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黄善古:戎马铸忠魂,孝亲传家风,用一生诠释“责任”二字
发布时间:2025-09-15 20:55 浏览量:1
近日,2025年第二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黑龙江举行。聚光灯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好人”代表依次登台,他们的事迹或感人至深,或催人奋进,而其中一位来自广东韶关的身影引人注目——他就是韶关市翁源县龙仙镇康乐社区居民黄善古。
榜单
此次广东共有6人(组)上榜,63岁的黄善古凭借“战场立战功、家中尽孝责”的双重担当,成为韶关市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
黄善古
“拿到‘中国好人’这个荣誉,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这份认可,忐忑的是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活动结束后,黄善古在接受采访时,话语朴实却饱含真情,“我要感谢各级政府的关怀托举,感谢启蒙恩师的教诲、军旅战友的并肩、亲友的扶持、工作伙伴的支持。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一个人,属于所有默默托举我的人。”从军营里的铁血战士,到家庭中的“顶梁柱”,再到如今的“中国好人”,黄善古用数十年的人生,书写了一部关于“忠诚”与“责任”的动人篇章。
戎马生涯:19岁从军赴前线,两立三等功、获评“优秀司务长”
时间回溯到1982年,19岁的黄善古还是翁源县龙仙镇一个懵懂的青年,但心中早已埋下“保家卫国”的种子。这一年,他响应国家号召,穿上军装,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从此踏上了长达16年的军旅征程。“那时候年轻,就想着能为国家出点力,哪怕是上战场,也绝不退缩。”回忆起参军时的初心,黄善古眼神坚定,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年轻时的黄善古在部队
入伍后,黄善古很快展现出过人的毅力与担当。由于表现突出,他先后被分配到侦察连、后勤连等岗位,无论是冲锋在前的侦察任务,还是保障后勤的琐碎工作,他都一丝不苟,力求做到最好。20世纪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黄善古主动请缨,奔赴前线。
在艰苦的作战环境中,他与战友们同吃同住,白天潜伏侦察、传递情报,夜晚坚守阵地、防范突袭,好几次都在生死边缘徘徊。“最危险的一次,我们深入敌方前沿阵地执行侦察任务,敌人的炮弹就在不远处爆炸,弹片擦着耳边飞过,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黄善古说,但即便如此,他从未想过放弃,“身为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守护国家领土完整是使命,这点苦算不了什么。”
1985年11月,黄善古担任侦察班长期间,接到一项紧急的对越反炮击作战任务。当时敌方炮火密集,前沿阵地情况复杂,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黄善古带领班组战士,趁着夜色悄悄潜入敌方阵地附近,凭借丰富的侦察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成功摸清了敌方炮位分布、兵力部署等关键信息,并及时将情报传回我方指挥部。正是这份精准的情报,为我方后续的反击作战提供了重要支撑,有效压制了敌方炮火。战后,黄善古因“出色完成战斗任务,为作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被团里记三等功一次。
1987年,黄善古调任司务长,负责连队的后勤保障工作。从“冲锋陷阵”到“柴米油盐”,岗位变了,但他的责任心丝毫未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撑,一点都不能马虎。”为了让战士们在训练、作战之余能吃上热饭、住得舒心,黄善古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食堂检查食材质量、安排当日菜谱,晚上还要核对账目、清点物资,常常忙到深夜。他还创新性地提出“分餐制”“食材溯源登记”等制度,既保证了饮食卫生,又避免了浪费。在他的努力下,连队后勤保障工作有条不紊,战士们的训练积极性和战斗力也显著提升。1987年12月,黄善古因“工作认真负责,管理大胆有效,保障有力”,再次被团里记三等功一次;1988年5月,他更是凭借开创性的后勤工作方法,被广州军区授予“优秀司务长”荣誉称号,广西军区批准记二等功一次。
在部队的16年里,黄善古最愧疚的就是对家人的亏欠。由于任务繁重,他很少有机会回家,甚至连父母的生日、家人的重要节日都无法陪伴。书信,成了他与家人沟通的唯一纽带。“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话也不普及,只能靠写信。每次收到家里的信,都要反复看好几遍,就像家人在身边一样。”黄善古说,他至今珍藏着一封1984年父亲寄来的家书,信上只有短短11个字:“儿,英雄出险道,险道出英雄。”
“这封信我保存了40多年,每次看都会流泪。”黄善古的声音有些哽咽,“后来我才知道,父亲写这封信的时候,因为担心我的安危,眼泪把信纸都打湿了。他既希望我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成为英雄,又害怕我出事,盼着我能平安回家。这份矛盾又深沉的父爱,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正是这封家书,成了黄善古在战场上的精神支柱,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想起父亲的嘱托,他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铁汉柔情:为救女儿抗罕见病7年,退役后照料4位老人15载
1998年,黄善古因身体原因退役,告别了热爱的军营,回到了翁源县龙仙镇,与家人团聚。本以为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却没想到,命运很快给了他一个沉重的打击。
黄善古一家人
退役后不久,黄善古发现1岁多的女儿黄柳总是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他赶紧带着女儿去医院检查,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女儿被确诊为“特发性心肌扩张症”,这是一种当时世界罕见的儿童心脏病,医生明确表示:“这种病治愈率极低,孩子可能活不过3岁。”
“听到医生的话,我感觉天塌了。”黄善古说,女儿是他和妻子的心头肉,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他带着女儿四处求医,从翁源县到韶关市,从广州市到上海市,只要听说哪里有能治疗这种病的医生或医院,他就立刻带着女儿赶过去。为了凑齐医药费,他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向亲友借钱,甚至一度想过卖掉房子。“那时候日子过得很苦,有时候一天只吃两顿饭,晚上就在医院的走廊里打地铺,但只要看到女儿还有呼吸,我就觉得有希望。”
