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伐吴,曹魏为何屡次无功而返?【三路伐吴06】
发布时间:2025-10-20 10:13 浏览量:2
大家好,我是601,咱们今天详解曹丕的广陵伐吴。三路伐吴结束后,曹丕没有回去睡大觉,而是铆足了劲备战,准备再征孙权!
公元224年,三路伐吴结束后的第二年,曹丕就再一次起兵伐吴,但这次,曹丕却没有跟三路伐吴时一样,采取分道伐吴的策略,而是集中兵力于一路,从广陵方向伐吴。
其实三路伐吴之战,东吴虽然赢了,但过程还是比较凶险的,一度被魏军打出了真实伤害,这足以证明分道伐吴的策略是没问题的,因为东吴的长江防线延绵几千里,分路进击,才有机会让吴军顾此失彼,打开突破口,如果集中兵力到一路,那吴军也可以集中兵力,依托要塞或长江防御,魏军要取得突破,难度将大大增加。
曹老板当年集中兵力于一路伐吴,主要还是因为孙权经常亲自带兵在江北晃悠,他想干掉孙权,毕其功于一役,但三路伐吴时,孙权已经不亲自上阵了,曹丕是没有这种机会的。
那曹丕为什么要转而采用这种错误的战略呢?
按照田余庆先生的观点,曹丕从没有真的要打东吴,他的目标是臧霸,目的是剥夺臧霸等泰山诸将的兵权,拿下以臧霸为首的青徐豪强集团,他认为曹老板时代,曹魏是没有实控青徐的,是曹丕借着广陵伐吴的机会,才彻底实控青州跟徐州。
真的吗?本着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我们今天就从臧霸的经历看看,田余庆先生的观点,是否能站得住脚。
先说结论,以臧霸为首的泰山诸将的确有一段时间,在曹魏内部,属于割据势力,但他的势力远没到能割据青徐二州的地步。
臧霸,字宣高,又名奴寇,泰山郡华县人,他爹臧戒是县狱掾,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据说是因为严格执法,不肯听太守的命令,随便私杀囚犯,而被太守抓起来问罪。十八岁的臧霸知道父亲被抓,当即大怒,召集几十个门客去救父亲,当时押送臧戒的役卒有一百多人,看臧霸来救人,都吓得不敢动。
经此事迹,臧霸一举成名,孝烈勇名遍闻乡野。
不过这么一来,臧霸在老家泰山郡肯定混不下去了,于是带着老爹逃到徐州的东海郡,落草为寇。
不过,臧霸的土匪生涯没持续多久,黄巾起义爆发了。
三国《志·臧霸传》:臧霸字宣高,泰山华人也。父戒,为县狱掾,据法不听太守欲所私杀。太守大怒,令收戒诣府,时送者百馀人。霸年十八,将客数十人径于费西山中要夺之,送者莫敢动,因与父俱亡命东海,由是以勇壮闻。
东汉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镇压黄巾军,陶谦一上任,就看上了臧霸,把臧霸给招安了,臧霸跟着陶谦,平定了徐州的黄巾之乱,受封骑都尉,正式洗白上岸,从逃犯兼土匪头子摇身一变,成了高级公务员。臧霸虽然被陶谦招安,但明显是有相当独立性的,他跟孙观、孙康、吴敦、尹礼等一起屯兵琅琊国的开阳县,成了徐州的一伙编外势力。
另外还有一个昌豨,不过昌豨独立性比较高,臧霸也管不太到他。
《三国志·臧霸传》:黄巾起,霸从陶谦击破之,拜骑都尉。遂收兵于徐州,与孙观、吴敦、尹礼等并聚众,霸为帅,屯于开阳。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
后来,陶谦仗着有袁术、公孙瓒做后台,主动挑衅袁神跟曹老板,结果被揍得满地找牙,曹老板甚至以报父仇的名义杀入徐州,把徐州杀得人头滚滚,在重创了陶谦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洗不掉的黑点。
就在陶谦被曹操打得要跑回丹阳老家的时候,曹操被吕布联手陈宫、张邈一个偷袭,后院起火,不得不跑回兖州灭火,徐州这边,陶谦不久后病逝,刘备接手了徐州。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臧霸趁着曹操被吕布偷袭,陶谦病逝、刘备接手徐州的混乱机会,把自己大大拓展了自己的势力,昌豨更是一度打进彭城国,逼的彭城王刘和离家出走,避难兖州。
刘备接手徐州后,跟臧霸达成协议,刘备承认了臧霸、昌豨在琅琊国、东海郡的实际利益。为表达诚意,还把徐州治所从东海郡的郯县迁到了下邳国的下邳县。
自此,臧霸、昌豨雄霸琅琊、东海两郡。
当然,这不是说臧霸、昌豨他们在徐州已经有两个郡地盘了,这时候琅琊国还有国相萧建,萧建在琅琊也有自己的地盘,只不过臧霸、昌豨在这两个郡势力比较大而已。
臧霸、昌豨在拿到实惠后,就退出了彭城国,跟刘备井水不犯河水,相安无事了,大家在徐州相处的还不错。
