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倍思亲”的佳节为什么是重阳节?
发布时间:2025-10-29 11:57 浏览量:1
原创 韩靖宇 国家人文历史 北京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自当时年仅17岁的王维之手,短短的二十八个字,道尽游子乡愁,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更超越时空,成为春节、中秋等所有团圆节日里异乡人的情感共鸣。古人认为,九是个位数里最大的数,《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因此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节”。节日当天,全家人要聚在一起,戴茱萸囊、饮菊花酒、登高祭祖。那么,重阳节是怎样来的?又如何成了人们抒发思乡之情的载体?
重阳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节日中,有因为暑往寒来自然变化而形成的,如清明等,有些节日却与季节变化无直接的关系,而是因人们在特定日期的特定活动,历代沿袭,逐渐成为一种传统,典型便是端午节、重阳节。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期的“秋祭”民俗,甲骨卜辞中就有“秋祭”的记载:“戊,贞其告秋□于高祖夔。”《吕氏春秋·季秋纪》也记载道:“(九月)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此时农事已毕,先民们需通过祭祀天帝与祖先,感谢岁收并祈求冬安,这是重阳节最原始的仪式内核。
《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先农坛位于北京外城永定门内,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嘉靖年间扩建,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的地方。来源/故宫博物院
重阳节既然因人事而起,其节日文化的形成发展,自然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虽然起源很早,但重阳节的形成过程却十分漫长。考稽典籍,“重阳”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该句中“重阳”的真实含义其实是“九重天”,即神话中天神所居的宫阙,与后来的“重阳节”毫无关系。那么九月九日重阳节到何时才出现呢?《旧唐书》说“汉崇上巳,晋纪重阳”,即汉代人重视三月三(上巳),晋代人才开始重视九月九(重阳)。这说明在唐人眼中,重阳节真正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如今意义上的重阳节,在三国时期开始被明确提及,如魏文帝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中云: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而在魏晋南北朝,与重阳节关系最为密切的当数陶渊明,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
“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清,《渊明嗅菊轴》。来源/故宫博物院
重阳节这天,陶渊明不只要赏菊,更要畅饮以尽兴。据记载,某年重阳节,陶渊明无酒,他在家中菊丛中犯愁,恰好郡刺史派身着白衣的家丁送酒来,陶渊明接酒就在菊花丛中痛饮,喝得酩酊大醉,这便是后世所谓的“白衣送酒”的典故。从这件事来看,重阳饮宴,菊花与酒已成为必不可少之物。
除赏菊、饮酒,重阳登高、食糕的习俗也开始盛行。按照《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的习俗可能由汝南人桓景九月九日登山避祸的故事演变而来,并在魏晋时期成为一项普遍的活动。如《临海记》载:
“郡北四十里有湖山,形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九日,每菊酒之辰,宴会于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登之见邑屋悉委,江海分明。”
临海一地普通民众已有如此规模的登高饮宴之俗,据此可以推知全国各地的盛况。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旧宅也是人们重阳宴饮的一个好场所。王羲之任临川内史时,他的官邸修建在临川城的东边,此地“山川若画”,每到重阳日,“二千石多萃于斯旧宅”。而登高的同时又要“食糕”。《太平御览》引《齐人月令》曰:
“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眺迥,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菜萸、甘菊以泛之,既醉而还。”
这里提到的“糕”即重阳糕,亦称“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由此可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九九重阳节的节俗已经基本形成,即:登高、插茱萸、赏菊、宴饮、吃重阳糕。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战乱时代,长达300余年的战乱使人们饱尝兵燹(xiǎn)之苦;魏晋南北朝又是一个“玄学”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崇尚老庄、玄远旷达蔚然成风,故而寓意“友情长久、寿命长久”的重阳节受到士人的青睐,并发展为全民风尚。
