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视频遭举报,善意之举何以陷入“侵权”困局?

发布时间:2025-10-21 18:21  浏览量:2

□许晴(重庆大学)

近日,据极目新闻报道,杭州高先生救起一落水女子后,将路人拍摄的救人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却因“侵犯肖像权”被该女子举报下架。高先生随后将视频打码重发,并坦言“我太难了”。

从道德层面来看,高先生见义勇为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之中,也是社会应当弘扬的正能量。而发布救人视频的初衷,也不是出于商业目的或恶意曝光,而是希望记录并传播善行。然而,这份善意却在网络空间的影响下,遭遇了意想不到的一击。

不过,被救女子以“侵犯肖像权”为由举报视频,于理来说,似乎也无可厚非。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尽管视频中女子脸部未完全清晰,但其身份仍有可能被识别,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她作为事件当事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形象是否能被公开传播。而还有一方面,女子落水时可能处于狼狈、失态状态,不愿自己弱势脆弱的一面展露在公众面前也能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她的举报行为也是对自身权益的合法维护。

然而,法律只是社会行为的底线。在这起事件中,真正引发争议的,并不是“能不能举报”,而是“该不该这样举报”。高先生救人本身是一种无私的行为,甚至付出了脚受伤、耳机丢失的代价。被救女子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是否也应考虑到救人者的感受与社会影响?是不是可以在表达感谢的同时,以沟通的方式请求对方打码或删除视频,而非直接举报视频?这种强硬处理方式,不仅让救人者寒心,也让人们对“好人有好报”失去了信任。

网友的争论正反映了这种道德与权利的两难。一方认为这是现实版“农夫与蛇”,批评被救女子忘恩负义;另一方则指出,救人值得称赞,但传播他人落难影像确实不妥。

但高先生的做法值得赞赏,他不仅打码重发视频以自证清白,更明确表示“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仍会救人”。这种态度展现了一个公民的理性与担当。不过这起事件也应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事件都可能被记录的今天,我们是否缺乏一套成熟的“善后伦理”?见义勇为者该如何记录和分享自己的善举?被救者又该如何在维护权利的同时表达感恩?

或许,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法律条款的细化,而是一种互相体谅、互相包容的公共素养。见义勇为者应尽量避免未经同意传播他人影像,而被助者也应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多一分温情与沟通。善意的传递就好像是一条双向车道,需要理解作为路基来铺路。只有如此,正能量才能川流不息,而不是在权利与道德的十字路口抛锚。

这起“救人视频风波”最终以打码重发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构建温暖社会的路上,我们既要举起法律之盾,也要点亮道德之灯。唯有如此,下一个“高先生”才不至于太难,而每一个被救者也都能在感恩与尊严中找到平衡。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