但好景不长,刘备前期的克星吕布来了,吕布趁着刘备跟袁术大战的时候,偷袭下邳,大破张飞,俘获了刘备军家小,刘备匆匆回军,军队到下邳就溃散了。随后,刘备在广陵收集散兵,却再一次被袁术击败,粮食也吃完了,甚至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靠着麋家资助,刘备才重整旗鼓。
在这种情况下,臧霸也没去帮刘备,可见俩人交情也很有限。
臧霸是吃硬不吃软的性格,刘备在徐州玩“仁义”那套,臧霸并不买账,他买账的是谁呢?反而是吕布。
臧霸率军去攻打站队吕布的琅琊相萧建,吕布听说过,亲自率军去打臧霸,双方在莒县大战一场,臧霸据城而守,击退了吕布的进攻。吕布虽然被打退,但此战也让臧霸见识到了吕布的勇武以及他麾下军队的战斗力,战后主动跟吕布议和了。
《英雄记》:时有东海萧建为琅邪相,治莒,保城自守,不与布通。布与建书曰......建得书,即遣主簿赍笺上礼,贡良马五匹。建寻为臧霸所袭破,得建资实。布闻之,自将步骑向莒......霸畏布引还钞暴,果登城拒守。布不能拔,引还下邳。霸后复与布和。
后面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结果被刘备抢了,吕布大怒,派高顺、张辽进攻刘备,刘备不敌,向曹老板求援,曹老板派夏侯惇前去支援,刘备看来的是夏侯惇,不知道是什么心情。反正俩人一起被高顺、张辽击败,刘备落荒而逃,连老婆孩子都丢了。
臧霸看连吕布的小弟都这么能打,一下就服了,表示,大哥,没说的,以后小弟我就跟着你干了!
臧霸的这波站队,堪比49年加入国军的操作。
因为随后曹老板亲率大军再征徐州,臧霸也确实够讲义气的,带着泰山诸将一起率军去支援吕布,他满以为吕布已经够强了。但没想到的是,强中自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曹老板展现了自己汉末三国顶流的实力,把他们全给收拾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被杀,张辽投降,臧霸吓得躲了起来,但他是上了曹老板名单的,被曹老板点名搜索,给揪了出来。
《三国志·先主传》:布遣高顺攻之。曹公遣夏侯惇往,不能救,为顺所败。复虏先主妻子送布。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太山臧霸、孙观、吴敦、尹礼、昌豨各聚众。布之破刘备也,霸等悉从布。
《三国志·臧霸传》:太祖之讨吕布也,霸等将兵助布。既禽布,霸自匿。太祖募索得霸,见而悦之。
不过,臧霸这波算是因祸得福,打出了自己的统战价值。
他因此被曹老板看中,史料记载,曹操把青徐二州委托给了臧霸,让他统领二州。这边是典型的史料误区,也是后面推导臧霸是青徐二州割据军阀时最大的误导,因为陈寿用了“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这边陈寿的用词并不严谨,更准确的说,曹操是将徐州北部、青州南部的区域,让臧霸为首的泰山诸将管,其中,臧霸为琅琊相,吴敦为利城太守、尹礼为东莞太守、孙观为北海相、孙康为城阳太守,
另外,还有昌豨屯兵东海郡,不过昌豨独立性比较高,臧霸管不了他,曹操也没给昌豨正式的太守名分。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布败,获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於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以臧霸为首的“泰山五虎”,总共有五个郡的地盘。
五个郡咋一听也不小了,徐州也就五个郡,青州也就六个郡,这么说起来,臧霸他们虽然没割据青徐,也差不多相当于割据一州了呢,江东那边,孙权刚上位的时候也就江东六郡,其中还有一个庐江郡反了,臧霸他们的实力跟孙权差不多?
其实,说是说五个郡,实际上水分不是一般的大:
吴敦的利城郡,是从昌豨的东海郡分出来的三个县;
尹礼的东莞郡,是从臧霸的琅琊国跟袁绍的青州齐国凑出来的;
孙观的北海国,这时候在袁绍手上;
孙康的城阳郡,也是臧霸的琅琊国跟袁绍的青州南部一部分地盘凑出来的;
臧霸的琅琊国被拆来拆去,从十三个县缩水到了七个县。
换句话说,曹老板划给他们的,其实就是臧霸自己的琅琊国,以及昌豨的东海郡,其他都是青州的地盘,青州在袁绍手上,属于空头支票,要他们自己去打。
《三国志》:太祖以霸为琅邪相,敦利城、礼东莞、观北海、康城阳太守,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
徐州的核心彭城国跟下邳郡,跟臧霸就没关系了,曹老板一开始是安排了车胄+刘备的阵容,刘备反了之后,车胄被杀,这俩郡就变成他直辖的了,还一度想把彭城国给麋芳,但麋芳当时一心一意跟着刘备,就没要。
再往南的广陵郡,那是猛男陈登的地盘,陈登可能给臧霸管吗?
