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地铁通到许昌,却没人坐,谁在卡脖子?
发布时间:2025-10-13 15:10 浏览量:1
郑许线开了以后,大家都以为通勤会方便,城市间会变得更活跃。但现实是,每天只有两万人在坐,周末人多一点,平时车厢里空空荡荡。明明地铁通了,从郑州出发,先坐3号线,换城郊线,再转17号线,最后到了许昌东站,还得打车八公里去市区,大多时候还只是为了去胖东来。这条线单是路上就要花两小时,感觉比坐高铁还折腾。
许昌的老人本来想去郑州看看孙子,也想着平时有地铁能方便些,结果换乘太多,公交不跟上,站点又远,干脆还是开车或者坐长途。上班族更是伤不起,这么多路程,时间消耗太大,工作日谁还敢这么奔波。
其实郑州的3号线和郑许线之间只隔着十公里,技术上完全能连起来,但牵扯到钱和管理权,深圳地铁负责3号线的运营,郑州只占十分之一股份。如果往南延伸,费用怎么分,利润归谁,这都没谈好。有人提出可以用郑州自己管的4号线联通,协商会容易,但到现在官方迟迟没有动作。
这背后的核心问题,不是修不修通的问题,而是利益怎么分配,不同城市之间谁也不肯让步,大家都想多分一点好处,谁都不愿意先出钱,搁浅到现在。重点不是技术,而是各自的算盘。
郑州对许昌来说,越来越像个“虹吸器”。郑州的港区,富士康、比亚迪都在这里,员工吃住几乎不出厂区,单靠产业,许昌吸引力远远不如郑州。人才、公司、商场甚至像胖东来这种优质商业资源一个接一个都被郑州吸走。河大、许继集团都去了郑州,许昌空有地铁线,却没有配套和内容。郑许线本来希望两地能互通有无,变成了郑州人去许昌“买便宜东西”的专线,而许昌人的流动反而少得可怜。
这样一条地铁线,本质上成了单向流动,许昌变得越来越像郑州的后备仓库,资源被持续迁移,商业、工作机会都向郑州集中。线路没有活力,始终旺不起来。
而许昌人说,地铁线应该能带动就业,提升便利,可现在工作机会都在郑州,许昌只能靠地铁输送人流,却带不来更多机会和产业,地铁成了空载线路。
城市间对接也难,不是你想修路就能连起来。地铁外,人们需要户口、医保、学校、工厂这些都能互通,才能真正便利。长三角沪苏通铁路是例子,三地一起出钱,配套跟上,客流才能起来。成渝经济圈也是靠轨道网把城市和人真正连起来。
郑许线缺的不是铁轨,而是“各自出钱,各自共享”的机制。这种机制没有,地铁修得再长也用不起来。有人建议,为省钱可以用云轨、市域铁路,造价只要地铁三分之一,成本压力小,但没有一个方案能落地。
许昌想把线路往市中心铺,可地下挖一公里就要五亿多,预算根本扛不住。现在胖东来新店还只是图纸,等商圈起来了,客流才有希望,但配套迟迟不到位,变成了空等。
郑州这边也没闲着,2025年郑州东站大改造,届时人流肯定增加,但许昌的胖东来未必再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大家都盯着新商圈、产业转移,客流会怎么走,是个问号。
现在郑许线南延工期遥遥无期,2030年前几乎没戏,上百亿资金投进去了,线路三分之一都没用到。这条地铁线成了地图上的一条虚线,远远比不上大家的期望。
很多退休老人和上班族都有同感,“地铁不是画一条线那么简单,关键是能顺畅出门、生活更便利”。郑许线以为能带来新机会,结果杳无生气,本地人反而失望。
如今,大家更关心的是,城市发展能不能真挚合作,各方能不能坐下来一起聊机制、资金、管理分配,让地铁变成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看上去很美的“空线”。
现实是,政策没打通,利益没平衡,机制缺位,连带着整条线都没能活起来。老人们想的是,去哪能方便,坐到哪消费划算;年轻人关心的是,地铁能否带来好的工作和生活体验。
等机制打通了,郑许线才有机会变成一条真正的“黄金通道”。希望以后不仅是郑州人去许昌买东西,也能让许昌的机会和产业流向郑州,真正实现“双赢”。
大家都希望城市融合,不是表面通路,而是政策、利益真正打通。你也有相似的经历吗?欢迎留言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