唐代的重阳节
到了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重阳节风俗得到了继承沿袭。而得益于唐代发达的经济、包容的社会、道教的崇尚、繁荣的文化、开放的胸怀、豪放的情怀、皇室的提倡、诗人的互动、百姓的参与等重要因素,重阳节风俗又有了全新的发展。
重阳节在唐朝的繁盛,首先要归功于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高宗在位期间常年多病,对寓意久久长寿、延年益寿的重阳节情有独钟,每逢重阳节都要举行以“祝寿”为主题的宫廷活动。武则天对九月九更是钟爱有加,其生日是九月九,称帝登基日亦是九月九,也是唯一使用“长寿”作为年号的皇帝。正是高宗和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得重阳节在唐朝备受重视。到德宗时,唐朝将九月九日重阳节作为“三令节”之一,正式确定为官方的法定节日。德宗在诏书中还强调,他之所以要将正月初一、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定为三令节,是因为大臣们在朝中处理政务兢兢业业,不知疲倦,现在边境没有事端,国内民众的生活也蒸蒸日上,衣食无忧,故希望文武百官在这三个节日安心赏景庆节。
《雍正十二月行乐景图轴》之九月赏菊(局部)。来源/故宫博物院
为了给大臣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节日气氛,唐朝规定,每到正月初一、三月三日和九月九日,朝廷特别给大臣发放“过节费”,在节前五日发放。节日发放的“过节费”,以官职爵位高低而各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每节宰相、常参官共赐钱五百贯文、翰林学士一百贯文,左右神威、神策等十军各赐五百贯。金吾英武、威远及诸卫共赐二百贯,客省奏事共赐一百贯,季度支每节前五日支付,永为常制。”
过节特意给大臣发放过节费,这也足见唐朝对重阳节的重视。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
在过节时间上,唐代重阳节可提前于九月八日或推迟至九月十日,这样就使得重阳节的节期不是一天,而是两天或三天了。李白《九月十日记事》一诗云: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写的正是九月十日过“小重阳”的习俗。事实上,唐代重阳节的改期并不止于提前一天或推后一天,有时甚至可能推后十天之多。可以看出,唐人对重阳节已没有了敬畏之意,更多把它看作一个登高欢聚饮宴的节日。登高、饮菊花酒这一前代避邪求长寿的活动,这时也成了一种抒发自己情怀的娱乐、健身活动了。
唐代重阳节宴饮,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赋诗。景龙三年(709),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献菊花酒祝寿,每人作同题四韵五言诗一首,先成者赏,后成者罚。大约从此后,每逢重阳节,皇室显贵们游幸登高,曲江饮宴赋诗几乎成为定制。贞元四年(788),唐德宗于九月九日赐宴曲江亭,作重阳六韵诗:
“早衣对庭燎,躬化勤意诚。时此万枢暇,适与佳节并。曲池絜寒流,芳菊舒金英。乾坤爽气满,台殿秋光清。朝野庆丰年,高会多欢声。永怀无荒诫,良士同斯情。”
登高雅会图轴。来源/故宫博物院
展示了自己的才情后,德宗又要求群臣以“清”字作重阳应制诗,并亲自评定优劣。次日得诗30余首。在皇帝的提倡下,唐代官方和民间重阳节登高赏菊花之风大盛,文人墨客也纷纷为此吟诗作赋。现存唐诗中,咏重阳的诗篇,在节令诗中数量是最多的,其中如杜甫的《登高》、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佳话。
王维为何“倍思亲”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
这是王维《偶然作六首》中的诗句,概述了自己早年的生活状况。王维出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去世早,还有四个弟弟:王缙、王繟、王紘和王紞,以及至少一个妹妹。寡母崔氏独自把众多子女养育成人,作为家中长子,王维必须承担起家庭的重负。于是,15岁的王维在弟弟妹妹期盼的眼神中,毅然离乡,奔赴京城长安。
王维像。来源/《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
才华横溢的王维一到京城就受到王公贵族的重视。然而两年后,17岁的王维参加科举考试,却不幸名落孙山。此时正值重阳佳节,节日本身具有“登高”的意象,对于一心求仕的王维而言,“登高”既可以是物理空间的攀登,也象征着仕途上的“向上攀登”。当他看到长安百姓结伴登高祈福时,自然会联想到自己攀登仕途的孤独,与求而不得的残酷现实,不禁慨然长叹。
除仕途不顺外,王维此时更缺少了家人的陪伴。重阳节的核心特色在于“户外群体性团聚”,所有活动几乎都在户外展开:登高需结伴上山,赏菊要相聚园林,饮菊花酒多在郊野亭台,就连佩茱萸也常是亲友间相互赠予的仪式。对王维而言,家人本应是自己“登高”路上的同伴,如今却只能独自前行。因此,失意的王维此时诗兴勃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此处的“山东”指华山的东面。对于当时寄居长安的王维来说,家乡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叫“山东”。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底图为王维雕塑,来源/图虫创意