看看这安排,曹操不愧他曹老板的外号,堪称是大资本家级别的画饼大师了,所谓的“割青、徐二州,委之于霸”,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们地盘我不动,还是归你们,你们帮我去打袁绍,打下来的地盘分两个郡给你们,不过前提是这俩郡得是你们自己打下来的。
那臧霸他们吃曹老板画的饼吗?
昌豨是完全没买账,后面趁着刘备在徐州反了的机会,昌豨也跟着刘备反了,只不过刘备跟昌豨都败的太快,没造成什么太大的后果。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第一》: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昌豨叛为备,又攻破之。
臧霸其实买账也很有限。
官渡之战期间,史料记载,臧霸数次率军攻入青州的齐国、北海国、乐安郡,让曹老板得以专心官渡战场,不过嘛,这个“数以精兵入青州”的含金量很值得商榷的,因为袁绍那边坐镇青州的袁谭都去官渡战场了,压根没在青州,更可能的是,袁绍跟臧霸之间达成了默契,互不为敌,就看曹老板跟袁神谁更胜一筹,臧霸他们就帮谁,跟马腾、韩遂他们的套路一样。
《三国志·臧霸传》:时太祖方与袁绍相拒,而霸数以精兵入青州,故太祖得专事绍,不以东方为念。
另外还有一处史料佐证,刘备反曹兵败后,跑去青州找袁谭,是需要经过臧霸他们地盘的,但刘备并没有受到阻拦,甚至刘备麾下被打散的士卒都能顺利穿过臧霸他们的地盘回去找刘备。
臧霸毕竟是混了那么久的老油条了,不是刚出社会的小年轻,岂会不知道曹老板是在给他画饼?
《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二·先主传第二》: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谭,先主故茂才也,将步骑迎先主。先主随谭到平原,谭驰使白绍。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驻月馀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
到这个时候为止,臧霸在曹老板麾下,虽然没到割据青徐二州那么夸张,但确实是半独立的状态,当初曹操在兖州时,以徐翕、毛晖为将,吕布偷袭兖州,二人皆叛。后来兖州之乱平定后,徐、毛二人跑去投靠了臧霸。臧霸投降后,曹老板让臧霸把俩人交出来。
臧霸不肯,曹老板也拿他没办法,不但如此,曹老板还卖他面子,任命徐翕、毛晖二人为郡守,臧霸的地位,可见一斑。
《三国志·臧霸传》:太祖之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兖州定,翕、晖亡命投霸。太祖语刘备,令语霸送二人首。霸谓备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太祖,太祖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但这种独立性,只持续到建安十年,也就是公元205年,曹老板拿下了邺城,并破袁谭于南皮,北方局势明朗,曹老板一统北方,势不可挡,臧霸也就识趣的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把自己的宗族兄弟以及泰山诸将的家属都送到邺城当人质。
曹老板投桃报李,加封泰山诸将为列侯,臧霸为威虏将军、都亭侯。
《三国志·臧霸传》:太祖破袁谭于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
《三国志·臧霸传》: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臧霸割据地位的丧失,从后面臧霸的征战经历中可以很明显看到,公元206年跟207年讨昌豨跟黄巾余贼徐和,还可以说是青徐二州内的事。
到了公元209年,臧霸率军出青徐,去皖城附近打韩当、阻击孙权,就很明显可以看出,他已经不是所谓的割据势力了,如果他是割据势力,岂能随便被曹老板调动,离开根据地?
换句话说,泰山诸将离开了青徐,他们家人又在邺城当人质,曹老板要对付他们,那不是手拿把掐?政权内部的割据势力为什么能割据?不是说他们麾下兵马有多强,而是不离开大本营!
