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之败的根本原因
发布时间:2025-08-27 11:33 浏览量:1
文 / 子玉
扩张太快、消化不良是历史上许多王朝灭亡的主因,比如大秦帝国,比如苻坚的前秦帝国,同样,曾经在明清之际创建大顺朝的李自成虽然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扩张太快、消化不良导致后方严重不稳也是其失败的主因,山海关一战,大顺朝受战败的影响内部矛盾一朝爆发,接着就是连续失败、最终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要说清楚扩张太快导致李自成败亡这件事就必须将李自成所部的开拓史讲清楚,如此才能清晰地看出其问题所在。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所部进抵洛阳北门,开始攻城,二十一日清晨,义军进入洛阳城。
在打下洛阳城之后,李自成就及时转变观念,想要结束之前的运动战,建立后方基地,以期能够稳定发展。但这次尝试最终还是以洛阳城的丢失而告终。
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二十五日,随着攻下河南大部分州县,并击败来援明军,义军第二次攻克洛阳,黄河以南就剩一个汝宁府。闰十一月十四日,义军又接着攻克了汝宁府,自此,黄河以南基本成为了李自成所部的势力范围。
在占领河南大部、建立根据地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李自成就有了建立根据地的想法,想要将河南打造为其稳定的后方基地,如此,不仅可以解决前方的供应问题,同时还可以安置义军家属、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这是李自成战斗多年首次建立根据地,时间为崇祯十五年(1642)年底。如果我们对照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明朝灭亡的这个时间点就会发现,李自成建立根据地的时间很短,并不能完全消化后方。
由于河南的空间毕竟有限,又处于四战之地,粮食供应能力又不足,所以,李自成又决定向湖广发展,利用湖广的经济优势来支撑义军开拓。
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李自成率领四十万军队由河南南阳出发进入湖广,向襄阳进军。由于左良玉率军东遁,所以义军就于十二月初四进入襄阳城,十六日又进入荆州。
次年(1643)正月初一,义军又攻克承天,十五日攻克汉川县,十八日攻克汉阳府,初步完成了在湖广的开拓。
接下来就是我们都熟悉的襄阳建政,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颁布了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政策,为大规模的开拓战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面对李自成的强势崛起,崇祯就不断催促坐镇陕西的孙传庭出战。八月一日,孙传庭在西安的关帝庙誓师,正式出关与李自成所部义军进行决战。九月十四日,明军与义军战于郏县,明军大败,全线崩溃,被杀四万余人,损失甲仗马骡无数。
击败孙传庭之后,李自成接着发动潼关之战、用兵西北就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十月初六,潼关之战,明军大败,义军入关,十一日,义军攻克西安。同时,由袁宗第等人统率的右营义军也于十二日攻克了商州,十七日占领洛南。
接下来就是义军在西北的全面开拓。李自成率军于十一月到达陕北,明总兵高杰逃往山西,李自成改延安为天保府,米脂为天保县,清涧为天波府。当月二十七日,义军又攻克了榆林。
田见秀所部也于十一月十二日攻克了固城县,在留下部将贺珍、韩文领镇守后返回了西安。
刘宗敏所部先是接受了明总兵白广恩的投降,进入固原,接着左光先、陈永福等明朝将领也纷纷投降。宁夏一地义军基本上做到了兵不血刃,以受降的方式顺利接管了此地。李自成任命明监军道陈之龙为宁夏节度使,以投降的明总兵牛成虎镇守该地。
请注意,李自成在开拓的过程中任命了大量明朝降官、降将,这些人本来就是迫于义军的军事压力才选择投降,一旦义军在前方遭遇军事失败,这些人马上就会在后方反水,让义军陷入极大的被动中。
当然,这也是因为义军开拓太快,没有时间吸收、培养人才而不得已的做法。即使李自成不任命明朝降将镇守地方,也要分出义军来镇守,如此,随着开拓的疆域越来越大,义军的兵力就会越来越分散,这也是导致李自成山海关大败,接着又一路惨败的核心原因。
当义军拿下宁夏之后,贺锦又率领义军接着用兵甘肃。义军先是攻克了安定,接着又于十一月二十一日进入兰州,贺锦在留下党守素守兰州之后又继续西进。在接受了凉州(今武威)的投降之后,义军又于十二月二十七日夺取了甘州(今张掖)。在占领甘州之后又不战而下肃州(今酒泉)。自此,李自成所部彻底将甘肃纳入其版图。
随后,义军又于次年正月攻克了西宁,占领了青海。
随着西北地区被基本搞定,李自成就顺势于1644年正月初一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将在襄阳时的各种军政制度迁移过来并进一步细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朝 图源/剧照
