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联家治改革试点案例(三)|以家风为笔 绘就乡村治理新画卷—七台河市勃利县正阳村

发布时间:2025-10-11 19:01  浏览量:2

妇联家治改革试点案例

本期案例聚焦七台河市勃利县倭肯镇正阳村的“积分+文化”双驱动治理模式。这里的“文明家庭积分制”细化到“非遗技艺传承”“志愿时长”,积分能换村办企业岗位;村民自编自演的《正阳村的故事》等21部系列短剧,累计播放量超30万次;黏豆包制作技艺冲刺“非遗”,让家风文化长出“经济翅膀”。接下来,我们将走进七台河市勃利县正阳村,细赏以家风为笔绘就的乡村治理新画卷。

案例背景

近年来,勃利县倭肯镇正阳村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深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通过“积分制+文化浸润+生态实践+四季村晚”四维联动模式,构建起德治、法治、自治“三治融合”的基层善治新体系,进一步推动形成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2024年全村矛盾纠纷同比下降67%,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8万元,先后获评“黑龙江省思想政治示范点”“县级十佳村镇”。

做法和成效

以分赋能、以制聚力

为基层治理装上“量化引擎”

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行为规范难量化、内生动力待激发等难题,正阳村精准施策,创新推出“文明家庭积分制”,认真细致地制定出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等12项多维度的积分细则。这一创新机制,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把抽象的治理要求转化为清晰具体、可量化、易操作的行为指标,村民做什么、怎么做能得分,一目了然。目前全村92%家庭参与积分管理,村民通过参与短剧拍摄、义务调解纠纷、垃圾分类等28类活动获取的积分,可以用来兑换生活用品、优先承包村办企业岗位,有效破解了群众动员难、长效保持难等治理瓶颈,营造出成“人人争先进、户户创文明”的共建共治共享浓厚氛围。如村民上访户赵大哥通过参与短剧拍摄深受触动,积极参与村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主动找到村里的种植大户学习经济作物种植技术,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家里的生活也有了明显改善,全家年度积分达200分,获评“年度文明之星”。

以文化人、以剧润心

为乡村文明注入“精神内核”

积极探索以村民出演微短剧的乡村文明宣传新模式,依托“五子源文化传媒公司”,拍摄反映现实生活和美德诚信的文艺作品,以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方式寓教于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优良家风宣传教育从干部“唱独角戏”向群众“跳集体舞”转变。建立“文化礼堂+影视基地”双阵地,开展家风讲座8场、村民观影会14次,吸引了村民们的广泛参与。培育108人本土演员队伍,带动85%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形成“村民演、演村民、村民看”的文化闭环。创作《正阳村的故事》《真欢转》等系列短剧21部,累计播放量超30万次,2024年春节期间《正阳村的故事》播放量破万,通过拍摄微短剧,既展现了正阳村村民们的多才多艺,更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为生态家园厚植“绿色底蕴”

立足基层治理,打造“巾帼小菜园”“美丽庭院”等,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深度融合,以“环境整洁美”带动“家风和谐美”,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推行“门前三包+垃圾分类”责任制,将环境维护纳入家风考核,评选“生态示范户”15户,实现村域垃圾清运率100%。村民自发组建“护绿志愿队”,三年累计植树3000余株,打造“村在林中、家在景中”的生态家园。

特色村晚、凝聚人心

为家风建设系牢“情感纽带”

创新打造“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主题村晚,将家风故事、移风易俗案例融入文艺表演,乡村的凝聚力和村民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如春季举办“好媳妇表彰大会”,夏季开展“孝老爱亲一日游”,秋季组织“丰收节村民宴会”,冬季上演“杀年猪民俗剧”。每场活动设置“村民议事环节”,与村民共话家长里短、共提意见建议,三年来收集治理建议近百条,从“替民做主”向“由民做主”深化,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2024年丰收节吸引周边3个乡镇2000余人参与,现场销售农产品5万元。其中粘豆包正在申请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县域文旅融合新名片。

经验启示

要建立高效治理机制

一是坚持精准化设计。建立以“积分超市”为核心的激励体系,制定多维度的积分细则,使治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坚持刚性约束与柔性激励相结合。既通过积分细则明确行为导向,又通过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优先承包岗位等实实在在的激励,让文明行为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回馈。三是坚持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将复杂的治理目标融入日常活动,使机制融入生活、易于参与,确保了治理机制的长效运行和生命力,最终营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要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一是搭建“人人可参与”的广阔平台。通过建立本土文化公司、培育百余人演员队伍等,帮助村民从台前走到幕后,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创造者”,真正成为文艺活动的主角。二是创造“人人愿参与”的沉浸体验。将枯燥的说教转化为生动的视听体验,通过生动、有趣、富有成就感的集体创作和娱乐活动,激发村民的兴趣和主人翁意识。三是建立“人人想参与”的长效激励。将文化参与、环境治理等行为与“生态示范户”评选、家风考核等荣誉体系相挂钩,并通过互联网传播获得社会认可,同时通过打造“巾帼小菜园”“美丽庭院”等实现成果共享,让村民在参与中既有精神荣誉,又有物质和环境获得感,形成“参与—受益—更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

要打造特色文化活动

一是坚持时序性与主题性统一,打造品牌活动IP。通过“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四季主题村晚,将家风故事、移风易俗等治理内容深度融入不同季节的民俗和生产生活,使活动既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紧扣时代主题和治理需求,形成独具特色、可持续、有生命力的文化品牌。二是坚持文化性与功能性统一,拓展活动综合效益。超越“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限,巧妙嵌入村民议事环节,将文化活动现场变为民主议事的平台,实现“文化搭台、治理唱戏”,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同时,借助活动人气带动经济发展,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三是坚持传承性与创新性统一,激发文化内生动力。通过对“杀年猪”等传统民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编排成剧目,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观看,不仅增强了正阳人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更将特色文化活动打造成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

后记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和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关于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的改革部署要求,2025年,黑龙江省妇联率先全国出台首个省级改革方案,精选8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推动“三家”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从佳木斯桦川县星火村的朝鲜族家风传承,到鸡西鸡东县新华村的红色家风浸润;从七台河勃利县正阳村的积分制赋能,到齐齐哈尔富裕县长胜村的家藏馆育人……8个试点村立足自身文化根脉与治理需求,以“积善家藏馆”“老年协会”“家风积分制”“巾帼调解队”等特色载体为抓手,将孝老爱亲、移风易俗、民族团结、产业发展等理念融入“三家”建设,既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痛点难点,又守护了乡土文化的根与魂,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