的五件事。它们看起来都很“日常”,但每一项背后,我都见过真实的代价。

排在第五的,是节日期间放弃规律用药。我总跟病人说,药不是请客吃饭,不能说停就停。可每年中秋,都会有不少慢病患者因为“节日就休息下”“吃多了怕药伤胃”而擅自停药。尤其是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这种行为极易引发急性高血糖危象或高血压危象。

一项2023年在四川省内8家三甲医院联合发布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中秋期间因擅自停药导致并发症入院的慢病患者比例,比平时高出29.6%节日不是暂停键,身体也不懂节日的喜庆,规律服药是最基础也是最不能妥协的底线。

很多人误以为“吃多了再吃药会伤胃”,其实绝大部分降压药、降糖药和他汀类药物,都有明确的服药时间要求,与进食关系并不大。反而是随意中断,才可能让血管经历“过山车”一样的血压波动,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我真的讲过无数次:药不是为了节日服的,是为了活得久而稳的。

第四名,是通宵娱乐与熬夜赏月。我理解节日氛围,也明白和亲友聚会难得,但身体的代谢节律不看农历。中秋前后,是昼夜温差变化最大的时候,人体自我调节功能本就容易紊乱。

熬夜破坏褪黑素分泌,会直接影响免疫功能、血压调节和血糖控制。2022年广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一项队列研究中发现,节假日熬夜者在随访半年内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短期失眠的风险上升了41%

尤其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群,熬夜带来的伤害更深。青少年正处于神经发育关键期,熬夜会扰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造成内分泌紊乱。

而老年人本就褪黑素分泌减少,睡眠结构脆弱,节日熬夜后一段时间内很可能出现昼夜颠倒、情绪低落、认知混乱的表现。赏月可以,但别赏到凌晨,节日的浪漫不该以健康为代价。

第三名,是节日情绪压抑与过度自责。我看过太多在节日里情绪波动剧烈的病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独居青年,甚至是因为家庭矛盾而郁结不解的中年人。中秋是团圆节,但对一些人来说,它是最孤独的一天

2021年北京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门诊数据显示,中秋节后一周,因情绪障碍初诊的患者数量比平时增长了22.4%。那一周,我们精神科的预约排到了十天以后。

情绪是身体的隐形战场。持续的情绪压抑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进而影响免疫力、心血管功能和代谢平衡。

我接诊过一位年轻妈妈,中秋节因为婆媳冲突大哭一场,晚上出现剧烈胸痛和呼吸困难,检查是“应激性心肌病”,也叫“心碎综合征”。情绪的伤,不比刀伤轻,节日的心情要留意别让情绪偷袭健康。

第二名,是无节制的高糖高脂饮食。这个我真的讲太多次了,但每年节日我还是会在消化科、内分泌科看到“节日后遗症”。

月饼、甜酒、红烧肉、糖藕、莲子羹……每一样都藏着高热量、高糖和高脂。一块蛋黄莲蓉月饼,热量可达400千卡,相当于两碗米饭。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饮食是血糖飙升的引爆点

2023年江苏省营养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中秋后七天内,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动幅度比平时高出37%,其中超过一半与暴饮暴食相关。

有些人平时控制得很好,一到节日就“放开吃”,认为“反正吃药了、没事”,这种错误认知极易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我总说,糖尿病不是嘴巴的病,是生活方式的照妖镜,节日更是照得最清楚的一天。

第一名,我毫不犹豫给了“劝酒文化”。这是最隐蔽、也最危险的节日行为误区。我见过太多因“拗不过亲情面子”而喝出问题的案例。中秋饭桌上,亲戚朋友“劝一口”“喝点没事”,看似热情,其实是对身体健康的集体忽视。

精对肝脏、心脏和神经系统的损伤从不打折,尤其是心律不齐、酒精性胰腺炎和急性酒精中毒,中秋节后发病率显著增加。

国家疾控局2024年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中秋节期间因酒精相关急诊入院事件同比上升43%,其中50岁以上男性为高危群体。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多人喝酒后会掩盖疾病早期症状,比如胃出血、低血糖或心绞痛,导致延误抢救。我总跟病人说:你以为的一杯敬亲情,可能是身体的最后通牒。

节日本该是温暖的,但身体从不“认节气”。它只看你做了什么,不看你怎么想。八月十五这个夜晚,是诗意的、团圆的,也是临床上负荷最高的时刻之一。我们要敬的是亲情,更要敬畏身体的承受力。

我知道讲这些不太“应景”,但真实的医学从不迎合氛围。节日不是免死金牌,每一次放纵都是对身体底线的试探。我更希望大家在团圆的日子里,也能拥有清醒的身体认知。健康不是节日的附属品,而是节日的底色。别让一次中秋,成为一生的遗憾。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李伟.中秋节后糖尿病急诊就诊率变化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5):438-442.
[2]王芳.节假日饮食行为与代谢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9):921-925.
[3]陈志远.传统节日与慢病控制的冲突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21,19(3):239-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