公元216年,曹老板再征濡须,这次就更明显了,臧霸跟张辽同为先锋,此战,臧霸率部先登,攻破居巢。但不巧的是,臧霸、张辽遇到连绵大雨,水位上涨,东吴水军逼近,张辽看到局势不利,想要先撤退,稳一把,但臧霸却不肯,执意要得到曹老板的撤退命令再走,张辽无奈,只能等到第二天曹操的命令到了再撤退。
比张辽还听话的人,你说他是割据势力?看到臧霸那么忠心,曹老板非常高兴,升臧霸做了扬威将军,还给了他假节。
《三国志·臧霸传》:张辽之讨陈兰,霸别遣至皖,讨吴将韩当,使权不得救兰。当遣兵逆霸,霸与战于逢龙,当复遣兵邀霸于夹石,与战破之,还屯舒。权遣数万人乘船屯舒口,分兵救兰,闻霸军在舒,遁还。霸夜追之,比明,行百馀里,邀贼前后击之。贼窘急,不得上船,赴水者甚众。由是贼不得救兰,辽遂破之。
《三国志·臧霸传》:霸从讨孙权于濡须口,与张辽为前锋,行遇霖雨,大军先及,水遂长,贼船稍进,将士皆不安。辽欲去,霸止之曰:“公明于利钝,宁肯捐吾等邪?”明日果有令。辽至,以语太祖。太祖善之,拜扬威将军,假节。
随后,曹老板亲率大军猛攻濡须坞,但吕蒙事先在濡须坞布置了万张强弩,吴军箭如雨下,曹军大将孙观中箭,但依然重伤不下火线,最后伤重不治,死在了前线。
这个孙观是谁呢?
就是跟着臧霸起兵的“泰山五虎”之一,是臧霸麾下的先登猛将,泰山诸将中的二把手,这时候已经是青州刺史了,跟臧霸这个徐州刺史平级。没错,臧霸不但亲自率军给曹老板卖命,连二把手都一起带着,还连带阵亡了,这么忠心的割据势力,曹老板表示,最好给我再来一打。
如果臧霸真的有心割据,就算自己为了表忠心出战,最起码,二把手是要留着看家的,不然被老板阴了咋办?
对于臧霸没有割据地位,更有力的证据是什么呢?
是濡须之战结束,臧霸并没有回青徐大本营的,而是跟着夏侯惇一起,留在了居巢,没错,一个割据势力,不光出去跟老板打仗,打完还不回家,这种割据势力跟普通将领到底有啥区别?
《魏书》:攻权,为流矢所中,伤左足,力战不顾,太祖劳之曰:"将军被创深重,而猛气益奋,不当为国爱身乎?"转振威将军,创甚,遂卒。
《魏书》:与霸俱战伐,观常为先登,征定青、徐群贼,功次於霸,封吕都亭侯。康亦以功封列侯。
《三国志·臧霸传》:后权乞降,太祖还,留霸与夏侯惇等屯居巢。
接下来,就是最有迷惑性的一点,曹老板去世后,臧霸所部及青州兵,鸣鼓擅去!
这件事记载在《魏略》,实际上的表述是“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也就是说,臧霸本人是不在洛阳的,所谓“鸣鼓擅去”的,是臧霸派去洛阳的手下,不是他自己。
不过,这依然是一件近乎造反的事情,不过,在分析这件事之前,我们先看一点,臧霸所部“鸣鼓擅去”的地点在哪?洛阳。
曹老板去世前,本人在哪呢?
洛阳。
跟臧霸所部在一起的是什么部队呢?曹老板起家的青州兵。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臧霸他们在曹老板眼里,非但不是什么割据势力,反而是自己的亲信部队,信任程度是可以跟青州兵相比的,否则他怎么会在自己寿命将近的关口,让臧霸所部在自己身边护卫?
《魏略》: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
那臧霸所部为什么要鸣鼓擅去呢?
这其实不难理解,臧霸他们的地位比较特殊,是割据势力转曹军将领的,臧霸服的人是曹老板,现在曹老板没了,一来他未必服曹丕这个二代,二来他也担心,曹丕是否会跟曹老板一样重用跟信任自己。
换句话说,臧霸是想要展现自己的统战价值。
但这个操作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曹丕愿意,可以直接把臧霸的行为上纲上线,说他谋反,即使当时曹丕刚继位,不方便追究,但如果小心眼一些,秋后算账也可以让臧霸吃不了兜着走。
臧霸的政治嗅觉确实成问题,当年就搞不清楚局势去站队吕布,送人质、表忠心,也一直拖到曹老板攻下邺城,破袁谭于南皮。
还好曹老板父子都没跟他计较,曹丕继位后,不但没有追究臧霸“鸣鼓擅去”的责任,还加封臧霸为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表示自己依然会信任跟重用他,臧霸也就不再闹腾了。
臧霸作为外姓将领,居然能都督青州诸军事!
既然臧霸不是割据势力,曹丕为什么要给他如此大的权力,难道曹丕特别信任臧霸?
其实吧,官职这种东西,很多时候是虚的,臧霸所谓的“都督青州诸军事”就是虚的,为什么呢?
因为曹丕很快就给他派了一个顶头上司——曹休,曹休的职位是征东将军,扬州刺史,最关键的是,他都督青、徐!臧霸这个都督青州诸军事的,得被曹休督着,臧霸督了个寂寞,换句话说,他也就是给曹休打打下手而已。
曹休一到任,就去问臧霸为什么当初要鸣鼓擅去,臧霸不好说真实原因,就说自己是壮志难酬,如果能给自己一万人,自己就能打过长江,横行江表!(尹礼:听我说谢谢你!)
