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1-60)帛书版
发布时间:2025-10-11 18:57 浏览量:1
第四十一章 道为什么会曲高和寡
原文: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闻若亡;下士闻道,而大笑之。不大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①道若颣②;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③;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免成④;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褒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注释:
①夷:平安,平坦。
②颣:不平。
③渝:泛滥。
④免成:不可定型。
白话文:
上等资质的士人听见道就相信道了,于是竭尽所能地实践它;中等资质的士人听见道,将信将疑,好像听进去了又好像忘记了;下等资质的士人听见道不能同意道,因而哈哈大笑以示嘲讽。
不被大笑、嘲讽,就不足以称之为高妙的道。所以古书《建言》上才会有这样的说法:
明亮的道好像昏暗一般;
前进的道好像后退那样;
平坦的道好像有坑坑洼洼的毛病;
崇高的德好像低下的山谷;
广大的德好像不完全;
建立德的行为好像偷偷摸摸的行为;
本性真正的样子好像泛滥的洪水那样混沌;
最清白的身份好像受到污辱一样;
最方正的形状是没有角落的;
最大的才干是不可定型的;
最大的声音是少变声调的;
最大的形象是没有形迹的。
道被赞扬却没有具体的名称;只有道善于保持万物的根本,并且善于保全万物。
评论:
这一章道出了古今都有的一个现象,就是越是高明的东西越少人理解,正如曲高和寡一样。
那么以老子的眼光来看,他的道是怎样的呢?就是表面上看其现象和内在似乎是相矛盾的,而世人多取其矛盾的现象而轻视道。这是他们误解道的问题所在。
所以只有能参透现象把握本质的人才能理解道的高妙,而这样的人并不多见。
第四十二章 朴素的宇宙观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当以为教父①。
注释:
①教父:当作施教的根本道理。
白话文:
信息的道先化生出单纯的一种元素,一种元素再化生出阴阳两种特性,阴阳两种特性又化生出阴阳交和的第三种特性,阴阳交和的第三种特性就能化生出世间万物。
因此世间万物背后负有阴的特性,怀中抱有阳的特性,阴阳两种特性相互抵销和呼应,从而保持和谐的一体。
众人所厌恶的东西,无非是孤家、寡人、不谷,而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
所以世间万物有的减少它反而会增加,有的增加它反而会减少。
别人教导我的道理,我也教导给后辈:强横不讲理的人不得好死,我把它用来当作施教的根本道理。
评论:
这一章是老子朴素的宇宙观:世间万物如何由道化生。为了便于理解,我把老子给出的道化生的架构,用现代汉语进行了阐释。
这里的“一种元素”,是物质的最初阶段,好比是现代科学理论中不可再分的“弦”;“弦”是目前科学理论中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的振动频率不同,决定了物质的不同。
然后“一种元素”又化生出阴、阳两种不同的特性元素,阴、阳两种不同的特性元素再进行交和,便产生了阴阳交和的第三种特性元素,而世间万物都是阴阳交和产生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理论上的强制划分,在一个具体的事物中,阴阳始终是结合在一起的。“一”里包含阴阳,阴阳是不可分的,凡有阴的地方必定有阳,凡是一件事物,必定阴阳交和。
第四十三章 如何无为而为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吾以是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白话文:
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出来无须借助有形的东西,进入无须借助空隙。我根据这个知道不加干涉有好处。
不发言的教导,不加干涉的好处,天下很少有人能达到这个境界。
评论:
什么是不言之教?无为而为?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实现?其实不言之教依然是教,无为而为依然是为。
要实现这两点,就是要谋人格、谋层次。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有更高层次的人,万物就会来趋就他,自然而然就能做到不言之教、无为而为。
相反,一个没有人格魅力的人,无法在最高层次上来谋划的人,是没有资格不言和无为的。这一正一反的道理,恐怕也是这个世界的真理之一。
第四十四章 何谓悟道
原文: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失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白话文:
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是自己的?
身体与财物,哪一个数量大?