在求医的7年里,黄善古和妻子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女儿经常半夜发病,呼吸困难,他们就抱着女儿在医院的走廊里来回走动,轻声安慰;女儿因为吃药太多,胃口不好,他们就变着花样给女儿做辅食,一口一口喂;女儿因为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玩耍,常常哭闹,他们就耐心地给女儿讲故事、唱儿歌,逗女儿开心。“我从来不在女儿面前表现出沮丧,我怕她害怕。我总是告诉她,‘宝贝别怕,爸爸一定会治好你的病,你以后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去公园玩,去学校读书。’”黄善古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黄善古终于在上海一家医院找到了能为女儿做手术的专家;1996年、1997年,女儿先后接受了两次心脏手术。手术后,女儿的病情逐渐好转,不仅活过了3岁,还慢慢恢复了健康。如今,黄柳已经长大成人,不仅在工作上能独当一面,还组建了自己的家庭,成为了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能有今天,全靠爸爸。”黄柳在回忆往事时,眼中满是感激,“小时候我不懂事,不知道爸爸为我付出了多少。长大后才知道,为了救我,爸爸吃了那么多苦。他从不抱怨,总是用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这种精神也影响了我一辈子。”
救回女儿后,黄善古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料家中老人身上。他深知,自己在部队的16年里,父母、岳父母一直由妻子独自照料,自己亏欠他们太多。“我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部队,没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退役后就该好好补偿他们。”黄善古说。
2010年,黄善古的岳母被确诊为帕金森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就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洗澡都需要有人照顾。黄善古主动承担起照料岳母的责任,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帮岳母穿衣、洗漱、喂饭,然后去上班;中午下班回家,又赶紧给岳母做午饭、喂药;晚上下班后,他会帮岳母按摩、翻身,陪岳母聊天,直到岳母睡着。为了防止岳母生褥疮,他每天都会帮岳母翻身好几次;为了让岳母胃口好一点,他会根据岳母的口味,做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物。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善古整整照料了岳母14年,直到2024年岳母安详离世。“岳母就像我的亲妈一样,照料她是我应该做的。”黄善古说,岳母去世前,紧紧握着他的手,眼里满是感激,“看到岳母走得安详,我觉得这些年的付出都值了。”
2017年9月,黄善古的母亲又被查出直肠癌术后复发,病情迅速恶化,只能卧床休养。当时,黄善古的岳母还需要照料,他又多了一份责任。他每天早上先照料完岳母,再赶去母亲家,帮母亲喂药、喂饭、擦身;中午下班后,他会给母亲做一些有营养的汤羹,一勺一勺喂给母亲;晚上,他会坐在母亲的床边,给母亲讲过去的故事——有他在部队的经历,有女儿小时候的趣事,有家里的琐事。“母亲生病后,心情一直不好,我就想通过讲故事,让她开心一点,减轻她的痛苦。”在母亲卧床的100多天里,黄善古给母亲讲了100多个故事,从未间断。2018年初,母亲在黄善古的陪伴下,安详离世。
黄善古照顾老人
母亲去世后不久,黄善古的岳父又因第三次中风,导致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黄善古没有丝毫犹豫,再次承担起照料岳父的责任。他每天帮岳父擦身、翻身、按摩,定期给岳父理发、剪指甲,还特意学习了简单的康复训练方法,帮助岳父活动身体,防止肌肉萎缩。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岳父身上的褥疮得到了有效控制,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直到2021年岳父去世,黄善古整整照料了岳父3年多。
与此同时,黄善古还要照料80多岁患有严重肺病的父亲。父亲的肺病需要长期服药、吸氧,黄善古每天都会按时给父亲喂药,检查氧气瓶的氧气量,陪父亲散步、聊天。2023年,父亲在黄善古的照料下,安详离世。
从2010年照料岳母开始,到2023年父亲离世,15年间,黄善古先后照料了4位老人,用行动诠释了“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照顾老人本来就是子女的责任,没什么好说的。”黄善古说,在照料老人的过程中,他也收获了很多快乐,“看到老人开心,我就开心;看到老人健康,我就放心。”
家风传承:从“广东好人”到“中国好人”,用榜样力量带动身边人
在照料家人的同时,黄善古也没有忘记回馈社会。退役后,他先后在翁源县的多个单位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保持着军人的作风,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在工作中,他乐于助人,同事有困难,他总是主动帮忙;社区有活动,他总是积极参与。他还经常给社区的孩子们讲自己在部队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尊敬长辈、乐于助人。
黄善古获评广东好人,与儿子黄越一起上台
2024年,黄善古因“孝亲敬长、爱岗敬业”的事迹,被评为“广东好人”。此次获评“中国好人”,更是对他多年来付出的肯定。“‘中国好人’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责任。”黄善古说,他不会因为获得荣誉而骄傲自满,反而会更加努力,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
黄善古的言行,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他的儿子黄越受父亲的影响,长大后也投身公安战线,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爸爸教会了我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黄越说,小时候看到父亲照料老人、帮助他人,他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成为了一名警察,我会像父亲守护家人一样,守护人民群众的安全,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如今,黄善古虽然已经53岁,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经常说:“我此生无悔,把铁血忠心献给了祖国,把反哺孝心献给了高堂,把温暖爱心回馈了社会,把育儿用心传给了家风。”未来,他计划利用自己的经历,走进学校、社区、企业,开展“家风家教”“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宣讲活动,用自己的故事感染更多人,传递正能量。
“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黄善古说,他会把“中国好人”的荣誉转化为动力,继续坚守初心,用一生诠释“责任”二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他的故事,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身边的人,让“孝亲敬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德在韶关翁源这片土地上不断传承、发扬。
文、图 | 记者 欧阳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