曹休表示,还有这种好事,我记住了,下次一定派你去,而且就给你一万人!
《三国志·臧霸传》:文帝即王位,迁镇东将军,进爵武安乡侯,都督青州诸军事。及践阼,进封开阳侯,徙封良成侯。
《魏略》:霸一名奴寇。孙观名婴子。吴敦名黯奴。尹礼名卢儿。建安二十四年,霸遣别军在洛。会太祖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文帝即位,以曹休都督青、徐,霸谓休曰:“国家未肯听霸耳!若假霸步骑万人,必能横行江表。”
然后,就是三路伐吴了,这个已经详细讲过,臧霸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亲率一万敢死队,杀过了长江,干掉了数千吴军,后面撤退的时候,还折了大将尹礼。这个尹礼,就是臧霸起兵时的“泰山五虎”之一,臧霸刚投降曹老板时,他就担任东莞太守。
这样的人物,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跟着臧霸带敢死队过江打东吴,你跟我说这帮泰山诸将是割据势力?要是曹休有什么坏心眼,臧霸他们还不全军覆没于江东?
看看孙观跟尹礼,基本可以确定,每次曹魏南征,泰山诸将都是集体出动,给曹操、曹丕父子卖命的,这世上有这么忠心的割据势力吗?换句话说,都这么忠心了,还当什么割据势力?跟老老实实打工的将领有什么区别吗?说他俩是割据势力,估计他俩死不瞑目。
看看臧霸的经历,如果曹丕要把臧霸换了,真需要出动十几万人,甚至造几千艘战船去徐州吗?三路伐吴结束后,趁臧霸没回青徐,让他交出兵权,他有反抗的余地吗?臧霸手上才多少人?出动一万人都要曹休给兵。
臧霸为首的泰山诸将,确实都是能征善战的宿将,臧霸本人水平也非常高:
天柱山一战,臧霸负责阻援,以一己之力打崩江东十二虎臣之一的韩当,打退孙权;
濡须之战,臧霸先登,攻下居巢;
洞口之战,臧霸率敢死队突袭徐陵,杀略数千吴军。
臧霸的水平,是不在五子良将之下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曹老板一开始那么看重臧霸,愿意给他独立地位。
但是,泰山诸将的实力恐怕是被高估了,他们基本没有能力单独执行任务,不光是随征孙权,即使是青徐平叛,打昌豨跟黄巾军徐和,都需要曹操另派人协助,他们麾下部曲数量,应该不超过一万。
其实要征臧霸入朝,真需要出动十多万大军吗?而且曹丕为了南征,还准备了数千艘战船,臧霸他们在青徐,搞那么多战船有啥用?
曹丕只要给臧霸下个令,他就欢天喜地的来洛阳了,要知道,臧霸是黄巾起义时就二十左右了,到曹丕时期,黄巾起义已经过去四十年,臧霸也六十多了,给他一个高位,让他来洛阳享福,他会不愿意吗?难道他还想再去带敢死队过江打东吴?
而且,曹丕给臧霸的待遇,是执金吾,位特进。
执金吾,是刘秀年轻时候想当的官,负责京师戍卫,当然,曹魏时期,执金吾已经是虚职了,没有兵权,但依然位同九卿,所谓的“特进”,就是用来赏赐给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的,朝会时,地位仅次于三公。五子良将中,也就张郃因为活得久,获得了“特进”的待遇,其他人都没有。
更重要的是,曹丕还给足了臧霸面子,经常去跟臧霸一起讨论军事要务。曹叡继位后,又给臧霸增加了封邑,并让他以执金吾的身份,行太尉事,给了他“三公”级别的待遇,可以说是恩宠备至了。
所谓的曹丕广陵伐吴是为了剥夺臧霸兵权,压根就站不住脚,曹家从没猜忌过臧霸,臧霸死后,他的儿子臧艾还当过青州刺史,如果真的猜忌臧霸,还会让他儿子去做青州刺史吗?曹魏那么多地盘,哪个州不能安排做刺史?
难道他们家势力真的大到青州刺史不是他们家的人就不行?
恐怕不是,虽然受限于史料,曹魏历任青州刺史的具体人员没有完整的记录,但接任臧霸的,就是后面掀起淮南一叛的王凌,后面除了臧艾以及孙观的儿子孙毓当过青州刺史外,曹叡时代还有一个程喜,因此,不存在说泰山诸将势力大到必须他们的后代出任青州刺史的地步。
《三国志·臧霸传》:与曹休讨吴贼,破吕范于洞浦。征为执金吾,位特进。每有军事,帝常咨访焉。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
《三国志·臧霸传》:明帝即位,增邑五百,并前三千五百户。薨,谥曰威侯。子艾嗣。艾官至青州刺史、少府。艾薨,谥曰恭侯。子权嗣。霸前后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赐一人爵关内侯。
《魏书》:行过繁昌,使执金吾臧霸行太尉事,以特牛祠受禅坛。
《三国志·臧霸传》:子毓嗣,亦至青州刺史。
《三国志 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初,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
那为什么曹丕借着广陵伐吴的机会,夺臧霸兵权的说法会这么流行呢?
