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升糖低,为何医生却不推荐糖尿病人喝?真相可能颠覆你认知!

发布时间:2025-10-21 16:26  浏览量:1

本文2117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牛奶,在很多人心里是“健康饮品”的代表。

尤其是糖尿病人,听说牛奶的升糖指数(GI)只有30左右,远低于米饭、面条,甚至低于苹果、橙子,立马觉得:“这不比粥强多了?我可以放心喝!”

但现实却是:不少医生并不推荐糖尿病人长期喝牛奶,甚至有些患者因为天天喝牛奶,血糖反而越来越难控制

为什么升糖低的牛奶,却成了糖尿病人控糖的“坑”?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事说清楚。

首先,牛奶的确GI值很低,大概在30~35之间,远低于白米(83)、馒头(88)等主食类。

但光看“升糖指数”其实很容易被误导

真正影响血糖的,是“血糖负荷”(GL)

升糖指数(GI)只是某种食物100克碳水带来的升糖速度,但生活中,我们从来不是只吃100克,还得看吃了多少、含多少糖分

这就是另一个更重要的指标:血糖负荷(Glycemic Load,简称GL)

牛奶的GI虽然低,但它的GL并不低。因为它含有乳糖,乳糖在体内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两者都能快速进入血液,引起血糖波动。

一杯250ml的全脂牛奶,大约含有12克乳糖,相当于吃了3块方糖,对血糖依然有不小影响。

这才是牛奶真正的“隐形杀手”。

你可能没听说过“胰岛素指数”这个词。它指的是食物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强度,和升糖指数不是一回事。

很多食物虽然升糖慢,但能强烈刺激胰岛素分泌。牛奶就是典型代表。

在一项发表于《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中,牛奶的胰岛素指数竟然高达90~115,远超它的GI值。

什么意思?

就是同样升糖幅度,牛奶会让胰岛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应对”,长期下来容易导致胰岛功能“过劳”。

对糖尿病人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胰岛素过度刺激,会让血糖忽高忽低,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肥胖、代谢紊乱,让控糖越来越困难。

1. 空腹喝牛奶

很多人早餐图省事,空腹来一杯牛奶就出门。

问题是,空腹状态下乳糖吸收快,胰岛素一下子飙升,血糖波动更剧烈

而且空腹喝牛奶容易出现胀气、腹泻等乳糖不耐反应,进一步影响肠道健康。

2. 牛奶当主食或代餐

不少糖友以为牛奶营养高、升糖低,就拿它当正餐喝。

但牛奶蛋白质高、脂肪高、糖也不少,饱腹感差,很容易导致血糖不稳+总热量超标

更可怕的是,牛奶配面包、饼干、麦片,等于高碳+高胰岛素负荷组合,血糖反而飙升得更快。

3. 长期大量饮用

有些糖友每天早晚两杯,视牛奶为“健康守门员”。

其实这会导致胰岛素长期处于高刺激状态,胰岛β细胞负担加重,血糖控制越来越差。

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胰岛素抵抗问题,长期喝牛奶无疑是火上浇油

不是说牛奶不健康,而是对糖尿病人群,它并非友好饮品

1. 乳糖刺激强,容易引发血糖波动

乳糖虽然不如蔗糖那样“猛”,但分解后的一半是葡萄糖,依然会快速进入血液。

而糖尿病人本身血糖调节能力弱,突然摄入乳糖,容易出现血糖“过山车”。

2. 胰岛素分泌负担大,加快功能衰竭

牛奶中的乳清蛋白乳糖会同时刺激胰岛素分泌,甚至比某些主食还要强烈。

这就像是一个已经劳累的工人,还要他日夜加班,早晚会崩溃

3. 脂肪含量高,容易引发肥胖+脂肪肝

尤其是全脂牛奶,脂肪含量高达3.5%以上。

对糖尿病人来说,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速代谢综合征发展。

更有研究发现,长期高脂饮食+高蛋白饮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并不是完全不能喝,而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种类和搭配方式

✅ 推荐这样喝牛奶:

· 控制量:每天最多200ml,约一小杯

· 选脱脂或低脂奶:减少饱和脂肪摄入

· 不要空腹喝:建议和全麦面包、鸡蛋等一起吃

· 不要搭配高糖食物:避免和麦片、饼干等一起吃

· 乳糖不耐受者慎喝:可选无乳糖牛奶或植物奶

❌ 不推荐这样喝牛奶:

· 空腹喝、当水喝

· 搭配高糖早餐、甜点

· 每天多次大杯饮用

· 用来代替正餐或主食

如果你真的很想喝点奶制品,这几种替代品可能更适合你:

1.无糖豆浆
富含植物蛋白,不含乳糖,升糖慢、胰岛素负荷低。

2.酸奶(无糖/低糖)
发酵过程降低乳糖含量,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健康。

3.无乳糖牛奶
去除了乳糖,减少血糖波动,但仍需控制量。

牛奶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是糖尿病人的“控糖利器”。

别再被“升糖指数低”这几个字骗了——它背后藏着的“高胰岛素负荷”才是真风险。

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不是只盯着血糖升不升,更要关注胰岛功能、代谢状态、长期风险

真正的控糖高手,吃得清醒,而不是吃得“安心”。

参考资料:

1. Jenkins DJA, et al. Glycemic index: overview of implications in health and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2.

2. 国家卫健委:《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

4. 《食物胰岛素指数研究进展》.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1年第27卷第9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