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5-10-15 07:00 浏览量:1
以下为基于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精神,结合甘肃省武威市实践撰写的城市更新研究报告:
一、引言:政策背景与武威城市更新的战略定位
中办、国办《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群众意愿,以内涵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武威市作为河西走廊核心节点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城市更新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城市病”的核心抓手。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定位,武威以“人民城市为人民”为核心理念,统筹推进功能完善、生态修复与治理创新,探索西北欠发达地区“精致化、人本化、低碳化”的更新路径。
二、现状与成效:城市更新的核心进展
(一)人居环境提质升级
1. 老旧小区改造规模化推进
- 规模与进度:“十四五”以来累计改造老旧小区624个、5.7万户,完成投资11.71亿元。2023年单年改造119个小区(7493户),开工率100.04%,重点解决“水电气路暖”问题,累计改造供水管网100公里、排水管网142.9公里、供热管网112.69公里。
- 模式创新:推行“一小区一方案”精准改造(如凉州区地质新村小区雨污分流、停车位增设),同步开展“拆临违、治脏乱、通管网”行动,拆除临违建筑6.06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6059个,加装电梯100部。
2. 便民服务体系完善
- 编制《中心城区社区生活圈专项规划》,划分18个15分钟生活圈,差异化推进“更新区微改造、规划区补短板、产业区强服务”;建成生活圈服务网点7.9万个,集成养老托幼、充电桩(新增1816个)、医疗等20余类需求。
(二)基础设施与韧性提升
1. 交通网络优化
- 凉州区新建改建道路42条,打通“断头路”32条,路网密度达8.21公里/平方公里,高峰通行效率提升40%。
- 建成西北唯一国家级地下综合管廊26.25公里,实现供水、电力、通信管线集约化管理。
2. 生态空间拓展
- 实施“绿地倍增行动”,新增改造绿地44.34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167座,城区绿地率达37.83%(居全省前列)。
-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建成项目254个,达标面积22.21平方公里,串联80个海绵社区,内涝点减少70%。
(三)智慧治理与产业支撑
- 数字化转型:构建“城市大脑”平台,安装智能监测设备3.7万套覆盖生命线管网;开发“业主+物管双小程序”,实现线上报修、缴费。
- 产业载体升级:形成“一区六园”工业格局(规划面积300.5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0余家,刘川工业园产值166.44亿元。
三、核心措施: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的实践
(一)制度保障:规划引领与全域体检
- 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明确“精致城市”目标;建立“无体检不更新”机制,通过61项指标评估生成“问题-整治-项目”三清单,精准识别民生痛点。
- 出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对19类微改造项目免于审批,压缩流程时限50%。
(二)重点行动:四大工程协同推进
1. 宜居提升工程
- 通过完整社区建设补齐“一老一小”设施,如昌盛小区儿童乐园、老年营养早餐站;创新“双地址户籍制”保障进城农民权益。
2. 韧性升级工程
- 改造排水防涝系统,消除内涝点;推进清洁取暖项目(完成369.39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漏损率压至9%以内。
3. 绿色低碳工程
- 推广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100%执行节能标准;创建省级绿色工厂4家,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5.55%。
4. 文化传承工程
- 管控南城门、汉唐天马城周边风貌,修复历史街区;探索工业遗产活化(如东十里工业园转型文创区)。
(三)资金与治理创新
- 多元融资模式:争取中央补助18.3亿元,发行专项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如天泰苑停车场)。
- 红色物业机制:设立“街道+物业+业委会”三方协调平台,组建国有物业公司托管无物业小区,物业覆盖率提升至95%。
四、问题诊断:更新行动面临的挑战
1. 产业支撑结构性失衡
- 传统产业(农业、重工业)占比高,数字经济企业仅20家,研发强度1.1%(低于全国2.5%),制约更新可持续性。
2. 历史保护与活化不足
- 工业遗产改造缺乏IP化运营(如东十里园区),文化消费贡献率不足5%,对比阳朔糖舍等案例存在差距。
3. 资金压力与机制短板
- 生态修复项目财政依赖度75%,社会资本参与仅2%(因回报率低、周期长);碳汇年交易额不足800万元。
4. 协同治理效能待提升
- 部门规划冲突(如文旅与工业用地重叠)协调周期达10-16个月;老旧小区改造方案与居民需求匹配度仅50%。
5. 生态技术瓶颈
- 节水技术推广率不足40%,沙化治理成本高达7000元/亩,制约规模化修复。
五、优化路径: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全链赋能”产业体系
1. 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 推动奶产业集群(“1+6+N”模式)高端化,发展功能性食品加工,目标2027年高附加值产品占比30%。
2. 培育新兴业态
- 利用风光资源建设大数据中心,引入头部企业,目标数字经济企业超100家;联动文旅资源开发“天马文化”IP体验馆。
(二)创新空间活化与保护机制
- 活态利用工业遗产:借鉴“阳朔糖舍”模式,植入“数字冶金工坊”“天马光影剧场”等业态,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技术导则》。
- 破解资金困境:发行绿色债券,争取黄河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推广“污水厂+光伏”模式,目标碳汇交易额超5000万元/年。
(三)深化治理机制改革
1. 公众参与制度化
- 推广“参与式设计工作坊”,开发“武威更新APP”实现需求在线征集,改造方案匹配度提升至80%。
2. 部门协同改革
- 设立市级更新办公室,推行“一张蓝图+联合审批”,压缩协调周期至3个月。
3. 政策工具创新
- 容积率奖励:对提供公共空间项目最高奖励15%容积率;
- 税收优惠:社会资本参与享受所得税“三免三减半”。
(四)强化生态技术应用
- 联合科研机构研发低成本防沙技术(目标成本压降30%);推广“草田轮作”种植柠条、沙棘,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园。
六、结论:武威经验的启示与未来展望
武威市通过“精致城市+人民中心”双核驱动,在老旧小区改造(如地质新村)、智慧治理(如“城市大脑”)、生态修复(如海绵城市)等领域形成西北样板,其核心启示在于:
- 更新逻辑:以“一老一小”破题民生痛点,实现服务精准嵌入;
- 治理创新:通过“规划豁免清单+红色物业”破解流程冗长与长效管理难题。
未来方向:
- 深化双碳目标:2027年建成零碳建筑示范项目3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85%;
- 打造“天马IP”:将工业遗产与祁连山生态资源融合,发展沉浸式文旅产业链;
- 建设“河西走廊样板”:为生态脆弱区提供“民生筑基、绿能驱动、数智赋能”的武威范式。
通过持续完善“体检诊断—规划统筹—多元融资—共治共享”闭环,武威有望成为全国欠发达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更新的深层内涵。
本报告数据均来自武威市政府公开文件(2023-2025年)及国家部委政策通报,涵盖住建、发改、规划等领域,未直接提及领域(如保障房建设)受限于公开信息覆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