除了因为田余庆先生的地位外,最重要的原因是,曹丕广陵伐吴的表现,确实比较迷惑。
首先,曹丕出兵的路线就很奇怪,他既没有继续采取分道伐吴的策略,也没有选择曹老板伐吴的老路,去攻濡须,而且选择走中渎水去广陵。之前详细介绍过中渎水道,中渎水道可以通行大型战船,这确实没错,但动不动就淤塞了,且广陵那边的江面靠近出海口,宽几十里,风浪又大,水战难度非常高,去跟江东水师大规模水战,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过曹丕选这条路,也有他自己的道理。
濡须水虽然便捷,但有濡须这个军事要塞,曹老板几次进攻都无功而返,曹仁更是在濡须城下吃了大亏,曹丕不想去啃这个硬骨头。
反观广陵方向,孙权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军事要塞,三路伐吴时,曹休率军南下后,顺利开入长江,随后西占洞浦,南攻徐陵,连战连胜,是三路伐吴中战果最大的一路。曹休的获胜,虽然有大风的偶然因素,但曹丕也因此嗅到了机会,如果自己打造一只强大的舰队,能在水战中击败江东水师呢?
地图来自菜博1997
曹丕这次南征,是下了血本的,他下令大造战船,曹魏名臣杜畿为他监造楼船,试航的时候,人都没了。
《三国志·杜畿传》:其后帝幸许昌,畿复居守。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
《三国志·文帝纪》:八月,为水军,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幸寿春。
问题是,他打造的这只水师,能跟纵横长江无敌手的江东水师抗衡吗?(诸葛瑾同学,请你坐下!)这点,曹丕是非常有自信的,他期望孙权听说他东征,就亲率水军来跟他决战,那他就可以一战破敌,毕其功于一役。
他在战前还跟群臣讨论,孙权听说他这个笔友来了,会不会来跟他面基。群臣都很有情商,表示,听说陛下您亲征,孙权肯定吓坏了,一定会率举国之兵前来,哪里敢让别的将领领兵,你们这次肯定能面基成功。
只有刘晔一如既往的没情商,说你虽然人来了,但出战的肯定是别的将领啊,又不会亲自上阵,孙权也没法跟你面基啊,所以他是不会亲自来的,肯定跟你一样,派别的将领出战。
都说曹丕小心眼,刘晔这样几次三番落他面子,曹丕都没把刘晔怎么样,已经算很大度了。
而且,虽然曹丕有孙权过来跟他面基的预期,但也没有把希望全寄托在这上面,他是有plan B的,如果孙权不来跟他决战,他也不打算大规模渡江,去强行登陆,而是准备施展自己的微操神技。
曹丕在三路伐吴后,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战役没能取得大的进展,主要是自己在宛城,离战场太远了,不方便自己微操。
所以他决定,这次要自己带兵,到前线去临阵指挥,并且准备要长期在长江边上驻扎,在修建宫殿,一旦吴军露出破绽,就出奇兵进攻,如果没有破绽,就让大家去打猎,还能顺便解决后勤问题。
话说,广陵这破地方有这么多野生动物给他打吗?个人表示严重怀疑,又不是虎头山,有打不完的野生动物。
《三国志·刘晔传》: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扬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权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权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权果不至,帝乃旋师。
《魏略》:吾今当征贼,欲守之积年。其以尚书令颍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 若吾临江授诸将方略,则抚军当留许昌,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镇军随车驾,当董督众军,录行尚书事;皆假节鼓吹,给中军兵骑六百人。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
对于这次曹丕的伐吴,也有人劝谏,公元224年七月,曹丕来到许昌,准备率军伐吴。
侍中辛毗就劝他,北方长期战乱,咱们国力还没恢复呢。当年你爹曹老板几次伐吴,也就打到长江边上,咱们现在也没比当初强多少,再去打意义实在不大啊,不如休养生息,十年之后,咱们国力强大了,一举灭吴,不在话下!从前周文王也是把商纣王留给周武王去消灭的。
曹丕表示,不行,我不相信后人的智慧,我只相信我自己,孙权,我要亲自解决他!我们笔友组之间的感情,你不懂!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杨阜高堂隆传》: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吴、楚之民,险而难御,道隆后服,道洿先叛,自古患之,非徒今也。今陛下祚有海内,夫不宾者,其能久乎?昔尉佗称帝,子阳僣号,历年未几,或臣或诛。何则,违逆之道不久全,而大德无所不服也。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於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今日之计,莫若脩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寄政,则充国之屯田,明仲尼之怀远;十年之中,强壮未老,童龀胜战,兆民知义,将士思奋,然后用之,则役不再举矣。"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毗对曰:“昔周文王以纣遗武王,唯知时也。苟时未可,容得已乎!”帝竟伐吴,至江而还。
公元224年八月,三路伐吴结束大约一年半后,曹丕乘龙舟指挥着他精心编练的水军,从许昌经蔡水、颍水,入淮水到寿春,九月,曹丕到了广陵,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东吴防备极为严密,从建业到京口一带城墙和望楼连绵不绝,长达数百里,犹如水上长城一样,江面上还有一只庞大舰队在巡逻。
地图来自B站菜博1997
看到对面的工事跟舰队,曹丕惊呆了,孙权啥时候搞出这么多工事跟战船的?这还怎么找对面破绽出奇兵?
