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共话青少年心理安全教育对策

发布时间:2025-10-29 23:40  浏览量:1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学勤)“学生厌学讨厌的不是学习本身,也不是上学本身,而是在上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让他不舒服的甚至恐惧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近日,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坦言。

本届论坛主题为“厌学·休学·复学”,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丑小鸭中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参会者。

论坛上,丑小鸭中学的师生与家长们一起讲述了“问题孩子”的故事。该校在办学15年中,帮助3100余名厌学休学的孩子成功复学。学校倡导“关系比管理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通过平等对话、耐心陪伴和建立学生自治等方式,让孩子们重获信任与价值感。

专家表示,厌学问题成因复杂,成为许多学校、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焦虑、抑郁、孤独、社交与学校恐惧,但指向了当代青少年在理想、信仰与价值观层面的迷茫,以及过去时代所没有的高科技对成长环境的颠覆性影响。”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说。

在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看来,学生缺乏动力的首要原因,是精神安全需求并未真正满足,社交与尊重需求被严重忽视。他表示,未来的教育应是人本主义的自然生长,核心是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最有效的鼓励并非简单的表扬,而是能从学生回答中引出新的问题,提升其智力上的自豪感,“这需要极高的教育智慧”。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王旭明建议,要转变教育理念并采取科学精准的对策。要摒弃应试教育,教育者要放下身段,通过真诚陪伴、倾听、平等对话感染和引导学生,杜绝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和包办式管理。

“健康是人的第一需求,理应成为衡量教育满意度的第一标准。”刘长铭表示,缓解厌学现象,亟待一场深刻的价值观变革,需要各级主管部门转变“唯分数论”的政绩观,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则需重塑以“成长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主席李镇西说,转化“后进生”,源于用爱与智慧点燃孩子心中的善意,依靠集体的温暖而非教师的单打独斗,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轨道上“静待花开”,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者:赵学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