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建议中小学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以制度温度守护成长

发布时间:2025-10-25 12:01  浏览量:2

教育部: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针对性破学业焦虑等题:教育部印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针对学业焦虑、运动睡眠不足等问题,提出减轻作业负担(每周“无作业日”)、规范考试管理、严控培训、推进中考改革,落实生命健康教育(每月一次实践活动)、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保障睡眠、培养健康用网习惯等举措。

当“77.19%的小学生睡眠不足9小时”“超六成高中生睡眠不足7小时”的数据刺痛社会神经,当学业压力与运动缺失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羁绊,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的出台,恰似一场精准施策的“及时雨”。这十条措施以问题为导向,从学业减负到身心养护构建起全链条保障,彰显了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清醒认知与坚定决心。

学业焦虑的根源,在于过度竞争催生的“疲劳战”与“功利化”教育倾向。十条措施直击病灶,打出了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每周无作业日”的倡导绝非形式主义的减负,而是对机械重复作业的釜底抽薪,让学生得以从笔尖压力中抽离,获得自主成长的空间;规范考试管理、禁止成绩排名的要求,更是打破了“唯分数论”的评价枷锁,减少了不必要的竞争内耗。

更深层次的突破在于中考改革的推进,扩大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比例、探索均衡派位等举措,从源头上缓解了升学焦虑的传导效应。而每月一次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则为学业焦虑提供了“出口”——当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心理韧性,在体验中明晰成长价值,分数至上的单一认知自然会被多元成长的理念取代。这种从“减量”到“提质”、从“管控”到“疏导”的转变,正在重塑健康的教育生态。

心理健康从来不是孤立的精神命题,而是与体魄强健、睡眠充足等生理基础深度绑定。十条措施将“身心协同”作为核心原则,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刚性要求。“每天2小时体育活动”的落实路径被细化为“1节体育课+两个大课间+延长休息时间+课后锻炼”的组合模式,北京、上海等地的“15分钟课间”实践已证明,即便场地有限,只要理念到位,依然能让学生在运动中释放压力。

针对睡眠“赤字”问题,措施不仅明确了睡眠时长保障要求,更将睡眠纳入健康监测体系,与福建龙岩的“作业熔断机制”、深圳的午休“躺睡”试点形成政策呼应。从禁止挤占睡眠时间到规范电子产品入校,这些规定精准拦截了侵蚀睡眠的主要因素,让“阳气尽则卧”的传统智慧在现代教育中落地生根。这种对生理需求的尊重,正是心理健康保护最基础的支撑。

心理健康保护绝非教育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系统工程。十条措施深谙此道,构建起多层次协同机制。在学校层面,“全员育心”制度要求配齐心理教师,建立班主任、心理教师、精神科医师三级服务梯队,将心理关怀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在家庭层面,通过每学期两次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引导家长走出“焦虑传递”的误区,成为孩子心理健康的第一守护者。

针对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一生一策”档案与常态化家访相结合的举措,彰显了政策的温度与精度。而教育、卫健、网信等多部门的联动机制,以及市县心理辅导中心的全覆盖建设,则织密了心理健康的社会防护网。尤为关键的是,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绩效考核并建立问责机制,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刚性约束,避免了“纸面福利”的尴尬。

十条措施的价值,不仅在于举措的全面性,更在于其背后“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从“能出汗”的体育课倡导到网络素养的培育,从体育意外伤害保障的隐性考量到寄宿制学校的人文改善,政策细节始终围绕“人的成长”展开。当学校不再因“怕出事”而限制运动,当家长不再因焦虑而挤占孩子休息时间,当社会不再以分数论英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才能获得真正的生长土壤。

当然,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师资短缺、场地不足仍是“2小时体育活动”落地的现实阻碍,部分家长的焦虑惯性也非一朝一夕能改变。这需要各地在执行中因地制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破解师资难题,通过家校协同化解认知分歧,让每条措施都能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成长变化。

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健康舒展地成长。《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护”、从“零散施策”走向“系统治理”。唯有将政策的制度刚性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温度,才能让学业焦虑的阴霾散去,让运动的汗水、充足的睡眠、灿烂的笑容重新回到校园,守护好下一代的成长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