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青椒评论”2025年9月简报
发布时间:2025-10-28 11:31 浏览量:1
近日,红网“青椒评论”已完成2025年9月份统计分析工作。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按程序初选作品,特邀山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庞慧敏,评出9月优胜佳作。现综合9月优胜作品、评委点评、高校参与情况、投稿量等信息,发布本简报。
对于本月优胜作品,庞慧敏教授依次进行了点评。
《多元人生,不该困于“唯保研”》
作者:孙佳硕(山东大学)
点评:该时评能够抓住社会热点,评论观点鲜明,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以保研季落幕切入,充分体现了时评的接近性、时效性,通过勾勒“保研者”与“非保研者”的舆论反差,引出的核心问题。在论证过程中,能够历史与当下结合剖析“唯保研”现象的根源,逻辑性较好,数据引用具有说服力。特别是时评引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实现的观点,将讨论提升到人生选择与价值创造维度,体现作者具有一定的思维高度。文章最后提出学校、媒体、社会协同发力的建议,具有建议性。
全文语言流畅,情理交融,提出“教育应有的温度”与“社会应有的理性”相结合,导向积极,是一篇优秀评论。
《预制菜之争,消费者该盯标签还是招牌?》
作者:黎明慧(广西大学)
点评:文章能够抓住热点话题进行深入剖析,没有停留在“预制菜好坏”之争,而是将焦点提升到消费者权益、行业透明度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议题层面,可见作者对问题的思考深度,体现了社会价值。文章结构清晰,从知情权、食品安全到价格公道,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论据扎实,举证到位,有力地支撑了观点,揭露了行业存在的“定义游戏”和“合规即安全”的认知错位。文章最后呼吁强制性的信息透明和监管跟进,体现了作者的建设性思考。
该时评的亮点是,将个案争议转化为推动行业规范建设的公共讨论,对警示消费者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反校园欺凌,“出事就查”远远不够》
作者:韩子杰(重庆大学)
点评:该时评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其最突出的优点是没有停留于个案的分析,而是聚焦于“出事就查”这一普遍现象,直指“被动响应而非主动预防”,这一校园安全治理的核心短板,将个案上升至制度建设,具有深度。文章结构层层递进,从事件回顾到对官方处理的客观评价,再通过家属反映的细节自然引出关键追问,最终落脚于建立常态化预防机制和深化矫治教育的必要性,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
文章论据运用得当,既有积极肯定,又能直指现有机制的漏洞,具有理性思考,说服力强。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系统且具体,涵盖了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各方责任,特别强调了矫治教育不能“一送了之”,触及了根除欺凌的育人本质,体现了思考的深度与强烈的人文关怀。
《知名作家送孩子上作文班,为什么自己没法教?》
作者:徐孙雅钏(湖南工业大学)
点评:该时评选题巧妙,成功地将名人轶事转化为公共教育议题,具有趣味性和思想深度。
文章通过作家教不了孩子写作文这一巨大反差,层层深入揭示了应试教育规则与自由创作精神之间的根本矛盾,论述结构清晰:首先点明“作家的笔”与“考场的笔”目标不同,继而引入“易子而教”的传统智慧,合理解释了马伯庸的选择,最后升华至对写作教育“异化”的批判,逻辑完整。
论证上旁征博引,既有《论语》《孟子》的智慧作为理论支撑,又引用了具体的调研数据来佐证现代亲子教育困境,使论点扎实可信。最后直指当前语文教育的痛点:写作沦为应试工具,学生缺乏真实体现与表达欲望。如能在结尾处对如何改善写作教育提出展望,则更具有价值。
总体来说,该时评已达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别让“理想分工”卡在“现实能力”上》
作者:谢美慧(南昌大学)
点评:该时评最突出的优点在于立论高远,分析具有深度。文章没有停留在对倡议书本身的简单褒贬,而是敏锐地抓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核心矛盾,精准切入政策落地两大关键问题:教师的“增效之困”与家长的“温情之难”,显示出作者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
论证过程扎实有力,不仅引用了实证调查数据,还援引了学者观点,体现了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能力。而且,论证中巧妙地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内敛文化”和弗洛姆“爱的艺术”理论,将问题从简单的“做不到”提升至“文化适应”与“能力缺乏”的层面,见解深刻。
该时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遵循“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给出对策”的结构,层层递进,过渡自然,并提出了为教师减负松绑、为家长引路补课、建立动态沟通机制等具体可行的建议,体现了作者的建设性思考。
整篇语言精炼,措辞精准,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
青椒书评|翻开《时代面孔》,我们期待怎样的记者
作者:李新华(黑龙江大学)
点评:书评精准抓住了该书的核心价值,叩问了当代新闻业的本质与困境,具有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评论通过“我们期待怎样的记者”这一根本问题,将本书的评析上升为对整个行业精神的呼唤,格局宏大。
文章论证过程扎实有力,层次分明,以“回归真实”“回归深入”“回归公众”三个维度搭建框架,层层深入,每个部分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阐释,使论点有血有肉,避免了空泛说教。文章结尾将《时代面孔》的价值总结为“过去的脚印”与“未来的路”,凝炼且富有哲理,升华了主题。语言流畅,简洁,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