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丫鬟的,反倒心疼起主子的命不好了

发布时间:2025-10-30 11:35  浏览量:1

(帝国日暮)

天启七年,八月份,崇祯登基了。

做了皇帝之后,他说他要改革,要变法,要图强,要把神宗和熹宗时代的弊政全都改掉。

事实上崇祯也的确如他说的这么勤奋,他除阉党,治匪患,御辽东,每天累的心力交瘁,一天能睡上四个小时就算不错了。

但崇祯越勤奋,效果越差,党争越来越激烈,匪患越来越猖獗, 关外之地更是几乎全部落入清军之手。

崇祯心说话我如此勤奋,局面变成这样能怪我么?肯定都是别人害的,所以皇帝开始疯狂的把锅甩给别人。

崇祯八年,凤阳皇陵被毁,皇帝倒是下了罪己诏,可他在诏书里反省自己的部分少,指责大臣的部分多,说大臣们狡诈,说大臣们智商低。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渡过黄河,进军山西,崇祯很愤怒,上朝的时候他指责大臣,说朕不是亡国之君,但你们这些文官,却都是亡国之臣。

景山公园自挂东南枝的时候,崇祯还没忘记替自己叫屈,说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只是运气不好,加上摊上了一帮蠢货大臣。

的确,崇祯是很勤奋,他不仅勤奋,他还不好女色,生活简朴,没有恶习,作风非常正派,这很容易让人对他产生同情心,认为这哥们做皇帝太不容易了,但我们想一想,难道这些品质不应该是封建帝制时代一个皇帝应该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吗?

既然是基本素质,就说明一个皇帝如果仅仅只拥有这些道德,人品方面的素质,是难以治理好国家的。

事实上,和超高的道德品质呈现出鲜明对比的,是崇祯平庸甚至是低下的能力。

崇祯消灭了阉党,我们先不说除掉魏忠贤的得失与否,我们只说,崇祯在除掉阉党之后,很快又开始提拔重用宦官,明末的宦官政治大行其道,甚至出现了唐末五代时期宦官监军的情况,真是大开历史倒车。

(宦官政治)

崇祯在遗言里有一句很动人的话,他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句话听来,仿佛就感觉好像崇祯是一个特别无私,为了大明百姓可以付出一切的人,好像老百姓在崇祯的心目中是特别重要的一样,可事实上呢?

崇祯执政时,大谈惠民免税,但只限于口头承诺,实际上该缴该纳的税一点都不减免,往常一个新的皇帝登基,都会把之前皇帝时代积欠的赋税罢免,作为一种恩德,但崇祯追缴赋税,能追缴到八年以前,皇帝后来还加征三饷,也就是在平时固定的赋税上,再多出来三种赋税,分别是辽饷,剿饷和练饷,这简直是压在大明百姓头顶上的大山,您要知道朱元璋时期赋税才三十税一,对比之下,崇祯对百姓的搜刮可以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

由于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很多农民破产,他们失去土地,纷纷逃亡,逃亡的下场也就那么几个,要么病死,要么饿死,要么加入西军,要么加入顺军。

老农跪在龟裂的田埂上,用枯枝般的手指抠挖着泥土里的草根,他家三十亩水田去年已抵了辽饷,五岁的小女儿被拉去抵债时,孩子娘当场撞死在县衙的石狮上。

邻村张木匠被征去修城墙,累倒后直接被填了地基,尸骨寻不回半截。

黄土官道逃亡的人群像移动的骷髅,有人走着走着就栽进泥坑再没起来,野狗围着新坟打转。

路边榆树皮被剥得精光,母亲用瓦片磨着观音土,孩子腹胀如鼓的哭嚎声夜夜不绝。

析骸以爨,转死沟壑,就在片刻之间。

这当然只是作者的想象,可谁又能否认,这些想象没有真实的发生过呢?

如此搜刮百姓,崇祯是有理由的,当然是他自认为有理由,皇帝说自己没钱,但军费紧张,必须以民之力而养兵,崇祯经常哭穷,但后来根据明末时期的各种文献记载体现出来的,是崇祯自己的内帑,银有三千万,金有一百五十万,这还是保守估计,他明明有这么多钱却吝啬取用,到最后全被李自成给笑纳了。

可以说,崇祯对百姓并不好,当然他对大臣也不好,甚至更差。

十七年五十相,这是崇祯一朝最著名的标签,这是说崇祯在十七年执政时间里接连更换了五十个内阁首辅(大学士),平均算下来,一个人的任期只有四个月,您想想四个月时间,张居正再世,他能有什么成就?

