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天气渐冷,吃完降压药后,请务必注意这5个隐患
发布时间:2025-10-21 02:18 浏览量:1
李大爷是我多年的老病人,七十出头,血压控制得还算平稳。上周一早他照常吃了早饭,服了降压药后坐在阳台晒太阳,结果不到半小时,突然眼前发黑、差点摔在地上。
他女儿急忙送他来医院,量血压,收缩压跌到了92毫米汞柱。天气刚降温几天,这不是个例,而是每年10月起我都要应对的常见场景。
气温下降,血压常常上升,但吃过降压药后,血压波动反而更大。身体从温暖转向寒冷,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药效叠加下,容易发生“低血压性晕厥”。
老年人本身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就减弱,更容易出现这种“药后低血压”,尤其是晨间服药后的一两个小时内。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姿位性低血压”,通俗点说,就是站起来太快会头晕,是因为血压一时调不上来。寒冷天气是诱因之一。
一项发表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回顾性研究发现,秋冬季节65岁以上人群晨间晕厥的发生率比夏季高出近三成。换季不是简单加件衣服那么轻松,对血压波动的敏感人群来说,是一场“内战”。
我还记得王阿姨,六十五岁,患高血压十年,一直吃氨氯地平和厄贝沙坦。入秋后她坚持晨练,穿得不多,药照常吃,结果走到公园时突然头昏眼花,蹲在地上缓了好一会儿。
检查发现她血压在晨间下降了超过30毫米汞柱。运动诱发低血压在寒冷中更为常见,尤其是药物和冷刺激一叠加,风险大幅上升。
血压过低的危害不比高血压小,脑供血不足是最直接的后果。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诱发脑梗死。
我曾接诊一位患者,清晨起床后晕倒撞伤头部,三天后昏迷入院,才发现是脑血栓发作。这类病例在10月到次年3月尤其多见,几乎每年都能看到类似情况。
一些患者为了把血压“压得更低”,不顾天气变化,自行加量用药。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行为。降压药物不是多多益善,它的作用是维持血压在安全稳定的目标范围,不是追求越低越好。
一项发表于《中国循环杂志》的研究指出,老年高血压患者最理想的收缩压控制区间为130至140毫米汞柱,低于120反而显著增加心脑事件风险。
还有一种常见误区,是觉得吃了药就“万事大吉”,忽略了药物代谢和药效持续时间的差异。以常见的贝那普利为例,其半衰期在12小时左右,也就是说药效在一天之内会有波动。
早晚温差大的季节,血压昼夜波动剧烈,早上吃药可能控制了上午,但到了夜间,药效减弱,血压反弹,反而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
我常提醒患者,吃药不能脱离“人和天时”的变化。天气冷了,血管收缩本就是自然反应,药物在此时的作用比平时更强烈。
部分药物还有扩血管作用,比如硝苯地平缓释片,吃完后若外出受凉,容易发生“血压骤降”。这种情况下,建议在家静坐一小时后再活动,并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四肢末端。
有些人服药后很快出汗,觉得是“药效好”。其实这可能是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表现,是血压迅速下降的前兆。出汗、心慌、乏力这些信号不能忽略。
我诊室曾接诊一位六十岁的男性,清晨服药后出汗明显,结果两小时后因低血压晕倒摔伤,检查时收缩压仅为86毫米汞柱。这不是药效好,而是用药节律和环境适应出了问题。
不少人忽略了肾功能在用药中的关键地位。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球滤过率会自然下降,这会直接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
一项2023年在《实用老年医学》上刊登的研究指出,60岁以上人群中近40%存在不同程度的隐匿性肾功能异常,而这部分人若继续按标准剂量吃药,血药浓度可能过高,诱发低血压并发症。
有些患者在天气变冷后出现抑郁、失眠,夜间血压反而升高。这种“隐匿性高血压”常被忽略,需要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来判断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时间和种类。
我建议高血压患者每年冬季前做一次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不仅能看出药效覆盖的时间,还能发现夜间血压异常升高的问题,从而精准干预。
还有一类人群最容易被忽略——多病共存的老年人。比如李奶奶,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服药种类超过五种。
在低温刺激下,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风险会加剧,尤其是含有利尿剂成分的降压药,在寒冷中更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从而诱发低钠血症或心律失常。
对这类人群,我往往建议分次服药,并结合每日血压记录来动态调整剂量。不是一张处方吃到底,而是像修钟表一样精细调校。
温度每下降5度,血压平均升高4至5毫米汞柱,这是中国北方大样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用药也应随体温变化灵活调整。
钟南山院士曾多次强调,老年慢病管理不能只看数值,而要看人,看状态。血压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稳,要安全要长期不出事。
我行医三十年,见过太多患者在秋冬交替时因为忽视这些细节而酿成大祸。吃药不是终点,而是开始,是与身体长期对话的起点。
写到这里,我想到去年冬天,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儿女在外地,她独自生活,每天按时吃药,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血压变化。她说:“医生,我怕给你们添麻烦。”我握着她的手,只说了一句:健康是你自己的事,不是麻烦,是责任。
气温还会继续下降,血压管理的挑战刚刚开始。愿每一位中老年朋友都能在这个季节里,稳住血压,守住平安。
参考文献:
[1]李小红.老年高血压患者姿位性低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6):621-624.
[2]陈建国.寒冷季节对老年人血压波动影响的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8):745-749.
[3]王欣.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用药调整中的应用[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4):387-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