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
过分的爱惜,必定带来更大地消耗;过多的收藏,必定带来更严重地损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有失去的羞辱;知道止步,就不会有败亡的危险;这样就可以长久存在了。
评论:
所谓的悟道是什么?无非是弄清楚了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所以老子才会有“名与身”、“身与货”、“得与失”的对比。通过这三对关系的比较,知道了根本的东西并守住它们,人就不会迷茫了。于是就知道满足,知道止步了。
第四十五章 最高级的状态是怎样的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白话文:
最完整的东西好像有所欠缺,但它使用起来不会有毛病。
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但它使用起来不会有穷尽。
最直的效果好像是弯曲地达到的,最巧妙的技术好像是笨拙地做成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般简洁和不轻易使用的。
急躁能胜过灰心害怕,冷静能胜过昏热,清静无为可以为天下纠正偏差。
评论:
为什么会“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那么什么又是“大直”、“大巧”、“大辩”?老子所说的大是最高级程度的,而最高级的事物往往与表面看到的现象相反(这个相反还有物极必反的意思)。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上观察到,比如越是高等的生物越是需要苛刻的生存条件,越是高级的智慧越是简单。
要达到大直的效果往往要通过曲折的方式得来,大巧的技术都是由一个个笨拙的动作叠加出来,最大的辩才从来都是不轻易使用,看上去像一个木讷的人,即使辩论也是简洁明了、朴实无华,而不花言巧语。
第四十六章 如何才能知足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①。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此恒足矣。
注释:
①粪:施肥。
白话文:
天下治理得比较合理,那么就会退还善跑的战马在田地施肥耕作;天下治理得不合理,那么用于军队作战的马就会增加、聚集在城外。
过失没有比想得到某种东西更大的了,灾难没有比不知道满足更大的了。
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这是最持久的满足。
评论:
知道满足,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达到。这里当然是指一种自觉的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之后的满足,一种悟道之后的满足。所以想要知足,首先要去思考世界观、人生观这种大道理,一旦你悟透了世界和人生,你才能谈得上知足。
一旦知足之后,这时候就像一个人的力气已经长成,既可以挑轻担子,也可以挑重担子。所以说,知足不是进取不进取的问题,实际上是一种充实的心态,他可以选择不进取,也可以选择进取,好比是“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第四十七章 道不远求
原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
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弗行而知,弗见而名,不为而成。
白话文:
不出房门,却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窥视窗外,却能够看出自然的法则。
因为外出的越远,对道的认知也就越少。
正因为是这样,圣人不出行却能有学识,不与他人会面却能有名望,不加干涉却能办成事情。
评论:
这一章老子着重强调领悟道的重要,不一定指不用了解窗外事、天下事。因为悟道是一件明白大局的事情,悟到大道理之后,其它的很多事理是可以推而知之的。所以老子才会对获取局部的知识和表面的知识并不在乎。而他推崇的圣人就是这样一个领悟到大道理的人,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无为而无不为。
第四十八章 无为是什么状态
原文: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圣人之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矣。
白话文:
做学问,会一天天增加、积累知识;求道,会一天天减少、精炼知识。
减少又减少,以达到不加干涉的状态。
不加干涉因而没有做不成的。
圣人掌握天下经常用不干扰的方式,如果用干扰的方式,就不足以掌握天下。
评论:
在老子看来,婴儿状态是无为的最高境界:他什么都不须做,却能使成年人围着他转而尽享其成。由此可见,无为并不是不做事,而是做事的一种方式,有可能是最高方式。尤其是在治理国家和天下方面,更适合用这种方式。
第四十九章 统治应该是成就
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也。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①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②。
注释:
①歙歙:吸气的样子。
②孩之:像对待孩子一样回应他们。
白话文:
圣人治理天下经常没有私心,以满足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善良的人我以善心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心待他,可使人人得到善心。
守信的人我诚心待他,不守信的人我也诚心待他,可使人人得到信任。