如此高频的人事变动,让几乎明王朝的任何政策都难以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内政自然是一大糊涂。

而在军事方面,对于前线的将领,比如袁崇焕,孙传庭等等,皇帝都曾经对他们十分重用,并且寄予厚望,但是皇帝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战时受挫,或者短时间内无法达到预期,崇祯就立刻心生猜忌,轻则撤换,重则处死。

(孙传庭)

很多有经世致用之才的文官和有能力在疆场杀敌的武将在皇帝的猜忌下难以施展抱负,是死的死,走的走,逃的逃,皇帝以为自己是火眼金睛,自己会用人,可他真正重用的大多是周延儒,温体仁之流,要不就是宦官。

崇祯为什么爱用宦官呢?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治理臣下的手段简单粗暴,缺乏领导艺术,从明中期就愈演愈烈的党争他也调解不了。

皇帝对待臣下往往是严厉斥责,非打即杀,他要求臣下对他必须无限忠诚,而且要勇于牺牲,但是他却从来不会给到大臣情感上的慰藉和实质上的支持,比如财政困难的时候,皇帝自己不掏钱,反而逼着大臣们捐钱,这样的皇帝,谁会支持他,谁会拥戴他?

作者时常听到一种说法,那就是明朝从世宗开始就衰败了,神宗时进一步衰败,熹宗时彻底衰败,加上天灾人祸小冰河时期,无论崇祯多么的努力,明朝都会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然后以此反推出崇祯已经很努力了,历史大势他不能抵挡。

这种说法是很流行的,它把明朝的灭亡归咎于长期发展的结构性弊病,说白了就是崇祯接手的烂摊子,任何人都没办法。

确实,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一个优秀的君王,正是在逆境中才能,才会展现出价值。

西晋八王之乱时,司马睿面对的难度有没有崇祯高?为什么司马睿可衣冠南渡而有东晋江山?

靖康之耻触目惊心,北宋的难度是不是比你崇祯要高?可为什么金人搜山检海抓赵构,宋高宗三次差点被抓,生育能力都没了,他还能偏安一隅?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清朝有过短暂的同治中兴,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你崇祯就做不到呢?

难道,都是因为你崇祯运气不好?

何况,崇祯的任务从来都不是复现永乐盛世,他的目标是救亡图存,实际上他的操作空间,比想象的要大的多。

崇祯的确很努力,我们要肯定他想要拯救明朝的初衷,但是他努力的方向和方法都错了。

多疑善变,自毁长城,战略摇摆,内心不定,比如在李自成逼近京师之时,明朝是可以不用灭亡的,因为崇祯可以选择南迁,这是延续明朝国祚的唯一可行方式,但是崇祯没有这么做,他害怕放弃宗庙的责任(死要面子),有人建议说皇帝您不去,您可以派太子去南京,崇祯又害怕当年玄宗肃宗的故事重演,最后,犹豫不决的崇祯坐困孤城,国破身死。

(崇祯皇帝)

和前辈们比,嘉靖,每天修仙不上朝,但却把文官们调理的服服帖帖。

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几十年也不上朝,国家机器依然能有效运转,万历三大征都是以胜利告终。

他的哥哥天启皇帝沉迷木工,每天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刨木头,但天启还是很会用人的,在他治下,辽东战线甚至还能维持均势并略有反击。

我们说什么是结构性危机,就相当于一个病人身患多种基础病,身体虚弱,天灾是病,财政是病,党争也是病。

崇祯则相当于是一个蹩脚的郎中,他非常努力的想要把病人给治好,但开的药方是加派三饷,做的手术是滥杀督师,在需要转院抢救的时候却迟迟不肯签字,结果病人本来能多活一些时日,反倒提前被崇祯治死了。

这种“崇祯已经很努力了,都是前人的错,结局是注定的”说法,其实是一种偷懒的历史观,它忽略了历史中“人”的能动性和责任,作者倒不是说明朝的灭亡都怪崇祯,但崇祯要负主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然,崇祯和古代那些以色情,以昏庸,以暴虐,以慵懒显著的亡国之君是不一样的,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同情他的遭遇,赞许他殉国的勇气,表扬他道德的高尚,品质的坚韧朴素,但他从来也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十七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漫长了,一个孩子可以从呱呱坠地到参加高考了,同样是在小冰河的肆虐下,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多次被逼入绝境,甚至一度只剩下十几人,却总能死灰复燃,辽东的环境比中原还要恶劣,可皇太极,多尔衮在压力下却变的越来越强壮。

而崇祯呢,尽管他杀身成仁,但有些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杀人可以成仁,但却不能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