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电车巨头遭重创!马斯克搞政治丢百万销量,中国车企机会来了?
发布时间:2025-10-31 16:38 浏览量:2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2025年加州汽车市场报告刚一出来,一组对比数据就把行业搅热了,特斯拉在当地的新车注册量同比跌了9.4%,市场份额从两年前的六成多掉到了46.2%。
反观中国车企,比亚迪ATTO 3在当地的销量直接暴涨187%,蔚来ES6的交付量也连着三个季度稳步上涨,这事儿绝非巧合,耶鲁大学一份最新研究直接给出了答案。
要是没有马斯克近三年的政治操作,特斯拉光在美国市场就能多卖100万到126万辆车,曾经的硅谷钢铁侠把心思扑向政坛,这位特斯拉的“品牌灵魂人物”,怎么就亲手砸了自家生意?特斯拉丢的这百万销量,中国车企又该怎么稳稳接住?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最近发了篇工作论文,用实打实的数据,算出了马斯克搞政治给特斯拉带来的损失,这份研究覆盖了2022年10月到2025年4月的市场情况,结论很明确。
要是刨掉“马斯克党派效应”的影响,特斯拉美国销量本来能涨67%到83%,多卖100万到126万辆车,这个数字得好好品品,差不多是2024年美国全年电动车销量的五分之一,比比亚迪去年全球销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而这一切的转折,始于2022年马斯克花440亿美元买下推特后来改名叫X,从那以后,这位科技大佬的公开操作越来越偏离创新者的路子,给共和党相关候选人和团体捐了超3亿美元,接了特朗普政府的邀请牵头搞“政府效率部”。
马斯克还总在社交平台说些偏向保守派的话,这些举动很快就传到了消费者那儿,美国汽车协会当时的调研显示,认同民主党的消费者里,想买特斯拉的比例从62%直接跌到38%。
要知道,这群人本来是特斯拉的核心客户他们更看重环保,也习惯把企业价值观和自己的消费选择绑在一起。
市场的反应来得特别快,2023年第三季度,特斯拉Model 3在美国的销量第一次被福特超过。
“以前开特斯拉,是环保和科技的象征,现在朋友聚会提车标,都觉得有点尴尬”这种抵触情绪直接变成了销量缺口,成了特斯拉这三年最头疼的增长难题。
其实特斯拉和马斯克的深度绑定,以前是它最厉害的竞争武器,2004年马斯克以投资人身份加入时,这家刚成立一年的公司还在为活下去发愁,是他力排众议押注Model S,推着团队搞自动驾驶研发,甚至2008年金融危机时自掏腰包填资金窟窿,特斯拉才熬了过来。
那几年,马斯克“硅谷钢铁侠”的形象,和特斯拉“行业颠覆者”的标签贴得严丝合缝消费者买的不只是一辆电动车,更是认同“用科技改变世界”的那份理念。
这种“人企绑定”在特斯拉刚起步时,帮它赚足了红利,2018年Model3量产爬坡那阵,马斯克睡在工厂地板上的照片刷遍网络,当月特斯拉股价就涨了23%。
2020年他靠“火星移民”的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爆热度,直接带得Model Y订单多了40万份,直到2022年,马斯克个人社交账号的粉丝互动量,和特斯拉车型的关注度还有0.87的高关联度,品牌和他本人几乎是一荣俱荣的关系。
可政治立场一掺进来,这把双刃剑立马就伤了自己,马斯克大概没意识到,特斯拉的核心客户和他的政治倾向,本来就拧不到一块儿,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在论文里特意提了一组数据:买特斯拉的消费者中,73%觉得气候变化是急事,68%支持政府加大环保投入。
这些都是民主党选民的典型特征。但他偏偏给反对严苛环保政策的共和党捐钱,在能源政策上还说些保守话,直接把品牌和用户之间的价值共鸣撕断了。
