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与做饭有关?医生苦劝:心脏不好的老人,做饭时要注意这6点
发布时间:2025-10-16 19:04 浏览量:1
►
本文150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张是个退休厨师,年轻时火候掌握得一流,家人都夸他“锅铲一响、三邻五舍都馋”。可这几年,他的身体却出了点问题。
前阵子,老张在厨房炒菜时突然胸闷,手脚发软,差点晕倒。家人赶紧将他送医,检查结果让人揪心——心力衰竭早期。
医生听完他的生活习惯后,只说了一句话:“做饭这件小事,对心脏病人不见得小。”
很多人以为做饭是家务,不费力。但在心脏科医生眼里,厨房里的“隐形负担”,对心脏不好的老人来说,可能是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身体正常需求。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版)》显示,我国心衰患者已超过千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70%以上。
而做饭这件事,看似简单,其实对心脏是个不小的挑战。站立时间长、厨房温度高、油烟刺激重、动作反复频繁,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特别是血管本身就狭窄、心脏供血不足的人,在做饭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气短,严重时诱发心绞痛或急性心衰。
1. 长时间站立 → 血液回流受阻
老年人本身下肢静脉弹性差,站得久,血液更不容易回流心脏,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2. 高温环境 → 心率加快
厨房温度往往比室温高5℃以上。高温会让血管扩张、出汗增多,心脏为维持血压需加快跳动,容易诱发心律失常。
3. 油烟刺激 → 呼吸系统压力大
油烟中含有多种刺激性物质,心衰患者肺功能本就下降,长期吸入油烟可能诱发咳嗽、气促甚至肺水肿。
4. 焦虑情绪 → 血压波动
做饭时容易焦躁,特别是赶时间或手忙脚乱时,情绪激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影响心率和血压。
5. 弯腰、提重物 → 血压骤升
炒菜时频繁弯腰拿东西、端锅端盆,这些动作会瞬间增加腹压,影响心脏回流,诱发症状。
1. 不要空腹做饭
空腹时血糖低,容易头晕、乏力,心脏供血也更困难。建议饭前喝点汤或吃点水果,再动手不迟。
2. 每次做饭不超过30分钟
时间越久,对心脏负担越大。可以分时段准备食材,或家人分担部分工作,避免长时间站立。
3. 保持厨房通风降温
开启抽油烟机并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避免高温和油烟堆积。
4. 做菜动作要慢
避免突然弯腰或提重物,使用操作台高度合适的厨具,减少弯腰频率。
5. 饭后不急着洗碗
吃饭后是心脏最忙的时候,立刻洗碗会进一步增加心脏负担。建议饭后休息30分钟再动。
6. 出现不适立刻停手
一旦在厨房中感到胸口压迫、呼吸困难或出冷汗,应立即坐下、呼叫家人,必要时拨打120。
并不是说有心脏病的老人就不能做饭,关键在于“量力而行、避开风险”。
上海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指出,轻度心衰患者在稳定期可进行适当家务劳动,包括简单做饭,但需避免疲劳和情绪波动。
此外,家人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提前切好菜、放好调料,让老人只需要做简单步骤;或轮流做饭,减少老人的劳动强度。
做饭本身并无错,错的是忽视了背后的风险。就像开车一样,高血压也能开车,但不能疲劳驾驶;心脏不好也能做饭,但不能硬撑着上。
每一位年长者,尤其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人,都该意识到:厨房不是战场,不需要硬撑。
真正的健康,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休息,什么时候该求助。
参考资料: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管理专家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22
上海中山医院官网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