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连滚带爬”这个字眼上大做文章,是愚昧者对文明的抵制!

发布时间:2025-10-31 12:00  浏览量:1

hi,我是胖胖。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放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正合适:

“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不是经济与物质的距离,而是思维与价值观的巨大鸿沟。全世界适用的逻辑学和普世价值被我们拒之门外,一百多年过去了,愚昧对文明的仇恨和抵制,一如既往。”

这句话,用来斥责一些近期在“连滚带爬”这个字眼上大做文章的群体,并不为过。

本来吧,这件事情可以成为一个改进的契机。

有人发声,说明公众还在关心,还在期待改变。

可惜的是,每当有类似事件出现,总会冒出一批人,把焦点从“问题”转向“措辞”。

宁愿质疑受害者的用词,也不愿承认现实的不便。

人一旦习惯这样去维护表面的体面,而不是去追问真正的问题,其实就是在逃避。

昨天,胖胖刷到这么一则新闻:

10月27日,61岁的柳先生发视频反映,他推着94岁的母亲坐轮椅从深圳北站下车,现场找不到工作人员提供帮助或引导,想出站台,却半天找不到轮椅能进的垂直电梯。

柳先生在视频中说:“刚才下车,那边叫我到这边来坐垂直电梯下去,到这边来,又叫我上那边去。这简直是郑智化‘连滚带爬’的第二版。”

视频里,他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在站台上有些茫然。

事后他解释,自己并不是要挑事,更不是要博眼球。

他只是想提醒深圳北站改进服务。

29日下午,记者致电深圳12306热线。

工作人员解释说,针对出行不便旅客,车站确实可以提供帮助,但需提前六小时提出申请。

如果临时有需求,可现场寻求协助。

至于电梯分布与标识是否清晰,工作人员表示“不太清楚”。

换句话说,制度是有的,流程也在,只是执行层面,不够完善。

柳先生最后也说,他喜欢深圳的包容,这座城市值得称道,他发视频的本意并非抱怨,而是希望“服务能改进一点”。

其实,深圳的改进速度,胖胖一直是赞许的。

这座城市的开放、包容和执行力,如果能在细节处做出温度,那将是最好的“城市示范”。

那问题出在哪?

问题可能便出在了该帮但没人动的麻木。

那名工作人员顺手一指的动作,站在他的角度讲,本身没有恶意。

他可能只是按照培训要求,做到“问必答、不离岗”。

他也许根本不知道,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往前走”,对一个推着九旬母亲的儿子来说,意味着多大的折腾。

这几年,很多公共服务岗位都在强化标准化,这当然是必要的。

但当标准化成了唯一正确答案,人情味就被悄悄清空了。

就成了是在培养了一批没错的工作人员,但也因此失去了对人的敏感。

所以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由上至下传导的习惯使然。

当所有责任都被规章细细划分,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没人真正负责。

有时候我在想,好一点的做法,其实就不该是提前六小时申请,而应该是有人需要就有人回应。

如果一座城市的服务体系,只能在申请、审批、流程、责任链里运转,那么人本身就成了附属品。

制度原本是为人设计的,现在却常常是人被迫去迎合制度。

更何况,从这几天的新闻去看,这不是一件孤立的事。

几乎在每一个公共空间,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矛盾,对吧?

问题出在哪?

可能是公共体系越来越追求零风险,于是每个环节都要求免责,每个岗位都要求可追溯,但没有一个环节,要求温度。

对于服务单位而言,安全感是达到了。

但是这种安全感,是靠剔除责任换来的,但真正的安全,应该来自互相信任与理解。

柳先生说:“走几步,多说几句,详细告知一下不行吗?”

回头看,柳先生要的其实并不复杂:

他唯一缺的,只是一点方向,一点指引,一点被看见。

可偏偏,这三样,却被丢掉了。

流程要求提前六小时预约,可哪有那么多预支、预告?

有的只是突发、临时。

工作人员确实在,但给出的答案,是那种模糊的往前走,而往前走的尽头,等待的是更多的绕路与无助。

这不是问讯不详尽的问题,归咎到底,还是服务逻辑缺位的问题。

无障碍设施不是修几部电梯的事,而是要让轮椅能要有连续的路径、清晰的标识、明确的指引。

不是“在那边”,而是“在哪边,怎么走”。

不是“你自己找”,而是“我告诉你能到哪”。

多走几步、多说几句真不是苛求,而是人性。

我记得雨果写过一句话:

“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与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又无奈的人世间。”

没有永恒的黑暗,也没有永恒的光明。

但我希望,在所有制度、流程、岗位、红线之外,能看到人,看到每一个需要被照顾、被体谅、被回应的人。

这不是苛求,这只是希望在这个越来越讲流程的世界里,还能留一点余地,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