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才明白:谈恋爱,其实就是谈人性

发布时间:2025-10-16 19:10  浏览量:1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拉罗什富科曾在《道德箴言录》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我们根据我们的希望许下诺言,又根据我们的恐惧信守诺言。”

少年时读不懂这句话里的曲折,总以为爱是风花雪月的诗篇,是奋不顾身的执念,超越一切的纯粹。

人到中年,在关系的浮沉里亲历过背叛与失望,在人性的幽微处见识过自私与凉薄,我才恍然大悟,剥开爱情那层浪漫的糖衣,内里包裹着的是人性。

你爱上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人性在你身上投下的光与影。

01

所有的爱,都始于“各取所需”

我们总以为爱是无私的奉献,后来才发现所有亲密关系的内核,都是一场价值交换。

我们并非爱上一个人本身,而是爱上了那个人能提供给我们的“东西”。

也许是情绪的慰藉,也许是物质的安稳,也许是他眼中那个被美化过的、我们渴望成为的自己。你以为自己爱得义无反顾,其实不过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最深的渴望。

网友小朱,曾陷入一段痴狂的爱情。那个男人满足了她对爱情所有的幻想:温柔、体贴、无微不至。她觉得这就是灵魂伴侣。

可后来,小朱家里突遭变故,她一蹶不振,终日愁云惨雾。

男人的态度,也随之急转直下,变得冷漠和不耐烦。

直到分手时,他才说出实话:“我喜欢的是你以前阳光开朗的样子,而不是现在这个怨妇。”

小朱这才明白,他爱的从来不是完整的她,只是那个能给他提供积极情绪价值的“她”。

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我们爱上的,往往是对方身上,能满足我们自身匮乏的那一部分。

02

关系的瓶颈,是激情褪去后,人性的回归

人性的一大真相是喜新厌旧,无法忍受一成不变。

爱情最迷人的阶段,是彼此充满神秘感的探索期。荷尔蒙的滤镜会美化对方所有的缺点。

可当激情褪去,滤镜消失,那个你曾以为独一无二的人,终会回归为一个吃饭打嗝、睡觉磨牙、有懒惰和私心的普通人。

此时,爱情最大的考验便来临了。

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一辈子都在追求激情澎湃的爱情。

她嫌弃丈夫夏尔的平庸、乏味,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另一段情中。

可她最终发现,情人也终会变得和丈夫一样,爱情的火焰,总会被日常的琐碎消磨殆尽。

她至死都不明白,她要对抗的不是某一个男人,而是人性中那无法根除的“厌倦”。

爱情最大的敌人不是不爱了,而是激情褪去后,你如何面对一个真实、乏味且充满缺点的伴侣。

03

好的感情,是两个不完美的人,联手对抗人性

看透了人性的底色,并非要我们对爱情失望,而是要我们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回归真实。

它让我们明白,指望另一个人来拯救自己是最大的荒唐。

也让我们懂得,一段能长久的关系,靠的不是激情,而是清醒的看见、坦诚的沟通,以及携手对抗人性弱点的义气。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从未过多着墨于风花雪月的浪漫。

她写的,是钱钟书打翻了墨水瓶,把桌布染得一团糟的窘迫;是她自己笨手笨脚地炖汤,却炖坏了一口锅的日常。

他们看到了彼此最真实、最不完美的一面,没有指责,没有嫌弃,只有一句“不要紧”。

这份接纳与担待,恰恰是对人性中“苛责”与“自私”的最好对抗。

他们不是神仙眷侣,只是两个通透的聪明人,选择结为同盟,用友情、恩情和恰到好处的爱情,共同抵御着岁月的侵蚀与人性的幽暗。

好的感情,不是两个完美的人相遇,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愿意携手对抗彼此的劣根性。

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写道: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谈恋爱,与其说是寻找一个完美爱人,不如说是我们借由另一个人,去认清人性真相、看清自身倒影的一个过程。

放弃对“完美关系”的执念,承认人性的不完美,或许是通往长久亲密关系的唯一路径。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