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如果想拥兵自立,他的胜算有几成,能不能打败刘邦和项羽?

发布时间:2025-10-24 13:02  浏览量:2

文 | 山有木兮木有摯*

刘邦,一个来自沛县、种地为生的普通农民,出身寒微,没啥书卷气。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竟横冲直撞,穿过乱世的密林,最终坐上了西汉的皇位?这背后的故事不精彩才怪!可这份权力的荣耀,绝不是他一个人握住的。要说最不能少的一个,那非韩信莫属。就是那个能够背水一战、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兵法奇才。

韩信的天才像是天上落下的,随时都能把局势搅得天翻地覆。他帮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成绩单一页都写不下。可历史从不会只给英雄一条直路。韩信最后死在权力漩涡里,甚至被一位女子算计收割。他死之前的那眼泪,不全是对刘邦的怨恨,更多是对自己没听蒯通的话,没抓住最后一次扭转命运的机会的无限唏嘘。他到底错过了什么样的选择?

如果回到最开始,刘邦这一路也不轻松,一堆失败和落难伴随成长。他吃过败仗,最出名的一次,就是彭城。按理说,汉军兵马比项羽多一大截。但是呢?项羽带领不足五万人的主力,硬是冲破了汉军百余万众的包围。刘邦损兵折将,绝望得很。爸妈、老婆都成了楚军的人质,诸侯们抓紧见风使舵。形势那叫一个危险,命悬一线。

不过这人本事就体现在这里,不咸不淡的一声叹息之后,硬是稳住阵脚,从荥阳拉起队伍,三年时间,卷土重来。等到垓下响起最后的楚歌时,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被项羽赶得四处逃窜的汉王了。逆风翻盘,是他最大的标签吧。

说刘邦的强大,是因为他爱人愿听人劝也没错。他会主动理解自己不懂的事。治理国家找陆贾,打仗请韩信教兵法,自己愿意低头。就连后世的历史学家总结,说他见到能人从没架子,都想拜把子。统一后,他不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转身就承认自己比不过张良、萧何这些老哥们。懂得借用别人的脑子,这本事,不简单!

换个角度,那些关键危急时刻,刘邦宁愿认怂也不死扛。入关中第一个,有机会自封关中王,他却让给项羽,甚至还谦恭作态让项羽高看两眼。这次暂时的退让,给他后面罗网天下攒足了力气。

鸿门宴上,没有英雄的硬气,只有真实的恐惧。他直接下跪求雍齿,这才保住一条命。有些人只看到他软弱,可这份能屈能伸,不也是王道?你不会觉得一个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后赢了才奇怪?

但人也并非全能。刘邦很清楚自己的短板,随时补课,从头学起。他抗住压力,直视自己的不足,不拖泥带水。可明明这样谨慎小心,每次残局都能挺过来,是不是全靠自己?有的时候,也许只是被天时地利偷偷照顾了一把。

项羽却和他完全相反。本性张扬自负,脾气火爆,会打仗,绝对有实力。楚国贵族出身,受的是那种刀光剑影的熏陶,从小以“要做大英雄”为志。兵法没少看,但那些儒家的事,基本不感兴趣。难怪后来治国的事,他一点都不在行。

巨鹿之战的胜利就像是古代世界的一声惊雷。项羽咬牙切齿破釜沉舟,再不进则死,这才一举灭了秦军主力。可惜,打完秦始皇,没想到自己要面对的其实是刘邦。分封天下时,他也不怕人说闲话,直接大手一挥把刘邦封去汉中,自己稳坐彭城。

偏偏这种霸气和自信,最后都化成神话的倒影。他疏远良臣,不听劝。定都彭城?别人劝他说关中地利,他总是不以为意。封了十七侯,本以为能各安其主,实际上种下了内斗的种子。楚汉之争变得势不可挡。

