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条文,谈趺阳脉浮虚致衄血机理及告诫医生不能守空迫血的内涵

发布时间:2025-10-28 18:47  浏览量:1

条文: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脉滑则呕哕,此为医咎,守空迫血,责取实;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这段条文是关于误治后出现复杂病机的论述。重点讨论了因医生错误治疗(“医咎”)导致胃气虚弱,进而可能引发呕哕或衄血两种不同情况。

伤寒论条文

第一段:胃气虚弱的病机

原文: “趺阳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

“趺阳脉”是足背动脉,专门用来诊察胃气盛衰。这里的脉“浮”,不是指外感病的表证,而是浮而无力。这种无力的浮脉,代表里虚,是胃气虚弱。“浮虚相搏”是指这种虚浮的脉象与胃气虚弱的病机,导致胃气不能顺利下行,壅塞于上,从而产生“气噎”(胃脘部气机堵闷、呃逆的感觉)。这整个情况,都是在说胃气已经非常虚弱,功能接近衰竭。

中药

第二段:误治导致呕哕

“脉滑则呕哕,此为医咎,守空迫血,责取实。”

如果趺阳脉出现“滑”象(脉搏流利、圆滑,主实邪),伴有呕哕(呕吐、干呕),这是医生的错(“医咎”)。“守空迫血”是病机:

守空:指内部(阴分、血分)已经空虚。这是因为错误的治疗(如发汗、泻下)损伤了阴液和阳气。

迫血:指虚弱的阳气(或因邪气扰动)不能固守,反而逼迫本已不足的血液妄行。

责虚取实:这是指责医生犯了错误。病人本质是“虚”(守空),但医生可能只看到了“呕哕、脉滑”看似“实”的证候,错误地使用了治疗实证的方法(如攻下),进一步耗伤正气,导致胃气上逆而呕哕。所以,这个“实”是假象,根本是“虚”。

认真审视

第三段:误治导致衄血

“脉浮,鼻中燥者,必衄血也。”

如果趺阳脉浮(代表胃气虚),伴有鼻子干燥,预示着可能会发生鼻衄(流鼻血)。其机理:胃气虚弱,虚阳浮越(脉浮),加上阴血亏虚(守空),无法濡润鼻腔(故鼻燥),被浮热逼迫的血液就会从鼻黏膜溢出,导致衄血。

流鼻血

二、 概念与逻辑

1. 趺阳脉的辨证意义:

浮而无力:主胃气虚。是虚证的根本。

滑:在主虚的基础上见滑脉,常表示虚中夹实,胃虚导致气逆或食积等假实之象。

2. “守空迫血”——病机:

这是理解本条的关键。可以将其想象成一个比喻:

“守空”:就像一个国家的国库(阴血)和防御力量(阳气)都被掏空了。

“迫血”:国内仅存的一点残余势力(虚浮的阳气)或者外来的小股流寇(客热)在里面横冲直撞,逼迫看守国库的士兵(血液)到处乱跑,甚至跑出边界(出血)。

3. 两种转归:

转归一(呕哕):胃气上逆。虚弱的胃气被扰动,无法下降,反而向上冲逆,表现为呕哕。脉象可兼滑,是气逆的反映。

转归二(衄血):血热妄行。虚弱的阳气浮越于上,化热迫血,血从清窍(鼻)而出,表现为衄血。鼻燥是出血的前兆。

中药

三、 总结

本条描绘了一个因误治导致胃气衰败、阴血亏虚(守空)的病机上,出现的两种不同症状:

1. 若气逆为主,则呕哕。

2. 若血热妄行为主,则衄血。

无论是哪种,其根源都是“虚”,表面的“实”(呕哕、衄血、脉滑)都是假象。张仲景将此明确归咎为“医咎”,严厉告诫医生:必须明辨虚实,不可犯“虚虚实实”之戒(即用泻法治疗虚证,使虚者更虚)。

煎药

与现代临床的联系: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例如:

一个大出血、或大手术后身体极度虚弱的病人(守空),可能会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或呕吐(类似呕哕)。

一个癌症放化疗后,气阴两伤的病人,可能会出现血小板低下导致的鼻衄、齿衄(类似衄血)。

此时的治疗绝不能见呕止呕、见血止血,必须以固护胃气、滋养阴血为本,比如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同时益气和胃,或用犀角地黄汤合生脉散凉血止血的同时益气养阴。思想是“扶正以祛邪”,让浮越的阳气得以收敛,让妄行的血液得以归经。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为中医经典知识分享,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鸿玉中医

202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