其实,曹丕不知道的是,对面的工事全是假的。
这是来自于徐盛的建议,孙权得知曹丕要打过来,就召集诸将讨论这仗应该怎么打。
徐盛就建议,在竖立的木桩上包起苇席,做成假长城和望楼,分布在石头城至江乘一线,绵延数百里,又在江上布下浮船,往返巡航。诸将认为这好像没啥意义,但徐盛坚持己见,孙权采纳了徐盛建议,百里伪长城很快建成。
《三国志·徐盛传》: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诸将乃伏。
《晋纪》:魏文帝之在广陵,吴人大骇,乃临江为疑城,自石头至于江乘,车以木桢,衣以苇席,加采饰焉,一夕而成。魏人自江西望,甚惮之,遂退军。
再加上,广陵一带临近长江的出海口,潮水汹涌,江面宽阔,有几十里,与唐宋以后因为泥沙沉积而导致两岸距离缩短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曹丕看到后,只能感叹,我大魏纵有铁骑千群,也没用武之地啊!
更要命的是,广陵一带风非常大,大风也不只刮吴军的船啊,有一天,海上突然起了大风,曹丕的龙舟被刮往南岸,估计南岸的吴军都惊呆了,还真有来送人头的啊。曹丕估计心里也很慌,卧槽,这风怎么回事?我该不会就这样被孙权给抓了吧?
就在南岸吴军严阵以待,准备捡这个天降大礼包的时候,曹丕龙舟驾驶员及时调整方向,把龙舟开了回去。
曹丕被吓得不轻,知道自己长期驻扎,出奇兵的办法行不通,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曹丕的第一次广陵伐吴,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
《元和郡县图志》:南对丹徒之京口。旧阔四十里,今阔十八里。魏文帝登广陵观兵,戎卒十数万,旌旗数百里,临江见波涛汹涌,叹曰:‘吾骑万队,何所用之。嗟乎,固天地所以限南北也!”
六年秋,帝欲征吴,群臣大议,勋面谏曰:“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此时宗庙几至倾覆,为百世之戒。今又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臣窃以为不可。”
曹丕回去后,知道了“百里伪长城”是东吴的疑兵之计,气到爆炸。
第二年,他再起大军伐吴,估计孙权都麻了,这笔友什么鬼,跟他爸一样,老盯着我打,而且一惊一乍的,上次这么大声势,也没过来打一仗,搞得好像来旅游的一样。
公元225年三月,曹丕再次下令,南征孙权,这次曹丕又扩充了水军规模,筹备了数千艘战舰,誓要打过长江,活捉孙权!但孙权这次都懒得搭理他了,让手下好好防守就行,本人就自己在武昌喝酒了。
五月,曹丕率军到了谯县,六月,徐州利城郡郡兵造反,杀了太守徐质,曹丕决定先平叛,他派青州刺史王凌率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前去平叛,顺利讨平了叛乱。
八月,在谯县磨蹭了三个月的曹丕,终于动窝了,他率水军从谯县出发,走涡水入淮水,还走陆路在徐州观光了一番,九月修筑了东巡台。不得不说,不知道的,还真以为他是来旅游的。
地图来自B站菜博1997
十月,在他宣布东征七个月后,终于率领大军到了广陵,这次,曹丕意气风发,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三国志·文帝纪》:辛未,帝为舟师东征。五月戊申,幸谯。壬戌,荧惑入太微。六月,利成郡兵蔡方等以郡反,杀太守徐质。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平之;其见胁略及亡命者,皆赦其罪。秋七月,立皇子鉴为东武阳王。八月,帝遂以舟师自谯循涡入淮,从陆道幸徐。九月,筑东巡台。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馀万,旌旗数百里。
曹丕还在马上作诗一首,风采非凡,尽显诗人本色,601来给大家念一段:
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
不得不说,曹丕诗写得是真不错,之前我说他的文学成就比不上他爹曹老板跟他弟曹植,看来是误会他了。
曹丕临江赋诗,虽然很浪漫,但很不巧,这年天气太冷,江水封冻,曹魏水军开不进长江。话说,长江入海口这边也会结冰吗?恕我才疏学浅,在江南那么多年,实在没听说过长江还会结冰的,而且下一句就是,“帝见波涛汹涌”,所以,曹丕是怎么从冰封的江面上看出来“波涛汹涌”的?我都怀疑史官这时候是不是精神分裂了。
如果是冰封的不是长江,而是中渎水?但长江支流好像也不会冰封吧?如果真的冰封了,曹丕是怎么临江观兵的?难道他特地让士兵们下船步行到江边列阵?好让他阅兵?真别说,这还真像曹丕的作风。
但如果中渎水冰封了,曹丕的几千艘战船后面又为啥堵在精湖以南了?难道更南方的水道冰封,反而北面的水道没冰封?
