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研究:肾衰竭患者一旦做了造影,这5件事一定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10-29 01:23 浏览量:1
肾不好的人,做检查其实是挺让人纠结的一件事。尤其是做造影,明知道它对肾脏有点“刺激”,可有时候又不得不做。最近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项研究又把这个问题拉回了聚光灯下——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一旦做了造影,真的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有些事不能不注意。
说到底,造影剂不是糖水,它能帮医生看清身体里的毛病,但对于肾脏来说……有点像雪上加霜。肾脏原本就负担重,再来一剂造影剂,可能就有点扛不住。哈工大的研究提醒我们:这不是小事儿,尤其是慢性肾病的患者,做完造影之后,有5件事,真的得当回事。
很多人以为,做完造影没觉得不舒服,那就说明没啥大问题。错了。造影剂造成的肾损伤,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发生的,没有明显疼痛,也没有立刻的表现。不少患者在术后几天才发现尿量变少,甚至出现浮肿、恶心等表现。
造影剂性肾病(CIN)是一个非常真实且常被忽视的风险。它说白了就是造影剂进入身体后,对肾小管造成损伤,影响排泄功能。尤其是原本肾功能就不太行的患者,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哈工大的研究指出,CIN在慢性肾病患者中的发生率更高,而且恢复起来比正常人要慢得多。一旦发生,可能加速肾功能的恶化,甚至诱发急性肾衰竭。别被“无感”骗了。做了造影,后面几天是关键,不出事是幸运,出事就是大事。
很多医生会叮嘱患者做完造影后多喝水,说是帮助排出造影剂。但这话可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健康人来说,多喝水但肾衰竭患者的水分代谢本来就异常,喝多了,不仅排不出去,还可能引发心衰、肺水肿这些更棘手的事。
术后的补水,得根据患者的肾功能、尿量、心脏状况来具体定。不是一口气灌个两三升就完事了。有经验的肾内科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尿量调整补液量,有时候甚至需要静脉输液,控制速度和总量。
哈工大的研究团队建议,对于高风险患者,术前术后都应该有计划地补液,必要时使用等渗液体,比如0.9%氯化钠,按体重和肾功能来计算量。不是一句“多喝点水”就能解决的事。
做完造影的患者,尤其是肾功能差的人,不能等着身体“报警”了才反应过来。其实真正能反映肾脏状况的是实验室数据,比如肌酐、尿素氮、GFR这些指标。
术后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最好都要测一次血肌酐,看有没有升高。一旦发现肌酐升高超过25%,就可能是造影剂性肾病的早期信号。这时候及时干预,还有机会逆转。
哈工大的团队强调,很多患者在术后因为没有症状就拒绝复查,这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利尿剂的人,这些人本身就对肾损伤不敏感,等到感觉不对劲,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处理时间。
不少肾病患者平时吃的药并不简单,有降压药、利尿药、胰岛素、磷结合剂……但做造影前后,有些药是要临时调整的。比如像ACEI或ARB类降压药,术前术后可能得停用一两天,因为它们可能加重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
还有像二甲双胍这种降糖药,做造影后如果肾功能恶化,二甲双胍排不出去,可能引发乳酸中毒,后果很严重。所以术后观察肾功能至关重要,必要时要及时更换或暂停一些药物。
哈工大的研究也指出,患者不应自行决定是否继续吃药,术后应该有医生评估肾功能报告后再调整用药方案。尤其是那些自己在家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身边最好有人提醒一下,别为了“怕麻烦”耽误事。
有些患者做完造影,觉得检查做完了,没啥事了,就该吃吃喝喝放松一下了。其实这时候正是最关键的观察期。前72小时,肾脏正在努力“清理战场”,这个时候如果再吃重口味的食物,或者活动过度,可能会给肾脏增加额外负担。
术后几天,饮食要清淡,别吃太咸太油的东西,水分适量,休息时间也要够。不要以为检查完了就万事大吉了,尤其是有基础肾病的人,要把术后当成“第二轮战斗”。
哈工大研究还提到,术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在一周内出现迟发性肾损伤,所以观察期不能只看头两天。家属也得帮着注意,一旦发现尿少、浮肿、乏力等情况,要立刻回医院复查。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莉,李晓红.造影剂性肾病的防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5):401-405.
2. 张宏宇,刘倩.慢性肾病患者行造影检查的风险控制策略[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0,20(7):456-459.
3. 李建国,周敏.造影剂相关肾损伤防治指南解读[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39(9):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