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考、初高中合并成4年?教育部回应!家长表示支持!

发布时间:2025-10-23 20:07  浏览量:2

最近家长群里炸了锅,全在传取消中考、初高中合并成4年的消息。有人说上海、成都已经开始试点,不用考试就能直接上高中,还有人翻出多年前专家的提议,说这是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不少初三家长甚至暂停了孩子的补习班,就等着政策落地。

其实这事得从头说清。引发热议的源头是上海和成都近期推出的教育改革试点。上海在10月出台的普通高中发展方案里提到,要试点长学制贯通培养模式,支持优质高中和初中打通办学界限。成都也宣布从2025年起,让8所学校探索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式培养。这些政策被部分自媒体解读成取消中考、合并初高中,再加上多年前有专家提议将初高中6年压缩为4年,两种信息搅在一起,就形成了这场大范围的传言。

面对愈演愈烈的猜测,官方很快给出了明确回应。上海市教委专门发文辟谣,说长学制贯通培养只是统一设计课程、共享教育资源,根本不是取消中考,现行学制也不会调整。成都市教育局也强调,8所试点学校只是小范围的育人模式探索,全市中考制度照常实施。教育部虽然没有单独发文,但此前在回应类似传言时早已明确,义务教育改革实验区的任务里,没有缩短学制、取消中考这一项,一切政策都以官方发布为准。

现在真相很清楚,取消中考、初高中合并成4年只是误读,但为什么这个传言能瞬间戳中家长们的神经,得到一片支持声?答案其实藏在每个家庭的日常里,藏在家长们深夜难眠的焦虑中。

家长们支持的不是传言本身,而是传言背后那份对教育减负的迫切渴望。现在的中考压力,早就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庭的战役。调查显示,超过60%的初中生家长焦虑水平在各学段中最高,这种焦虑不是空穴来风。孩子上了初三,几乎就进入了“备考闭环”,每天上完课就刷题,周末被补习班占满,凌晨睡觉成了常态。家长也没闲着,要研究政策、对比补习班、盯着每次考试的排名,有的甚至辞掉工作专门陪读。大家太需要一个出口,太希望孩子能从无止境的复习中喘口气,所以一听到取消中考的说法,本能地就想支持。

更让家长揪心的是中考的分流压力,这才是他们焦虑的核心。中考被称为人生第一道分水岭,一半左右的孩子要进入职高,只有另一半能踏入普高。虽然政策强调普职平等,但社会上对职高的刻板印象很难打破,不少家长总觉得孩子进了职高就没了前途。为了躲开这种“风险”,家长们不得不逼孩子拼命学,哪怕孩子对文化课没兴趣,也要硬塞进补习班。有的孩子明明擅长动手操作,却被剥夺了接触技能的机会;有的孩子因为一次模考失利,就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家长们支持取消中考的呼声,本质上是希望给孩子多一点机会,少一点“一考定终身”的残酷。

大家对初高中合并4年的期待,源于对教育效率的不满。现在的初中三年和高中三年,存在明显的资源浪费。初三全年几乎都在复习旧知识,很少学新内容;高中前两年赶进度,高三又陷入重复刷题。这种模式不仅消磨孩子的学习兴趣,还拉长了基础教育周期。有专家算过,如果能优化课程体系,减少重复复习时间,初高中确实有压缩学制的空间。家长们期待的不是简单缩短年限,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把省下来的时间用在培养兴趣、提升素养上,而不是耗在应试里。

值得欣慰的是,上海、成都的贯通培养试点,虽然不是取消中考,但确实回应了家长的部分诉求。这些试点学校打破了学段壁垒,统一设计6年的课程体系,比如北京的“1+3”实验,让学生初二结束后就能进入高中培养,避免了初三的重复备考。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接触到更连贯的知识,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也能跨学段共享,这正是家长们希望看到的教育改革方向。试点的推进说明,教育部门已经注意到现行模式的问题,正在探索更科学的育人方式。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取消中考、合并初高中短期内难以实现。我国优质高中资源分布不均,在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均衡之前,中考仍是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如果贸然取消,可能会出现更隐蔽的特权竞争,反而损害教育公平。初高中6年的学制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符合大多数孩子的认知规律,强行压缩可能导致知识掌握不扎实。上海教委也提到,贯通培养要在国家规定学制基础上进行,这正是改革的理性之处。

家长们的支持声,更像是一封联名信,提醒教育改革要找准方向。大家真正想要的,不是取消一场考试,而是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体系;不是压缩两年学制,而是让教育更高效、更贴合孩子的成长需求;不是否定分流本身,而是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每个选择都有光明的出口。近年来,各地已经在朝着这些方向努力,北京将中考计分科目从10门减到6门,西安减少3门计分科目,教育部推动普职通融,让职高生也能通过春考圆大学梦,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

不过改革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在有些地方减了考试科目,却让主科权重更高,导致“1分卷”现象更严重;有些地方搞素质教育,却还是把分数作为分班的核心依据。这些“伪减负”让家长更焦虑。真正的改革应该从根源入手,一方面扩大优质高中资源供给,通过集团化办学、教师流动等方式缩小校际差距;另一方面完善多元评价体系,让综合素质、兴趣特长真正成为升学的重要依据;同时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让职高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缓解家长的焦虑,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上海、成都的试点已经迈出了第一步,虽然步子不大,但传递了明确的信号。教育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时间慢慢调整,但只要方向对了,总能靠近目标。家长们的支持和期待,应该成为改革的动力,而不是被误解的传言。

说到底,家长们的心愿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能在轻松的氛围里学习,能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道路,能不用背负全家的焦虑去面对一场考试。这场传言带来的热议,或许会成为教育改革的催化剂,让更多人关注到基础教育的痛点,推动改革走得更稳、更实。

你家有面临中考的孩子吗?你觉得贯通培养试点能缓解升学焦虑吗?对于中考改革,你还有哪些期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我是快乐的海浪,我每天会分享关于社保和其它方面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