其实曹丕的心态,就是典型的用兵新手的心态,战前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各种奇谋妙算不断,觉得自己施展微操神技,必然无往而不胜。但真到了要交手的时候,就犹豫了,因为他发现,临阵对敌的时候,那些战前想象的策略似乎没什么用。
曹丕只能感叹一句:"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就撤军了。
《吴录》:是冬魏文帝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馀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
不过,这时候想撤,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了,中渎水的威力出来了。之前曹操打孙权,从没走过中渎水,这是有原因的,难不成曹老板打了一辈子仗,还不如你曹丕?
早在曹丕刚刚进军的时候,蒋济就劝过他,说,中渎水容易堵塞,船不好走。曹丕不信,结果等他要撤军的时候,中渎水真的淤积了,几千艘战船被堵在一起,混乱到了极点。
这时候有人建议,您之前不是说要想要临江驻守,找机会出奇兵打击东吴嘛,这下刚好,咱们十多万人在广陵种田,然后找机会去对面偷袭。
但蒋济表示,拉倒吧,这边东近大湖,北临淮水,水涨的时候,东吴水军趁机来袭击,你们在这屯田不是白给嘛,你们种的粮食跟送给东吴有什么两样?
曹丕终于不再一意孤行,听了蒋济的建议,缓缓撤军,但由于河道堵塞,几千艘战船堵在一起太混乱了,曹丕不想自己在船上,容易晕船,于是他让水军走水路,自己的车驾走陆路。
走到精湖,几千艘战船堵了几百里,被彻底堵死了,面对这种窘境,曹丕又想了个馊主意,他要把一半的船烧掉,好让剩下的船队赶紧撤走,为什么曹丕这么着急呢?
因为吴军这边,扬威将军孙韶看到魏军混乱不堪,水陆脱节,有便宜可捡,让部将高寿率五百敢死队偷偷过江突袭,魏军在混乱之下,居然被高寿的敢死队一路杀到曹丕车驾旁边,连曹丕的副车羽盖都被高寿缴获了。
《吴录》:孙韶又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於径路夜要之,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地图来自B站菜博1997
曹丕自己也被吓得不轻,管不了那么多了,就想干脆把船烧了,蒋济又表示了坚决反对,认为事情还没到这一步,于是曹丕把船队全扔给了蒋济,自己自己先跑了。
曹魏确实是能人辈出,江陵之战出了个董昭,广陵伐吴又出了个蒋济。
蒋济化身“工程大师”,让人开凿了四五条河道,把所有战船聚到一起,然后修筑临时堤坝,截断湖水,蓄水后再放水,借助湖水的水势,数千艘的魏军战船顺利冲出中渎水,进入了淮水,蒋济带着魏军战船走水路的速度,竟然跟曹丕车驾走陆路的速度相当,大家几乎同时抵达谯县。
蒋济堪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过半的曹魏水军。
《三国志·蒋济传》:车驾幸广陵,济表水道难通,又上三州论以讽帝。帝不从,於是战船数千皆滞不得行。议者欲就留兵屯田,济以为东近湖,北临淮,若水盛时,贼易为寇,不可安屯。帝从之,车驾即发。还到精湖,水稍尽,尽留船付济。船本历适数百里中,济更凿地作四五道,蹴船令聚;豫作土豚遏断湖水,皆引后船,一时开遏入淮中。帝还洛阳,谓济曰:“事不可不晓。吾前决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卿於后致之,略与吾俱至谯。又每得所陈,实入吾意。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
《三国志·卷十七·张辽传》:六年,帝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辽、典邑各百户,赐一子爵关内侯。”
曹丕这次出了大丑,回去后气得胸口疼,知道自己这口气在战场上是讨不回来了,好在他写文章有一手,于是下诏嘉奖已经挂了的张辽、李典,并发明名梗“八百破十万”。话说曹丕真是造梗大师,刘备那边的“连营七百里”跟“刘不知兵”也是他发明的。这次创造的名梗“八百破十万”也流传至今。
到这里,三路伐吴系列的正篇就结束啦,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也麻烦观众老爷们能点个赞跟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