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院士坦言:5种病其实是“福气”,不用宣称治疗
发布时间:2025-10-23 15:47 浏览量:2
“你得了病,恭喜你,这可能是件好事。”这句话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反常识?
但这正是张文宏院士在一次公开科普中提出的观点——有5种病,其实是“福气病”,不但不需要过度治疗,有的甚至说明身体还挺健康。
这话一出,立马引发了不少人热议:我是不是也有这种“福气”?医生怎么还让我们别治了?
事情没那么简单。误把“正常”当“病”,真把“好事”当“坏事”的人其实挺多的。今天就从这5种常见却经常被误解的“病”讲起,揭开其中的医学逻辑。
不少人一查体检报告,发现尿酸偏高,立刻吓得去抓药,甚至吃了好几年降尿酸的药。这种情况,医生根本不建议立刻吃药。
临床上,真正需要治疗的是“痛风性关节炎”,而不是单纯的“尿酸高”。尿酸就像水管里的水压,只要没“爆管”(即痛风发作),就不算真正的病。
长期吃降尿酸药物反而可能损害肾功能,特别是老年人。更关键的是,尿酸偏高有时是身体清除自由基的一种代偿反应,并非绝对有害。盲目干预,反而破坏了身体的平衡。
60岁以上的人群中,血压在140-150之间,很多人吓得天天测血压、猛吃降压药。可这种“高血压”,有时候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节。
年纪大了,血管弹性差了,稍微高一点的血压反而有助于脑供血。
在一项针对65岁以上人群的研究中发现,血压在140-150mmHg之间的老年人,反而中风和失智的风险更低。
这不是说高血压不治,而是说别“一刀切”。对老年人来说,降压过度反而容易导致跌倒、头晕、脑供血不足,后果更严重。
很多人偶尔感到心跳跳快了一下,或是一阵乱跳,就开始焦虑自己是不是心脏病。可有一类叫“室性早搏”的心律不齐,在健康人群中非常常见,尤其是年轻人、压力大、睡不好的人。
只要没有结构性心脏病、没有明显症状,这种早搏往往不需要治疗。反而是过度干预、电生理检查、长期吃药,反而让人焦虑加剧,身体更糟。有时候,心跳乱一下,是身体给你发的信号:该休息了。
不少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血红蛋白低一点,就开始担心癌症、骨髓病,甚至一查查到头发掉光,精神紧张。60岁以上人群中,有10%-20%存在轻度贫血,大多数并不是疾病,而是和年龄、营养、慢性炎症状态相关。
在没有明显症状、营养状态良好、无活动性出血的前提下,轻度贫血大多数情况是“生理性变化”。
这种贫血,有时候就是“老来红”的一种体现,也不需要过度治疗,更不能随意吃补血药。如果一味补铁,反而可能引起铁中毒,伤肝伤胃。
这恐怕是体检单上最常见的“红字”之一了。很多人一看到“脂肪肝”,立马联想到肝硬化、肝癌,甚至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但脂肪肝其实是“过得太好”的表现,吃得多、动得少、肝细胞里堆了点脂肪,就像厨房放久了的油瓶子。
如果肝功能正常,B超检查无纤维化,无需吃药。真正有效的方式是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减少糖和酒精摄入。靠药物治脂肪肝,目前没有明确有效的方案,吃再多药,不如少吃一口糖。
这5种病,归根到底,是“现代病”。它们背后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身体真正的病变。张文宏院士之所以说它们是“福气”,不是说这些病好,而是说它们提醒着我们:身体还在努力自我调节,别一发现点异常就想着“治”。
并不是说这5种病完全不用管。关键在于是否有症状、是否影响功能、是否有进展趋势。医学不是看一项指标,而是看整体状态。
如果一个人高尿酸但吃得少、体重正常、肾功能好,那就静观其变。如果一个老人血压150但头脑清醒、走路稳当,那就别凑热闹吃药。
很多时候,过度医疗并不是因为医生多嘴,而是患者太紧张。每年体检,红字不少,可真正值得紧张的,往往不是那几个“略高略低”的数字,而是生活中悄无声息改变的那些习惯。
什么才真正该紧张?当一个人本来每天早起爬楼,忽然不想动了,走几步喘;本来胃口好,忽然吃不下饭;本来精神状态好,忽然没了劲儿——这些变化,比一张体检单更说明问题。
医学的核心不在于“把所有指标调成正常”,而在于“让身体维持平衡、功能正常”。
这些所谓的“福气病”,其实是身体的“小提醒”,不是“小炸弹”。它们就在那儿,不吵不闹,只提醒你别太放纵生活、别太焦虑健康。
也别迷信“指标正常=健康”,那只是个参考值。人是活的,标准是死的。把健康交给生活方式,而不是交给体检单,才算真正理解了医学的本意。
真正危险的,是那些你根本感觉不到的问题,比如动脉粥样硬化、肿瘤早期、糖尿病并发症。这些病,常常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悄悄发展。盯着一点点“高”或“低”的指标,反而容易忽略真正的风险。
别把正常老化当成疾病,也别把疾病想得太简单。医学是一门关于概率的学问,治疗的目的,不是追求数字上的完美,而是生活质量的提升。
说到底,有些病,不治比治好;有些指标,不看比天天看好;有些药,不吃比吃好。医生不是让你什么都不管,而是希望你别管错了重点。
张文宏说“福气病”,不是为这些病“洗白”,而是提醒大家:不要被恐慌绑架。生活中最难的,不是找病,而是懂得什么才不叫病。
最后一句话送给还在为体检报告焦虑的人:别光盯着红字,抬头看看你过得好不好,心情好不好,走路有没有劲儿、饭吃得香不香。那才是最真实的答卷。
参考文献:
[1]牟思博,周昌明,郑莹.2025年美国癌症统计数据解读及对中国癌症防治工作的借鉴意义[J].中国癌症杂志,2025,35(6):523-530.
[2]宋刚,李晓辉,王磊.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治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23,27(5):398-406.
[3]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干预指南(2024年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