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志心:学练太极拳离不开《太极拳论》

发布时间:2025-10-09 17:48  浏览量:1

目前武术界就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关系发生了严重分裂,双方激烈辩论的程度,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本文作者尤志心,年事已高,本在写完《孙禄堂三十六手卦象解》(《武当》2020第1期)后就想辍笔。但看到目前武术界这样激烈的交锋,笔者作为一个太极文化研究者,不得不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当然这二者的关系,用孙禄堂祖师自己的话来说明,会比其他任何人的更有有说服力。

故现在引录孙禄堂祖师《〈太极拳学〉自序》中的有关原文如下:

先生(笔者按:指张三丰)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自是而后,源远派分,各随己意而变其形势。至前清道咸年间,有广平武禹襄先生,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清平先生者精于是技,不惮远道,亲往访焉。

遂从学数月,而得其条理。后传亦畲先生。亦畲先生又作五字诀,传郝为真先生。先生以数十年之研究,深得其拳之奥妙。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汇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人只凭口授,无有专书。偶著论说,亦无实练入手之法。

余自维浅陋,不揣冒昧,将形意拳、八卦拳、太极拳三派各编辑成书,书中各式之图,均有电照本像。又加以图解,庶有志于此者,可按图模仿,实力作去,久之不难得拳中之妙用。书中皆述诸先生之实理,并无文法可观。其间有舛错不合者,尚祈海内明达,随时指示为感。

上面文字首先说明了孙禄堂太极拳的来源。

太极拳的宗师是张三丰,尽管当今武术界对这一看法有分歧。但孙禄堂的看法,是传统看法,是他那个时代的统一看法。

孙禄堂在授拳陈健侯时说,“他是第九代传人”。是哪九代,他并未细说。只说自己是跟郝为真学的。这篇《自序》也只是讲到张三丰……王宗岳……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孙禄堂。

但据现代学者研究,其完整的传承过程应是:

张三丰→刘古道(方游道人)→王宗岳→蒋发→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孙禄堂。

孙禄堂

目前有种言论,否定孙禄堂跟郝为真学太极拳说,但从“受教于为真先生,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就会发现这是毫无根据的臆造。并且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第三节专门介绍了郝为真先生,以及与其相识、相知、学拳的过程:

(郝为真)昔年(今考证为民国3年,即公元1914年)访友来北京,经友人介绍与孙禄堂相识。孙禄堂见其“动止和顺自然”“身体魁伟,容貌温和,言皆中理,身体和顺自然”,二人遂相投契。

郝为真不久患痢疾甚剧,在京朋友甚少,孙禄堂为其“请医服药,朝夕服侍,月余而愈”。郝为真感念其恩,言“吾二人本无至交,萍水相逢,如此相待实无可报”。“欲将我平生所学之拳术传与君,愿否?”孙禄堂回应“恐求之不得耳”。后请郝至家中,朝夕教授,数月得其大概。

孙禄堂在授拳陈健侯时讲得更详尽,孙亲自为他“请大夫,为他买药、煎药、喂饭,甚至倒便壶”。

笔者曾把这段故事写入《武林奇侠孙禄堂逸事》(原载《搏击》2005年第5期,《镇江文史资料》四十辑)一文中。

孙剑云在孙禄堂原著、孙剑云整理的《孙式太极拳》(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年9月第1版,1962年12月第5次印刷)中《孙式太极拳简介》一文中说,孙禄堂“后遇广平郝为真,又从郝学太极拳”。在《前言》中又说“他这趟太极拳受教于郝为真先生”。

现在居然有人编造孙剑云言,说“孙没有跟郝为真学过拳,他的太极拳完全是独立创造的”。真的是这样吗?事实是孙在学习郝太极基础上,融入了八卦和形意两拳而创造成的武术。如果没有郝太极,凭空是创造不出形意、八卦、太极合一的太极拳的。

其次,孙禄堂的《自序》,也说明了他的《太极拳学》的理论基础是源于《太极拳论》。

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名称作者是王宗岳。王宗岳生平,唐豪、顾留馨著的《太极拳研究》(人民体育出版社,1964年3月第1版,1996年3月第3版。2006年1月第10次印刷)中有《清王宗岳传》中有较详论述。确定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作于1775年(乾隆二十二年)以后。近年山西出现的王宗岳家谱,虽然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证山西确实有此人。该拳种于2017年被列入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序》中说张三丰用“周子太极图之形,取河洛之理,先后易之数,顺其理之自然,作太极拳术,阐明养生之道”。又说:“先生以河图洛书为之经,以八卦九宫为之纬,又以五行为之体,以七星八卦为之用,创此太极拳术。其精微奥妙,山右王宗岳先生论之详矣。”由此可见,张三丰根据《易经》创造了太极拳,而王宗岳对张三丰创拳的理论根据,作了详细阐述,写成了《太极拳论》。

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其内容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太极拳论》总结了前人的实践与智慧,用高度抽象、哲理化的语言阐述了太极拳的核心原理,如“阴阳”“虚实”“舍己从人”“以柔克刚”等。

