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下降,医生叮嘱糖尿病人:宁愿睡到中午,也不要轻易做这9事
发布时间:2025-10-18 09:57 浏览量:1
一到深秋,气温骤降,街头巷尾多了不少臃肿的身影。对于普通人来说,换季不过是添件衣服、喝杯热茶的事;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凶险”的季节。
血糖忽高忽低、手脚冰凉、夜间频繁起夜……成了不少患者的老毛病。更让人挠头的是,有些看似“健康”的生活习惯,反而在这个季节里成为了“隐形杀手”,让病情悄悄加重还不自知。
很多糖尿病人都有一个疑问:“我明明吃得少、运动也不少,怎么血糖还是控制不好?”医生提醒,问题可能就出在一些日常小事上,尤其是气温一降,这9件事最好别随便做,哪怕多睡一会儿都比它们强。
今年10月,国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秋冬季节血糖波动幅度比夏季高出近28%。而根据《中华内科杂志》的一项研究,气温每下降1℃,糖尿病人空腹血糖平均会上升0.1~0.2mmol/L。原因很简单:低温刺激交感神经活跃,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自然跟着升高。
新的研究发现,睡眠时间与血糖波动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2024年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如果在寒冷时节凌晨早起,血糖波动幅度远高于自然醒来的群体。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医生会建议:宁愿多睡一会儿,也千万别轻易犯这9个“禁忌”。
第一,不要一醒就出门晨练。有些患者习惯天不亮就起床在户外锻炼,觉得这样更“健康”。但医生明确指出,清晨是血压、血糖波动最大的时间段,此时寒冷会诱发血管收缩,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尤其是糖尿病人本身血管弹性差,清晨运动反而容易出问题。
第二,别空腹喝咖啡或茶。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冲一杯浓茶或黑咖啡,但这些饮品都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糖瞬间飙升。糖尿病人如果空腹摄入,可能引起头晕、心慌甚至低血糖反跳。
第三,忌讳忽冷忽热洗澡。
秋冬季节,一些人喜欢热水洗澡缓解疲劳,却忽略了“温差”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反应迟钝,一旦热水冲得太猛,容易烫伤或引起血压骤变,造成晕厥或心率异常。
第四,切勿穿得太轻。不少老年糖友觉得自己“怕热”,稍微动一动就出汗,于是衣服穿得不多。但低温环境下,不仅容易感冒诱发感染,还可能因为冷刺激导致血糖异常波动。感染本身就是糖尿病人血糖失控的重要诱因之一。
第五,别随意“进补”。天气转凉,市场上各种“进补”食品层出不穷,尤其是红枣、桂圆、蜂蜜水、阿胶糕等高糖高热量补品,不少人以为“补而不胖”,实则是“糖上加糖”。很多人血糖升高,正是因为这些“看似无害”的小食物。
第六,不要晚饭后马上久坐。
天气冷了,吃饱饭窝在沙发上刷手机,成了不少人的日常。但长时间久坐会影响胰岛素敏感性,使血糖不易被消耗。医生建议,饭后起码站立或缓步行走15分钟,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第七,别忽略脚部护理。糖尿病人的“糖足”问题往往从一个小小的脚伤开始。秋冬季节干燥,皮肤容易皲裂,如果不注意护理,一旦感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建议每天用温水泡脚,保持干燥,穿柔软舒适的棉袜,避免穿硬底鞋。
第八,切勿自行停药或随意加药。
很多患者到了秋冬季节发现血糖“忽高忽低”,就自己调整用药量,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小剂量的变化可能引起大幅血糖波动。正确做法是:定期监测血糖,任何调整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第九,不要情绪波动大。秋冬本就是情绪容易低落的季节,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因为情绪波动影响血糖控制。临床发现,情绪激动或长期抑郁,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血糖控制难度加大。保持平稳心态,比吃多少药都重要。
有些糖尿病人可能会觉得医生“太啰嗦”,但这些“看似小事”的日常行为,恰恰就是控制血糖的关键。糖尿病从来不是一个“靠药就能搞定”的病,它更像一场“生活方式的持久战”。
从饮食、运动到睡眠、心理状态,每一个细节都在影响着血糖的波动。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病,而是一种需要你认真对待的生活方式。多睡一会儿、少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或许比你吃的那颗药更管用。
糖尿病人并不是只能“什么都不能做”,而是要学会“怎么做才对”。寒冷季节,更应注重温度管理、饮食规律和情绪调节。
早餐可以晚一点吃但不能不吃;运动可以调整到阳光充足的午后;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绿叶蔬菜、豆类等;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也非常重要。
目前,国家层面已经加强了对糖尿病慢病管理的支持。根据国家卫健委2025年发布的《慢性病防控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逐步建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管理档案。也就是说,未来糖尿病人将拥有更系统的随访和指导,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也会有所提升。
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冷季节,每一个糖尿病人都值得拥有一份“温暖的提醒”。别再盲目坚持“早起锻炼”了,也别再把“保健食品”当成救命稻草。用科学的方式去管理血糖,用温暖的方式去照顾自己,才是对抗糖尿病最聪明的选择。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更新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范现国,陈丽.糖尿病患者冬季血糖波动与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01-105.
[3]李颖,孙晓梅.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31(5):389-392.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或身边的亲人有所帮助,不妨点击点赞、留下你的看法、转发给更多糖友朋友。关注健康,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