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一日三餐曝光,坚持“3吃3不吃”,难怪88岁身强体壮

发布时间:2025-10-16 10:10  浏览量:1

88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不靠拐杖,甚至还能自己拎箱子、爬楼梯。不是基因突变,也没吃仙丹,而是一碗一筷、一粥一饭里藏着门道。

某位知名医学专家院士的饮食习惯最近被曝光,引发了不少关注。他坚持“3吃3不吃”的饮食原则,几十年如一日,结果,身子骨竟比同龄人硬朗太多。

说到底,吃饭这件事,人人都得做,但不是人人都做得对。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这位院士的餐桌哲学,看看科学背后的道理,顺便打碎一些餐桌上的“伪健康”。

早餐他常吃点纳豆、酸奶、泡菜,不是赶时髦,是看中了“肠道菌群”这几个字。别小看这几亿小细菌,它们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外援部队”,肠道是免疫大本营,占了全身七成免疫细胞。

《中华内科杂志》有研究提到,肠道微生态失衡和老年慢病关系密切,比如高血脂、糖尿病、甚至阿尔茨海默病。而发酵食品,尤其是自制低盐类,能有效增加双歧杆菌、乳酸菌等“好菌”数量,维持菌群平衡。

别盲目跟风去买瓶装泡菜或某网红酸奶。市售很多产品钠含量爆表,防腐剂也不少。院士的做法是少量自己做,清淡为主,吃得“活”而不“腌”。

中午他一定有个小碗:红豆、燕麦、荞麦、糙米混合的杂粮饭。而不是那种“白得发亮”的精米饭。

为什么?因为血糖是个“慢性炸弹”。《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一项调查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接近30%。白米饭就像“糖的速递员”,血糖升得快,胰岛素就得超负荷工作,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衰竭。

而粗粮的优势是低GI值(升糖指数),营养密度高,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上升速度。再加上B族维生素丰富,对神经系统也有保护作用。

需要提醒一句:粗粮不是多多益善,吃多了容易胀气,尤其是肠胃虚弱的人。院士的习惯是“细粮为主、粗粮为辅”,比例大概是7:3。

晚餐他必吃蔬菜,尤其青绿紫红那些颜色深的,比如西兰花、紫甘蓝、苋菜、油菜。这类蔬菜富含钾、镁、维生素K和膳食纤维,是控制高血压的“天然药”。

《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年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高钾低钠饮食可显著降低老年人收缩压达5-10mmHg,相当于轻度降压药的效果。而且膳食纤维还能帮助排出体内多余胆固醇。

有人问:“那我吃点蔬菜饼干、蔬菜粉,不也一样?”——错得离谱。蔬菜粉里蔬菜的灵魂早被烘干机蒸发了,钾镁所剩无几。真正有效的是新鲜、原态、少油水炒的绿叶菜。

院士对油炸食物是“敬而远之”。别说炸鸡、薯条,连油炸花生米都不碰。不是因为嘴刁,而是清楚一点:一克饱和脂肪,就可能让动脉内壁多一层“脂质斑块”。

《中国动脉硬化研究》指出,长期摄入油炸食物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显著相关。尤其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油炸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和氧化物质,更容易诱发炎症反应,增加心梗、中风风险。

“偶尔吃一顿怎么了?”——问题恰恰在“偶尔”这两个字。如果你每周“偶尔”三次,一年下来就变成了150顿,血管哪受得了?

泡菜、咸鱼、酱鸭、香肠……这些“下饭神器”,院士碰都不碰。他说:“吃得咸,骨头先塌。”

这不是耸人听闻。高盐饮食不仅升血压,还影响钙的重吸收机制。《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年研究指出,钠摄入过高会增加尿钙排出速率,导致骨密度下降,骨折风险上升。

而老年人本就钙流失快,再加上维生素D合成能力下降,骨质容易“空心化”。“咸口味”虽然爽快,代价却是骨质走下坡路。

可乐奶茶蛋糕这些,院士连闻都不闻。他说:“一口甜,三小时胰岛素狂飙。”

《中华糖尿病杂志》研究明确指出,餐后高GI、高糖饮食会迅速拉升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长期刺激胰岛β细胞,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甚至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高糖摄入还会破坏皮肤胶原蛋白,造成“糖化老化”,皮肤发黄、皱纹多、弹性差。说白了,吃糖不仅胖,还显老。

除了“吃什么”和“不吃什么”,院士还有几个生活习惯,值得我们偷学。

他每天中午小睡20分钟,晚饭保证在6点前结束,晚上从不吃夜宵。为什么?因为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晚饭吃太晚,等于逼着身体半夜加班。

他每天会晒太阳20分钟,哪怕冬天也尽量站在阳台上。不为取暖,是为了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这件事你别笑,很多都市白领每天晒太阳不到5分钟,骨质疏松早早就来敲门了。

很多人习惯饭后一盘水果,认为营养搭配更全面。这是个误区。水果中的果糖在餐后摄入,容易与主食叠加升血糖峰值,尤其是西瓜、葡萄、榴莲等高糖水果,可能导致血糖上冲双倍。

而《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2年研究显示,空腹或两餐之间少量吃水果,更有助于血糖稳定和维生素吸收。也就是说,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该“跟饭抢时间”。

很多人上了年纪,就开始往嘴里“补”。钙片、维生素、鱼油……吃得像开药店。院士则主张“补不如调”。他只在体检发现缺乏时,才短期补充。

因为不少研究发现,长期高剂量摄入某些营养素,如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反而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中国公共卫生》有文指出,营养素补充剂在没有缺乏的前提下效果甚微,反倒可能打乱体内代谢平衡。

有病治病,没病别乱补,这才是科学态度。

院士88岁身体硬朗,不靠基因、不靠药补,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吃对了。不是吃贵的、吃少的、吃素的,而是吃得对、吃得稳、吃得有章法。

我们不是人人都能当院士,但人人都能向院士学吃饭。不是“养生玄学”,更不是“朋友圈养生段子”,而是真实、扎实、有据可依的科学饮食。

饭桌上藏着的,不止是胃口,还有寿命。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李莉,王春燕,等.食物升糖指数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4):256-260.

[2]刘志宏,黄维国,李明.高钠饮食对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27(1):35-39.

[3]陈慧芳,周文静.老年人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疾病关系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2,41(2):152-157.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