在王维之前,重阳节的“思亲”主题并不突出,更多强调避灾、延寿与文人风流(如孟嘉龙山落帽)。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问世后,“思亲”成为重阳节与“登高、赏菊”并列的核心主题,并发展出一种“秋怀诗”:“旅鬓寻已白,乡书久不来。临觞一搔首,座客亦徘徊”,这是白居易的重阳;“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这是李煜的重阳;“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这是柳永的重阳;“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这是晏几道的重阳;“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重阳;“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这是辛弃疾的重阳……
重阳节之所以成为凝聚古人寄托思乡、思亲之情的载体,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心理和民俗风情。其一,重阳在深秋季节,肃杀之气渐浓,万物逐渐凋敝,其悲凉孤独的意境,自然会引起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其二,古代交通不便,士人为实现人生理想通常不得不远离家乡故友,这些长期漂泊在异乡的人们,在重阳日登高宴饮集会之时,必然会思念远方的亲人。其三,既然故乡在遥不可及的地方,那么只有登临高处才更有可能看到其依稀的轮廓,所以自古就有登高怀乡之风,正如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所云:“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
象牙雕十二花神之九月菊神。来源/故宫博物院
然而时至今日,重阳节所代表的思乡思亲之情已经淡化了。一方面,重阳节虽然有家庭团聚的内涵,但更侧重于尊老、敬老和长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一些人的家族观念也逐渐淡化,更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生活,不再像过去那样看重节日的家人团聚。另一方面,随着交通、通信技术的进步,今天的人们基本上实现了“天涯若比邻”。
与重阳节相比,春节是一年之始,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家庭的团圆,人们无论身处多远,都希望回家过年。中秋节以“月圆”寓意阖家团圆,也容易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春节和中秋节都被我国列为法定节日,它们的庆祝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以及赏月、吃月饼等,都具有较强的仪式感和趣味性。因此,重阳节所包含的思乡思亲意境,很大程度上被春节和中秋节所取代,只留下了敬老、赏菊等象征性活动,重新成为一个欢快喜庆的节日。这恰好是一种“返璞归真”,重阳节最终回归了其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问世前的本意。
结语
传统节日的核心在于团聚,而团聚的反面是离别。无论是春节、中秋还是重阳节,只要存在“异乡与故乡”的距离,存在“团圆与缺席”的反差,这份思念便会如期而至。王维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二十八字将这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与特定的节俗完美融合,使得诗歌既有重阳节的独特印记,又有普世情感的永恒价值。
阖家团圆。来源/电视剧《卿卿日常》
今天,当我们在春节的年夜饭前、中秋的明月下、重阳的登山路上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我们不仅在表达个人的乡愁,更在参与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王维与他的重阳节,早已成为中国文化中“思乡”主题的标志性符号,持续温暖着每一个漂泊的灵魂。
参考文献:
①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张晓华主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第七册:重阳节》,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④刘鳞龙:《唐人重阳诗的思乡情结—兼谈重阳节民俗活动的含义》,《名作欣赏》2009年第22期
⑤金开诚:《重阳节》,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年版
⑥张彦群:《中国重阳文化之历史建构新论》,《江汉论坛》2019年第10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