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房禁购”再敲钟:不是断财路,是给农民守家底
发布时间:2025-11-13 13:14 浏览量:1
作者|梦霞亲见
2025年11月12日,中央农办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召开“三农”政策通气会,话语掷地有声。
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又一次重申红线:
“城镇居民严禁购买农村农房与宅基地!退休干部亦不得违规在农村占地建房!”
这并非新规亮相,而是短短两月内的第二次重磅重申。
2025年9月,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答记者问时,已经明确定过调。
时隔两个月,由中央农办负责人再次重申,足见政策底线不可逾越。
消息一出,舆论场上热议纷纷。
有一些农民朋友心里犯嘀咕:房子不能卖给城里人,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从哪来?
也有些城里人喊可惜:我们田园养老的念想,难道就此落空?
这个政策看似“卡脖子”,实则藏着民生温度,全是为了把好事办得更稳妥。
要说这农房“禁购令”,早就不是新鲜事。
《土地管理法》中早有明文规定,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清晰列出“两个不允许”。
可总是有人动歪心思,想打擦边球。
天津就曾整出过这样的猫腻:一些项目披着“民宿康养”的外衣,把农房包装成精致徽派合院,以几十万的价格,叫卖20年甚至更久的“长租权”。
营销人员巧舌如簧,把普通的《交易鉴证》吹成“大红本”,让城里人误以为买了产权,妥妥触碰政策红线。
还有些退休干部,借着修缮老宅的名义,在农村圈地盖大别墅,占用村里本就紧张的土地资源。
更有不少城里人私下成交,花几十万装修完农房,才发现没法确权过户,最后落得个钱房两空。
这些乱象如果不及时制止,最终受伤的还是普通农民,所以政策才反复敲响警钟。
按照相关规定,违规代价也十分出沉重:违建必拆、违规必究,退休干部违规甚至会影响退休金。
如此严厉的处罚,就是要断了这些投机取巧的念想。
很多人觉得“不让卖”就是断了农民的财路,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政策禁的是“一卖了之”的所有权交易,压根不会堵死农民靠房子增收的门道。
比如,在同村村民之间,可以进行农房合规买卖,也可以办理正规过户手续,既不影响村集体的利益,又能让闲置资源流动起来。
更划算的是农房出租。
浙江莲都区的村民就尝到了甜头:400多平米的闲置农房租出去,一年租金稳拿1.2万,是妥妥的“躺着赚钱”。
还有些村子抱团经营,把老房子改造成特色民宿、文创工坊,农民既可以入股拿分红,又能在家门口打工,年均增收好几万,比单纯种地,不但挣得多,还稳当。
这么一来,城里人圆了田园梦,农民赚足了稳定收益,不比一次性卖掉强得多?
而且政策也没有亏待城镇子女,他们还能合法继承父母的农房。
要是房子成了危房,还能申请原拆原建,只要不超面积、不超高度,按规矩审批就行。
不让城里人买农房,从来不是为了限制财路,而是要给农民一个安身立命的家底。
宅基地的所有权归村集体,农民手里的是使用权,城里人本来就没资格分这份“蛋糕”。
对很多农村年轻人来说,农房是他们进城打拼的“退路和保障”。
万一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或者年老了想叶落归根,老家还有个窝在,能落脚有退路,心里才踏实。
要是现在允许自由买卖,有些农民被眼前的蝇头小利诱惑,脑子一热把房子卖了,等日后人老了、病了,在城里待不下去了,回农村发现又没地方住,那才真是没了指望。
更可怕的是资本炒作,一旦放开农房买卖,城里有钱人大概率会蜂拥而至,批量收购农房,推高农村房价。
最后,可能是少数农民赚了点短期利益,多数本村年轻人想建房却没地了、买又买不起,这才是真的不公平。
同时,这也是为了守住耕地红线。
此前,就有资本圈占农房周边的农用地建私人会馆的案例,宝贵的耕地资源被浪费,国家必然要严管。
有人觉得,不让买卖农房对农民不公平,可反过来想,要是真放开了,才是真的不公平。
农村的宅基地就那么多,本村村民分户、建房都得排队等着,哪能让外人来抢占资源?
政策就像一道防护栏,拦住的是投机风险,护住的是农民的根本利益。
毕竟,城乡融合从不是让城里人来买农房、圈土地,而是让农村的资源真正活起来。
“禁购令”是不让农民做“一锤子买卖”,是帮着把老房子变成持续生财的“摇钱树”,把农村家园守得更牢。
农民要的也不是短期的卖房款,而是长久的安稳日子。
这个政策恰恰抓住了核心,把好事真正办在了农民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