圣人处于治理天下的位置,好像屏息敛气、小心谨慎的样子;使天下人都有纯朴的心灵。
百姓都偏重用他们的耳目听和看,圣人都应该像对待孩子一样回应他们。
评论:
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统治者是没有私心的,以天下人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或者说他的私心与百姓的私心是一致的。因为从大处说,他的利益与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如同父母与子女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样。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彼此的相互成就,所以好的统治者对百姓也是回应和成就的。
第五十章 如何才能不败
原文:
出生入死。
生之徒①,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②,亦十有三。
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之厚③。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注释:
①徒:步兵。
②动之死地:行动上有致命弱点,引申为伤残。
③厚:多。
白话文:
在出生入死的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占十分之三,死去的士兵占十分之三,活下来,但行动上有致命弱点(伤残)的士兵也占十分之三。
为什么呢?是根据人数众多得出的不同概率。
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陆地上行走不会遭遇犀牛和老虎,参加军队不需要披挂盔甲兵器。因为犀牛没有地方投掷它的角,老虎没有地方施展它的爪子,兵器没有地方容纳它的刃。
为什么呢?是根据他们身上没有致死的地方知道的。
评论:
道德经的这一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如何打败对手?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前者是找出对手身上的弱点以击之。后者是让对手找不出自己身上的死地。其实意思是同一个,让对手无懈可击。所以反过来理解,人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身上有失败的因素。所以道德经的逻辑便是内求,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也是很多哲学的思考方式。
第五十一章 道德不可分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①成之。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②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注释:
①势:形势,情势。
②亭:妥贴。
白话文:
先由道生成万物,再由德蓄养万物,然后形成各种叫物的形态,最后被环境固定和限制形成特色。
正是因为这样,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
道之所以尊崇,德之所以珍贵,那是它没有发布命令加以干涉,而经常顺其自然的原因。
所以道能生成万物,德能蓄养万物,随后又生发它们培育它们,使它们妥贴也使它们受害,养护它们也倾覆它们。
生养万物却不占为己有,为万物做事却不恃己能,对万物负责却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高深的品德。
评论:
什么是道?什么是德?其实道和德是一个事物的两个面,不可分开。如果说道是客观的,那么德是主观的;德是依照道做事得到的东西,所以不依照道做事就称不上德。而道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德(即人或物遵照道而为)才能实现。而道德经里的道又不同以一般的道,它是保持柔弱、退让、无为的道。
第五十二章 坚持根本道理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①,闭其门,终身不堇;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释:
①兑:交换。
白话文:
天下都有一个开始,作为天下的根本。如果能得知天下的根本,就能认识天下的万物;如果认识了天下的万物,又能遵守天下的根本,终身都不会有危险了。
堵塞交换货物的市集,关闭来往流通的入口,终身都不会有不足的情况。开放交换货物的市集,到处做有利的事情,终身都不会脱离困难和危险。
能察觉微小的事物叫作明白,能保持柔软弱小的立场叫作强大。像光亮一样使用它,就能返回到最初的明白境地,不会留下杀身的灾祸,这就是按照常理做事的结果。
评论:
我们平时的行为处事,实际上一直受制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所以对世界对人生的本质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有怎样的认识就有怎样的人生和为人处事。这些大道理、大问题是一个人的格局和方向,怎样的格局就决定了怎样的细节,怎样的方向就有怎样的战略和战术。
第五十三章 致敬探索者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迤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①,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谓盗夸②。非道也哉!
注释:
①除:拜受官位。
②夸:大。
白话文:
假使我对道有了坚定地认知,在实行大道时,只有偏斜的小径是我所害怕的。
其实大道是很平坦的,但人们还是喜欢崎岖的小路。