《太极拳论》被公认为太极拳理论的奠基之作和最高经典。它不隶属于任何特定流派,是所有太极拳派别的共同理论源头和指导思想。若离开《太极拳论》而创造的拳则不能叫太极拳。凡称太极拳的一定离不开《太极拳论》。

孙禄堂的《太极拳学》1921年6月,上海中华书局首次出版,它是民国时期的著作。孙禄堂先生是清末民初的武学巨擘,精通形意、八卦、太极三门内家拳术,并融会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他的《太极拳学》是其武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二者关系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源”,是所有后辈太极拳家学习和尊奉的经典。

孙禄堂作为后世的武学大师,是在深入学习、理解并尊重这一“源”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流”(孙氏太极拳),并写下了《太极拳学》这一著作来阐述他的体系。

但是,二者在内容与侧重点上不同。

《太极拳论》侧重于“理”。它通篇都在讲原则和道理,几乎不涉及具体招式。

例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形容听劲和灵敏度达到极致的状态。“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是讲中和与随顺的原则。“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是描绘习武的进阶路径。它是一部哲学性、纲领性的文献,告诉你“应该达到什么境界”和“为什么要这样做”。

它是在《太极拳论》揭示的“理”的指导下,构建的一整套具体实践方法。

告诉你怎样达到《太极拳论》所言之“境界”。

系统化:

书中详细记录了孙氏太极拳的拳架招式98式(如懒扎衣、搂膝拗步等),并有大量照片示范。

理论延伸:

孙禄堂用自己的理解,结合其形意、八卦的深厚功底,对太极拳理进行了更深入的阐发,例如更强调“中和”之气、内外合一。

体用兼备:

它不仅教你怎么练(体),更解释每一招的练法(用),将高深的理论落实到了具体的动作和实战中。

《太极拳论》提供了战略指导思想,而《太极拳学》则提供了“战术执行方案”和“训练手册”。没有《太极拳论》的指导,《太极拳学》就失去了灵魂和方向;而没有《太极拳学》这样的实践典籍,《太极拳论》的哲理就容易流于空谈,难以被后人具体掌握。

二者的核心思想:高度统一。

尽管侧重点不同,但两本书的核心思想完全一致,都紧紧围绕着太极拳的核心要义:

“拳道统一”:

拳术与生命科学、人生哲学完美统一,达到“形神俱备”“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以柔克刚”:

两者都反对拙力,强调松柔、化劲。“阴阳互济”:都强调虚实、开合、动静的相互转化。

“舍己从人”:

都主张不顶不丢,顺应对方劲力而后发制人。

“内外相合”:

都注重意、气、力、形的统一。

孙禄堂在《太极拳学》中开篇立论,完全秉承了《太极拳论》的哲学观,并将其作为自己整个拳学体系的根基。他并非另起炉灶,破旧立新而是在同一个哲学框架内进行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与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典范的相辅相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太极拳论》是“宪法”,是根本大法,规定了所有太极拳实践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太极拳学》是“具体法律”,是孙氏太极拳这一“流派”根据“宪法”精神,制定的详细、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体系。

对于太极拳习练者而言,必须用《太极拳论》的“理”来指导《太极拳学》的“法”的练习,又在《太极拳学》的拳架和推手实践中,去反复体会和验证《太极拳论》所描述的境界。二者结合,方能理法圆融,体用兼备,逐步登堂入室。二者绝非相背,而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太极拳论》是“道”与“理”的总纲,《太极拳学》是“术”与“法”的体系化实践。把《太极拳论》与《太极拳学》对立起来,甚至说《太极拳论》是“垃圾”,应该“送进垃圾处理厂”,说明他既没有真正读懂《太极拳论》,也没有真正读懂《太极拳学》。

总之,一句话,《太极拳论》讲的是根本理念;《太极拳学》讲的是怎么办。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一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位著名武术大师。

他从名师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名师程廷华学八卦拳;从名师郝为真学太极拳。“转益多师是汝师”,才能将形意、八卦、太极集于一身而成大师。这是创造《太极拳学》物质(客观)基础。

二是因为他一生爱《易经》,不管到哪里,首先要访问当地的“善易者”。

他对《易经》有深入研究,对“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句有独特看法。这是他创造《太极拳学》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有了这种理论基础,才能敏锐地发现,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这个“理”就是指“易理”,也就是《太极拳论》所讲的“拳理”。古人云:“愚者看其异,智者看其同。”孙禄堂是智者也。

在今天,由于时代发展的必然,习练者已把“克敌”放在次要地位,而养生延年作为主体。

《太极拳论》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文化认同依然具有巨大作用,孙禄堂在授拳陈健侯也曾提及,“学习太极拳旨在强身、克敌、祛病、延年”。但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其技击内涵,否则就是自断根脉。

因此有条件的太极拳练习者要从基本功练起,勤练苦练架子、推手、散打,在实战中提高自己的技击能力。

《太极拳论》描绘的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一般人是难以达到的。而孙禄堂的《太极拳学》提供了一条达到这最高境界的路径与方法。当然,陈派、杨派、武派、吴派,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路径与方法,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任选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太极拳,勤学苦练,从而达到“阶及神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