更要命的是,特斯拉董事会的被动反应,让情况雪上加霜,主席罗宾·丹霍姆在2024年底接受采访时,还想着淡化影响,说“大家对马斯克在政府的工作没那么关注了”。
但市场根本不买账。当时的特斯拉品牌好感度调研显示,“创始人的政治立场”已经超过“价格太高”,成了消费者放弃购买的头号原因,从人人追捧的“品牌图腾”,变成拖后腿的政治包袱马斯克只用三年,就改写了自己和特斯拉的关系。
特斯拉留出的销量空档,很快被竞争对手填上了,中国车企表现尤其突出,NBER的论文数据显示,“马斯克党派效应”直接让竞争对手的电动车和混动车型销量涨了17%到22%。
2024年,比亚迪在美国卖了12万多辆车,光加州就贡献了5.3万辆,同比涨了187%,蔚来靠着和当地经销商合作,在旧金山开的体验店第一个月订单就破了千,ES6因为换电技术有优势,成了不少前特斯拉用户的新选择。
中国车企能抓住这个机会,关键是踩准了特斯拉留下的两个“空当”,第一个是价值观的契合。比亚迪在加州搞了个“绿色出行伙伴计划”,联合当地环保组织做旧车置换,把车型卖点和环保话题绑得很紧。
蔚来则靠赞助硅谷科技论坛,强化自己“可持续能源服务商”的定位,这些操作正好戳中了对特斯拉失望的民主党用户加州新能源汽车经销商协会的马克就说,2024年到店咨询的人里,35%会主动提“不想为马斯克的政治立场买单”,而他们大多最后选了中国品牌。
产品和服务上的也有差异优势,特斯拉为了省成本缩减售后网点的时候,蔚来已经在加州建了12座换电站,推出“3分钟极速换电”服务,比亚迪针对美国市场改了车型配置,ATTO 3的续航提到了520公里,价格却比Model 3低12%。
从Model 3换成比亚迪汉的洛杉矶车主迈克说得实在“以前觉得特斯拉是唯一选项,现在一对比才发现,比亚迪内饰更适合家用,服务也更贴心”,他的话,说出了不少用户的真实想法。
特斯拉的麻烦,给所有科技企业提了个醒品牌别和创始人绑太紧,但对中国车企来说,这不止是个警告,更是份现成的“避坑手册”,特斯拉的经历摆得很明白品牌要是太依赖某个人,一旦这个人的行为让用户反感,企业就得吃大亏,而中国车企出海时,已经在用不同办法避开这个雷区。
比亚迪走的是“技术立牌”的路子,把品牌核心和刀片电池、DM-i混动这些技术牢牢绑在一起。
创始人王传福虽然在行业里有名,但在公众心里,“比亚迪=新能源技术”的印象,远比对上“比亚迪=王传福深”。
这种模式下,品牌价值更稳,不会因为某个人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波动,2024年比亚迪的全球品牌调研显示,提到这个品牌时,82%的消费者首先想到“安全电池”,只有11%会联想到创始人。
蔚来则选了“和用户站在一起”的路线,靠建车主社群、开放换电技术标准,让品牌价值扎根在用户体验里,而不是某个人的IP上。
蔚来北美负责人秦力洪说过,他们在海外做传播,重点从来都是“用户怎么靠蔚来的服务提升出行体验”,而不是讲创始人的故事,这种玩法和特斯拉完全不同,也让蔚来在北美很快攒下了一批忠实用户。
当然,特斯拉也不是完全没机会翻身,它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已经在测试了,类人机器人Optimus也快到商用阶段了。这些技术要是能顺利落地,说不定能重新扭转品牌形象,把大家的注意力从政治争议拉回科技创新上。
但对中国车企来说,特斯拉喘气的这段时间,正是加速布局的好机会对手陷在品牌麻烦里的时候,用精准的定位、靠谱的产品和灵活的服务抢市场,才是最实在的做法。
加州的阳光还照着电动车市场,但曾经的行业老大正碰上最难的坎,马斯克用百万销量的代价证明,品牌和个人绑死,从来都是场高风险赌局。
而中国车企的崛起也说明,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抓住机会的清醒和实力,特斯拉留出的市场缺口,正在变成中国电动车出海的新起点这一次,该轮到中国品牌写下自己的市场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