都说英雄造时势,时势也造英雄。项羽用极端崇高的姿态对抗一切压力,却也因此死于自己的不信、不忍、不屑。彭城之战和鸿沟谈判,表面上占尽优势,但刘邦用人比他灵活得多。项羽能征惯战,一个回合下来民心散尽,军心一片迷茫。到了垓下无路可退,他听了四面楚歌,最终提剑自刎。仿佛悲壮到连天都同情他,但命运已选择了刘邦。

他输在自己身上。太骄傲也太多疑,对于范增的规劝,他根本听不进。刚愎自用,最后,落得四顾无人。他烧城屠百姓,那种铁腕甚至让最忠诚的士兵都心寒。可要说项羽的影响一点都没有,那是不公。没有他的冲击,秦的统治哪会那么快就翻篇?他撑起了反抗的精神,也给了后人的自由幻想。

问题还是出在韩信身上。他到底是更适合帮刘邦,还是站在项羽那边?这题复杂,他自己都想不明白。

韩信,才华横溢的军事家。“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是吹牛的。他靠过人的胆识和灵活的作战头脑,一连串的妙计让刘邦得了下风变上风。尤其是拿下齐国,结构上的转折点!谁掌控齐地,谁就能撬动北方的天平。楚汉争霸,成败几乎全系于此。

不过呢,他的机会不是没有。武涉、蒯通一个劲地鼓吹,让韩信放下手里的军队,改投项羽。这个决定,他犹豫了。自立为王,还是跟老上司?身边的人三言两语,明里暗里诱惑,不信他没动摇!

可韩信没跳。最后选择继续支持刘邦,看似有情有义,其实自知如果他反了,老刘和他都完。一个人跟项羽单挑,那是找死。名声归名声,根子里他知道自己没群众基础,也没把握能够掌控全局。

另一方面,韩信当然明白,刘邦用他不是没防备。显眼的将才眼红死,他一直被当枪使。每次打完仗,分封没有自己,功劳被稀释殆尽。甚至萧何还趁着他立大功就把他“擒”了回长安。你说韩信真不敢反吗?似乎也不是。

但现实摆在面前:自立为王,除了名分,最后能剩下什么?等天下统一,他还能活几天?他犹豫过,甚至可能为此夜不能寐。但那一刻,他就是赌不上。

特有意思。韩信既聪明又软弱。他看得比谁都明白,却总不能下狠心。说回来,他的人生价值,又岂是按军功多少能算个清楚?他说自己得不到刘邦的信任,可又一边拼死拼活干活,这或许就是他的悲剧感本源。

后人喜欢用成语形容韩信,其实乱七八糟三十多个,大都只是映射那种被榨干的天才悲凉。什么“韩信用兵如神”固然漂亮,更现实的是,背后隐藏的那些决断上的徘徊、身在庙堂的煎熬,还有身为流浪子的孤独——也有人说,韩信其实最像项羽,骨子里不愿被体制收编,可惜又没项羽的魄力,最后注定要败。

问题是,如果他真跳了呢?如果韩信抢先拥立齐地为王,拉上项羽对抗刘邦呢?也许自立王位只是多了个乱世豪杰,最后换来一个更快的消亡。有人觉得他太忠诚有人觉得他太傻,结论永远打不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结,英雄也好,枭雄也罢,谁都脱不开大势的裹挟。

再说蒯通当时的话,韩信事后悔青肠子。生死一线,突然觉得还是不如当初快意恩仇。可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连悔恨都是多余的。韩国优秀将才,可惜落得妇人之手,这是不是当初自以为是的下场?谁知道呢!

刘邦依靠能人,不代表他对权柄慷慨。项羽乱世英雄,骨子里带着对体制的天生逆反。韩信天纵奇才,却怎么都逃不开命运的布局。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裂痕,每一场博弈都有未解之谜。乱世终结,英雄落幕,谁也不是最后的赢家。可他们的故事,还得人回头,回头再看,回头也想不出更圆满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