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仝小林:以下5类病属于&
发布时间:2025-10-29 15:51 浏览量:1
人一上了年纪,身体的小毛病多了,医院也就成了“第二个家”。尤其是子女,看到父母哪儿不舒服,恨不得立马挂上专家号,全套检查做一遍。真有些病,不是治不好,是根本没必要治那么狠。中科院院士仝小林就说,有些“病”,其实只是人老了之后的自然变化,不值得大动干戈。
说到底,年纪大了,身体的确不比从前。可不是每一个异常指标都代表“得病了”,更不是每一项检查结果都意味着“非治不可”。有些病一旦过度治疗,反而可能伤了元气,得不偿失。
今天就讲讲这几种常见的“老年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影响生活质量,不威胁生命安全,但一旦治疗过度,麻烦就来了。
很多老年人血压过了一百四就慌了神,赶紧吃药降压,生怕中风。但老年人轻度高血压,是身体的一种代偿机制。随着血管弹性变差,身体为了确保大脑和心脏供血,血压自然会稍微升高。
仝小林院士就指出,对于7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收缩压在150mmHg以内、舒张压在90以下,如果没有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完全可以不急着吃药。
过度降压反而容易造成脑供血不足,引发摔倒、晕厥等严重后果。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老人,贸然压低血压,后果很可能比高血压本身还严重。
不少老年人体检时会发现有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听上去很吓人,仿佛心脏随时会停。这些问题在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尤其是没有明显症状的心律不齐,大多属于生理性变化。
仝院士强调,不是所有心律异常都要装支架、吃抗心律药,关键看有没有心悸、胸闷、活动后不适。如果只是偶发现象,又没有基础心脏病史,完全可以定期观察,而不是立刻药物干预。长期服药不仅副作用大,还可能打乱本就脆弱的老年人体内平衡。
骨质疏松几乎是老年人“标配”,一查骨密度,T值一低就吓坏了。于是钙片、维D、双膦酸盐统统上阵,生怕哪天骨折。但骨质疏松的核心风险是“摔倒”而不是“骨头太脆”。
仝小林提醒,治疗骨质疏松不能只看数字,更不能盲目用药。比如双膦酸盐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增加下颌骨坏死、非典型股骨骨折的风险。
而且很多老年人肠胃功能本就弱,再猛吃钙片,反而引起便秘、结石等问题。比起疯狂补药,改善居住环境、防止摔倒、安全扶手、防滑地板才是真正的保护措施。
家里老人开始记不住事,说过的话反复讲,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不是新鲜事。有人一查阿尔兹海默症,立马崩溃,四处求医。但现实是,目前并没有任何一种药能真正逆转或根治老年痴呆。
仝院士的观点很明确:认知功能减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脑血管老化、慢性炎症、环境刺激等等。靠吃几颗药想“恢复记忆”,几乎不可能。
反而是陪伴、规律作息、适量脑力活动、营养均衡,这些看起来“土办法”的方式,才是目前最有效的干预方式。很多所谓“特效药”,只是延缓进展,副作用却不容小觑,甚至可能加重其他基础病。
查体报告上胆固醇、甘油三酯一高,不少人就开始恐慌,感觉心梗、脑梗就在眼前。于是立马吃他汀,甚至有人吃了十几年。但仝小林提醒,老年人群中适度的血脂升高,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吃药。
过度控制血脂,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甚至免疫力。尤其是他汀类药物,虽然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上有效,但副作用也不小,比如肌肉酸痛、肝功能异常等。如果老人本身没有心脑血管病史,血脂略高但稳定,完全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而不是一味依赖药物。
很多时候,老人是被子女“逼着”看病、吃药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可是没病治成病,反而害了人。仝小林作为中医专家,多次呼吁:老年人的治疗目标,不是“把指标拉回年轻时的标准”,而是维持生活质量、减少不适、延缓衰老过程。
太多家庭因为一项体检指标“异常”,就开始折腾老人:住院、打针、吃药、检查,结果老人的身体越来越虚,精神也越来越差。最好的“治疗”,往往是陪伴、理解和适度放手。
医学不是万能的,尤其面对衰老这个自然过程。不是每一个症状都要处理到“正常”,不是每一个“异常”都值得惊慌。多一点理性判断,少一点盲目恐慌,才是对老人最大的温柔。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仝小林.《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的思路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3):1-4.
[2]许樟荣,吴金虎.《老年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实用老年医学,2020,34(6):561-564.
[3]刘建丽.《老年人合理用药的思考》.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24):6162-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