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今唯一的人民公社,记工分、分口粮,现今人均收入三万多
发布时间:2025-10-08 18:40 浏览量:2
文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北方的冬天,冷得透骨,但河北晋州周家庄乡的空气里,却总有一股热气腾腾的劲儿。这不是锅里的热气,而是老百姓心里的那股底气。
你想象不到,这里还在用工分记账、靠集体分钱、分粮,却年年分得稳、年年过得好。人均收入三万多,孩子上学不要钱,老人养老不用愁,人人住楼房,家家有产业。
有人说这像是“穿越”,但它确实就在今天的中国,真实存在着。而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全国都分田单干了,它却坚持集体不散?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说起来,周家庄的故事并不复杂,但也绝对不简单。这片地,最早在1949年就开始搞互助组,村里人凑在一块儿种地、干活、分粮,虽然苦,但人心齐。
到了1952年,干脆建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走上了集体化的路子。再后来,1958年全国推“人民公社”,它也并入“东风人民公社”。可真正让它与众不同的,是1982年那次全体社员大会。
那年,国家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分了田、单干了。可周家庄没跟风。他们开了三天大会,社员一个个站出来说话,最后除了两三户,没人愿意散伙。
大家按下红手印,签了“不分家协议书”。这是全国唯一一次,农民自己投票决定不分田到户。你说这事稀奇不稀奇?
这背后,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雷金河。他是周家庄走集体化路线的主心骨。1982年,他专门跑去见了时任河北省委书记李尔重,拍着胸脯打包票:如果以后社员的收入比不过分田的村子,他甘愿受处分。
更狠的一句话是:哪怕年成不好,也要保证每人每年有500块钱、600斤粮,谁也不能饿着。这不是空话,他真做到了。
后来,虽然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在1983年改成了“乡”,但周家庄的制度没变。今天,它是全国唯一保留人民公社制度的地方。现在的党委书记雷宗奎,是雷金河的孙子。他接过了爷爷的担子,也没换路子。
你要问,这种制度怎么还能活下去?一个字:“细”。他们的工分制度细得你想不到,有372项劳动定额,分到农业、工业、服务业等13个等级。
收麦子的时候,一平方米掉13粒麦就扣工分。干一天活,记一天工分,年底结算。总收入扣掉成本和公积金后,剩下的按工分分。这不是平均主义,是谁干多少拿多少。
再说说他们的产业。别看是农村,工业占了大头,达87.6%。他们有十几个集体企业,阀门厂是长江以北最大。农业也不差,1万亩优质小麦,4000亩葡萄,鸭梨出口国外。
还有1000亩高档苗木,搞得有声有色。旅游也搞起来了,采摘园每年来120万人。奶牛场里有1100多头奶牛,是石家庄地区最大的。2024年还建了饲料加工厂,养殖户成本省了三成。
收入上,更是让人眼红。2006年人均收入5609元,2013年涨到14104元,到2023年已经超过3.1万元。男劳力一年能拿一两万,女劳力也能拿个六七千。这些都不是补贴,全是靠干活挣的。
不过,最让人羡慕的,不是收入,是福利。2024年,集体一年拿出4500多万元搞福利。每人每年发500元生活补贴,电费还补100元。
居民医保全由集体买单,一个人400块,自己一分钱不掏。老人还有养老津贴,60岁以上每月80元,80岁以上能拿160元,独生子女老人还能加钱,老党员也有额外补贴。
住房这块就更狠了。1982年起,集体就给村民建了二层楼房,统一规划,节省了840亩宅基地。
2015年又在市里建了高品质住宅楼,供暖都接入市政系统。说白了,村里人住得比城里人还稳当。
教育也不落下。幼儿园到高中全免费,早在1982年就开始干了。看病也有保障,社员去石家庄第二医院住院,医保报完之后剩下的费用还能再减免一半。真是从出生到养老,处处有照顾。
你可能会想,这种制度是不是人人都一样,容易混日子?还真不是。他们把“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分别”这事儿做到了极致。
工分制度不是走形式,谁偷懒谁就少拿钱。干部拿多少工分也要晒出来,全村对比。
有人质疑亲戚关系影响分配,乡里也不避讳,说得很实在:“我们这地方女不外嫁,追根溯源,村里人本来就都是亲戚。”但制度要公开透明,谁干了多少活,大家都看得见。
当然,这套制度也不是没有压力。年轻人不太愿意干农业,觉得没意思。有的社员觉得集体干活缺乏激励,也担心干部优待亲属。
雷宗奎也知道问题在哪儿,他承认农业机械化还得提高,还考虑外请劳动力来补农业人口的缺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里也在想办法。一方面搞科技农业,用无人机喷药,搞土壤改良;另一方面发展旅游、养殖、加工,尽量把产业链拉长,给村民多开几个挣钱的门路。
他们还在做一件事,就是保护生态。30年没发生过违法用地,土地整理新增了4000亩耕地,秸秆全部回收利用,不烧不污染。
你要说这种体制是不是适合所有地方?那还真不一定。但周家庄的经验说明了一件事:不是只有一条路能走出好日子。只要方向对,制度稳,群众认可,就能干出样子来。
他们靠的不是某个人的能耐,而是一整套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机制。靠的是几代人对集体的信任。
靠的是一个“稳”字,谁也不怕明天没饭吃,谁也不用担心孩子没学上,老人没人管。在今天这个变化飞快的时代,周家庄的“稳”反倒成了最稀罕的价值。
说到底,国家搞乡村振兴,目标不是让农村变成城市,也不是让农民都去打工。
而是让农村人能在家门口过上有尊严、有保障、有盼头的生活。周家庄走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它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几十年不动摇的选择。
雷金河当年说的那句话,现在听来依旧铿锵:“只要集体不散,老百姓就不会穷。”这句话,不是空话,是他们几十年干出来的成果。
而这个中国最后的人民公社,还在照着这句话,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