朝廷为了加强管理,总是授予很多官职,但田地反而日渐荒芜,国家的仓库也越来越空虚;官员却穿有刺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喝到满足的饮食,钱财货物多得用不完,这真是些大强盗。不符合道的做法啊!
评论:
要认识到大道的平坦是不容易的,很多人是不相信有这样的大道的;他们只跟在别人后面,认为这样比较安全,他们只相信眼前的生活,认为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不愿意去思考别的样子,更不会去探索别的路;他们是承受不住探索失败的代价的。由此可以知道,一个敢于探索新路的人是多么可贵!世界边界的每一点拓展都是这些人的功劳。搞创造的不易,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失败者,穷其一生都可能默默无闻,还要忍受世人的误解,但他们虽败犹荣!正因为有这些勇敢者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充满希望。
第五十四章 抽样推理法
原文: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②。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注释:
①拔:拔起,引申为废除。
②普:广泛,全面。
白话文:
善于建立法度的君王不会被后人废除法度,善于怀抱志向的人不会轻易放下志向,如果能做到这样,他就会有子孙世代来祭祀不绝。
用这个道理来修养个人,那么他的品德就会在人群中很明显;用这个道理来治理家庭,那么他的品德就会有余而累积;用这个道理来管理自己的家乡,那么他的品德就会流传长远;用这个道理来治理国家,那么他的品德就会丰满盛大;用这个道理来管理天下,那么他的品德就会影响到方方面面。
所以以一个人来观察其他个人,就能知道所有人的样子;以一个家庭来观察其他的家庭,就能知道所有家庭的情况;以一人的家乡来观察其他人的家乡,就能知道所有人家乡的情形;以一个国家来观察其他的国家,就能知道所有国家的状况;以过去的天下来观察现在的天下,就能知道现在天下的状态。
我是怎么知道天下的状态的?就是根据这样的推理。
评论:
人类的很多知识都是从推理得来的。这一章老子用的推理方式,用现在的词来表达叫抽样法。从群体中抽出其中一个或几个进行观察,然后根据这几个样本的情况,推理得到整个群体的状况。在老子看来,如果一个人有品德,他就会在人群中显现出来,如果以这个人来治家治国,那么整个家庭和国家都会被他的品德影响,而成为一个好家庭和好国家。如果以他来治理天下,那么天下也将成为有道的天下。所以一个家一个国,整个天下,好不好,有道还是没道,就看有没有这样品德的人位居高位。据此就能判断一个家一个国,整个天下的状况。
第五十五章 追求道德的目的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白话文:
包含的道德越深厚,就越可以比作初生的婴儿。
毒虫不会来叮咬,猛兽不会来占据,恶鸟不会来搏取。
尽管骨弱筋柔拳头却握得很结实,还不懂得男女交合的事生殖器却能够勃起,这是精气最充沛的缘故。
整天哭号而嗓子不会嘶哑,这是气息最调和的缘故。
懂得气息调和叫作常态,懂得常态叫作明智,增加生命的负担叫作灾异,由心使气叫作逞强。
万物达到壮年后就会趋于衰老,这就是所谓的不符合恒久之道,不符合恒久之道很快就会消亡。
评论:
在这一章老子透露出了一个天机,我们追求道德是为了什么?简单说就是养生。追求道德能最大可能的延续我们的生命,并充分展现一个生命的活力与价值。有生命活力的人,好比赤子,连毒虫猛兽都能感知到他的魅力而不忍伤害。道德是一种精神追求,由此也证明了,人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动物,只有让他的精神得到充分展现,才算是实现了他的最大价值。
第五十六章 不要被表面所骗
原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①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注释:
①解:放开。
白话文:
明白了道的人就不多说话了,喜欢多说话的人是不懂道的。
(那么怎样用道来治理呢?)就是堵塞他们认知的感官,关闭他们互通的门径,挫败他们的锋芒,放任他们的纷扰,使他们融洽得像光一样,使他们相同得像尘土一样,这就称之为玄妙的统一。
这样他们不会因为有所得而亲密,不会有所得而疏远;不会因为有所得而有利,也不会有所得而有害;不会因为有所得而尊贵,也不会有所得而卑贱。
所以成为天下最尊贵的人。
评论:
整本《道德经》似乎都在宣扬,真正的圣人就是那些浑然天成的普通人,他们淳朴得如同深山里的原木,不经人类文明的雕饰,人类文明在这些人面前是退而求其次的东西。他们如同未开化的婴儿,无需作为,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即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但转念一想,那样的人类真的是老子理想中的人类吗?我们只需问一句,老子先生,你是这样的人吗?老子当然不是这样的蛮夷。不然他怎么写得出《道德经》呢?他能成为这个样子,当然是他想要的,可他却不希望其他人,尤其是老百姓成为他这样的人,这是何居心呢?其实,像老子这样的人才是人类真正希望达到的,也是他潜意识里希望看到的人类。这样的人有原始人的形式,又有高级人类的内核,是人的价值得到较大发挥的人类,才是普通人中的榜样和圣人。
第五十七章 人人皆可为圣
原文:
以正①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②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智,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注释:
①正:纯正不杂。
②事:职业,工作。
白话文:
以纯正、单一的思想治国,以出乎意料、令人难测的方法用兵,以不设职业化的专门人才(官员)来掌管天下。我凭什么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呢?