在建立大顺朝之后,进一步东征、灭亡明朝就成为必然。正月初八,李自成率军由西安出发,于二十三日到达平阳,接受了明知府张璘然的投降。二月初八,又接着占领了太原。二十二日,义军攻克宁武,三月初一,占领大同,三月初六,占领宣化。
这是义军的主力。同时,刘芳亮还率领左营展开南线作战以配合主力。二月下旬,刘芳亮所部先是占领了河南怀庆,接着又占领了长治、彰德府和广平府、邢台、河间,并于三月二十四日攻克了保定。
大顺军东出固关的一路也于三月初七拿下了真定。完了三路大军就在北京会师。
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明将唐通投降。拿下了居庸关,大明京师的大门就已经敞开。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入北京城,正式宣告了大明朝的灭亡。至此,李自成终于拿到了灭亡明朝、主导天下命运的结果,睥睨天下。
这里,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李自成从创建根据地到进入北京城的时间点进行说明:崇祯十五年(1642)十月二十五日,义军占领洛阳,开始创建根据地,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大顺军灭亡了大明朝,这个过程仅仅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堪称神速。
一年多的时间,李自成就打下了包括河南、湖广部分地区、西北三省、山东和北直隶的大片领土,其后方基地肯定不稳。所以,在灭亡明朝之后李自成就必须保证能够维持胜利的局面,如此才能保证后方的稳定。
但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之后又恰恰得直面关外清军这个强劲对手。而现实又是,李自成由于开拓速度太快,将大部分兵力留在了后方,根本不足以应付八旗清军。
这个时候,对于吴三桂的争取就非常重要,但李自成由于大意、操作不当却最终导致了吴三桂的降而复反,使其投降了清朝。
1644年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大顺军战败,随之紧急撤回北京。在北京匆忙举行了登基典礼之后李自成就率领大顺军撤军。
这个时候,因为受战败的影响其后方矛盾也就迅速爆发了,那些当时被迫投降又被赋予镇守地方重任的明朝降官、降将就在第一时间反叛李自成。比如,镇守榆林的王良智被处死就是因为他在和清朝联系,明都司崔有福也突然在晋西永宁州(今离石)叛变。
山海关战败导致大顺朝的系统一朝崩溃 图源/剧照
由于山西地区的内部矛盾一朝爆发,所以李自成根本就不可能重新组织起力量进行东征,再次夺取北直隶。
另外,李自成为了防止西北各地明朝降将投降清朝还要分出军队监视这些人,导致大顺军本就有限的兵力是一分再分。
当李自成撤出西安形势对他越来越不利的时候,那些明朝的降官、降将就争先恐后和大顺朝划清界限,比如,原明朝宁夏花马池副将董学礼在撤到河南怀庆地区之后投降清军,原明朝监军道后任大顺朝宁夏节度使的陈之龙也投降清军。
同时投降清军的还有白广恩、兰州总兵郑嘉栋、甘州总兵左勷、四川节度使黎玉田等人。随着这些人的投降,西北地区也就彻底落入清军之手。
这里我们重点说一下黎玉田,他是在1644年六七月间被李自成任命为大顺朝的四川节度使,和马科一起统兵一万从汉中入川。要知道,当时李自成已经败回西安,在这种情况下他本应该收缩兵力,但却还向四川派兵,如此不仅分散了兵力,还导致其和张献忠彻底决裂。
还有,山海关之战后李自成就应该及时放弃宁夏、甘肃和青海,收缩兵力以应付清军。但李自成不仅没有及时收缩兵力,还进一步分散兵力,导致自己根本就不是清军的对手,是被不断压缩生存空间。
如此,李自成在从西安撤军时兵力就非常有限,只有十三万人。李自成是在1645年正月十三日决定放弃西安,当时,陕北、汉中、宁夏、甘肃、西宁的大顺军都还留在原地,在李自成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这些人后来大部分都投降了清军。
等到李自成决定夺取南京时,他手下的兵力加上湖广留守的七万部队总共也就二十万人左右,这些有限兵力是不足以支撑他在当时的复杂形势下争取生存空间的。
可以说,从陕西撤出之后,李自成的败局就已经注定。
当然,李自成败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及时出台合理的税收政策、没有培养足够的人才接管新开拓地区、没有重视关外的清朝、没有处理好和明朝降官降将的关系等都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
但开拓太快导致严重消化不良却绝对是主要原因,当年,大秦帝国的崩溃是如此,五胡时期前秦帝国的崩溃是如此,李自成的失败也是如此。
历史的悲剧总是重复上演。但话又说回来,当时的李自成也是被形势推着往前走,有些问题他也无能为力。
人呐,永远身处剧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剧透的能力,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