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聊《伤寒论》:治错了别慌,仲景早留了“纠错方”
发布时间:2025-10-24 17:56 浏览量:2
老中医聊《伤寒论》:治错了别慌,仲景早留了“纠错方”
干中医这行久了就知道,看病最怕啥?怕病人耽误了最佳时机,更怕前面的大夫用错了药。一耽误、一用错,原本简单的病就变复杂了——原本是太阳经的感冒,可能拖成咳嗽带喘;原本是寒证,可能治成肚子胀、老拉稀。这种被耽误、治错后出现的“兼证”“变证”,在《伤寒论》里写得明明白白,六经里哪一经都能见到,可不是少数情况。
但仲景先生早把应对的法子给咱们留下了。他没说死“某病必须用某药”,反而教了个最实在的理:先看病人的脉象和症状,搞清楚之前是哪里治错了、病邪跑到哪了,再顺着当下的证来治。这法子灵就灵在“活”,尤其用“药对”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更是准得很。
《伤寒论》里,连方名都直接写明加了啥药的,就有六首,每一首都是针对“变证”的好方:
- 得了太阳中风,本来该解表,结果没治好,还添了喘,就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在桂枝汤里加厚朴、杏仁,解表的同时还能平喘;
- 也是太阳病,可病人本身脾虚,水湿积在肚子里,这时候不用桂枝解表,反而要加茯苓、白术祛湿,就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专门治这种“表没好、里先湿”的证;
- 太阳伤寒,本来就怕冷、无汗,还多了个脖子后背发僵、转不动的毛病,就用葛根汤,在桂枝汤里加葛根、麻黄,既能散寒解表,又能舒活脖子后背的筋脉;
- 少阳和太阳合病,病人不仅有少阳病的口苦、寒热往来,还老拉肚子、又吐,这时候在黄芩汤基础上加半夏、生姜,成了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少阳热的同时还能止呕止泻;
- 伤寒本不该下,结果误用了泻药,病邪跑到少阳,还添了心烦、惊悸、说胡话的症状,就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柴胡汤里加龙骨、牡蛎,清少阳邪热的同时还能安神定惊;
- 还有人本身血虚,又受了寒,手脚冰凉,连胳膊腿都凉,这是“血虚寒厥”,在当归四逆汤里加吴茱萸、生姜,成了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补血的同时能温散寒邪,让手脚慢慢暖回来。
这六首方看着是加加减减,实则是仲景先生把“随证治之”的道理落到了实处。咱们学中医、用中医,就得照着这个思路来——别死记方子,得记“看证、纠错、调方”的真本事,这样不管病怎么变,都能应对得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