就是根据这些情况:天下越是多禁忌避讳,百姓越是贫困;百姓越是多使用锋利的兵器防身,国家越是滋生昏暗;人们越是多技巧、才能,稀奇古怪的东西越是滋长兴起;法规命令越是增加彰显,偷窃、不正派的人越是多出现。
所以圣人说:我不加干涉而百姓自然就会变好,我喜欢清静而百姓自然就会思想纯正,我不设管理的官员而百姓自然就会富足,我没有过多的欲望而百姓自然就会保持朴实。
评论:
我在前面的一些章节说过,真正的无为而治不是去堵塞百姓的智力,而是在开启民智之后的返璞归真。只有让人民的精神充分实现之后,再来谈清心寡欲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这就是所谓的超凡入圣。而老子就是这样一个社会早期的圣人。尽管道德经对此的论述有点模糊,但不能掩饰道德经的作者的光辉。当然,我们也可以把道德经看作是圣人的夫子自道,当天下大治的时候,也必然是人人皆圣的时候。
第五十八章 研究就是要还其本来面目
原文:
其政闷闷①,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②。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③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曜。
注释:
①闷:封闭的,与外隔绝的。
②妖:怪诞,怪异。
③廉:指物体露出棱角,引申为尖锐。
白话文:
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封闭而隔绝,它的国民就质朴敦厚;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精明而严谨,它的国民就不知足而有缺失。
灾祸啊是和福气相伴的,福气啊是有灾祸隐藏的。
谁能知道它们最终的变化呢?它们没有一个标准或规范可以依照。纯正、确定到极点就变为奇异、难测,吉祥、美好到极点就变为怪诞、不正。人们对这个现象的困惑,日子已经很长久了。
正因为这样(为避免物极必反),所以圣人品行方正而不割伤人,观点尖锐而不刺伤人,性格直率而不任意妄为,好比光明而不耀眼。
评论:
道德经里有很多论述似乎与现代思想相反,因此有很多研究者为了避免尴尬而采取模棱两可的解释,似乎在给老子脸上贴金。其实没有必要这样,道德经虽有瑕疵,但难掩其整体的光辉。而且这些璧玉微瑕并不是后人想当然的那样,须除之而后快。
比如这一章的第一句:其政闷闷,其民淳淳。闷闷二字就是封闭隔绝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闭关锁国的政权是可以保持人民淳朴的。这实际上并没有说错,只不过这种治理已不符合现代国家的需要,所以被摒弃了。如果我们不说治国,而用来修身,那么这个思想就有它积极的意义。我们现代社会不是有很多这样的高人隐士吗?他们因为厌倦了大都市的风花雪月,而隐居偏远或自筑茅庐隐于闹市,不就是要保持人性中的那一点点淳朴吗?
道德经中的很多反常思想,如果你换一种角度思考,或在更高的维度上思考,其实它并不违反什么。人既有大展宏图的欲望,也有知足常乐的需要,就看你是从什么角度或维度上思考的。
即使道德经里有错误,我们也应该直面它,让它露出它的真面目,这可能反而有利于对它的研究。这不正是现代社会的先进思想吗?那种搞尊者讳的思想反而是传统社会的糟粕,不是吗?
第五十九章 忧时之作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①;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注释:
①服:习惯。
白话文:
管理人事,规划时令,没有比懂得爱惜人力物力更重要的了。
只有懂得爱惜人力物力,才能按照人们早期的习惯做事。人们早期的习惯就是重视积累美好的品行。重视积累美好的品行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的了,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就不知道他的才能的极限了。不知道他的才能的极限,就可以担任国家的治理。担任国家的治理能遵循根本、最初的道理,就可以使国家长治久安。
这就是深化根本、稳固关键,长久生存、久远可见的道理。
评论:
这一章老子似乎是在谈传统文化。但老子的传统可不是儒家孔子的传统,他遵循的是人类在最初的时候,初有文明之时的管理模式。那时还没有太多的剩余产品,也没有专门从事管理的统治阶级,所以从部族的首领到普通的平民大家都爱惜来之不易的物力人力,节俭就是当时社会的共识。而老子要遵循的就是这样的传统。在这样一个传统中,一方首领是靠自己积累的品德来赢得尊重和权力的。通过这种回溯,老子也是在间接评论和批判时弊,可见道德经不是一部清谈的哲学之作,自古以来对时事的关注是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
第六十章 没有鬼神和崇拜
原文:
治大国若烹①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②。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注释:
①烹:本义,烧煮。
②神:肖像。
白话文:
治理大的国家好像煮小鱼小虾那样坐享其成。
用道作为最高的准则统治天下,那么天下的鬼神就不会被塑肖像了。不但天下的鬼神不会被塑肖像了,即使有肖像,它们的肖像也不会妨碍人了。不但它们的肖像不会妨碍人了,连想塑肖像的圣人也不会被人推崇而妨碍人了。这样鬼神和圣人不会因为被推崇而妨碍人民了,所以美好的品行就自然而然回归到人民中间了。
评论:
这一章论述用道进行统治,就不会搞迷信和崇拜,不仅不塑各种鬼神的肖像,连有才能的人也不被推崇。这样做真的能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吗?用现代的思想观念来看,显然是不现实的。人能实现生命权的平等,却难实现思想、财富的社会权力的平等。这一章积极意义在于,老子提倡了统治的人本位而不是神本位,使人摆脱了各种迷信和过分的个人崇拜,回归到理智和客观现实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