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生一万年”照进现实:以岭八子如何回答衰老之问

发布时间:2025-11-14 11:49  浏览量:1

如果生命的刻度被大幅拉长,“老年”将意味着什么?

热播节目《人生一万年》第二季,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年逾耄耋却依然精神矍铄的长者:百岁白族老人刘有莲与人工智能自如对话,“老神仙”李文波依旧地铁出行、挥毫会友——这些鲜活个体的生活状态,正悄然扭转着社会对“衰老”的刻板印象,成为观察中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微观窗口。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2亿,占总人口比例升至15.6%,标志着中国正式跨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这不只是一个人口结构的拐点,更是一场社会模式与生活心态的重构。面对这一深刻变革,中国社会整体所展现出的探索与活力,为全球共同挑战提供了富含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正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中国老年人的社会形象,正从传统叙事中被动、弱势的“受助者”,化身为活跃、自主的“生活家”,重新定义着晚年的价值与可能。

新加坡《联合早报》敏锐地观察到,中国的老年人普遍比过去任何一代都更健康、更富裕。曾经鲜有人问津的老年大学,如今已是“一位难求”,唱歌、舞蹈、智能手机应用,甚至投资理财等兴趣课程,成为他们追逐新风尚的舞台。

数字生活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法国《南方电讯报》指出,“在中国,科技产品正成为老年人生活的伙伴”。截至2025年6月,我国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他们熟练使用网络平台购物,线上挂号、组团出游已成日常。

这场从“如何养老”到“如何老得好”的观念变革,正与全球倡导的“积极老龄观”形成共振,推动老龄化的核心议题“生存”转向“生活”。

在积极老龄化的实践层面,中国展现出一种极具特色的“多元融合”探索格局。

养老模式的创新实践不断涌现。“城心养老”模式的兴起,让老年人既能便捷享受医疗资源,又不脱离原有的社交圈,为全球超大城市应对养老服务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样本。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居家适老化改造正在稳步推进,如浙江省已成功推动超过7.6万户家庭完成改造,解决了老年人居家安全的大问题,体现了“原居安老”这一普世理念的本土化落地。

如果说模式创新是外在支撑,那么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则提供了内在动力。在健康老龄化的科技前沿,中国的探索同样引人注目。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报道中国的辅助技术,如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等已成为包容性的新前沿。这些技术不仅旨在延长寿命,更致力于提升生命质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正以其独特的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交融,为积极老龄化提供了一条充满潜力的新路径。其整体观、治未病的理念不局限于治疗老年病,更着眼于延长健康寿命、维持高龄期的生活活力与社会参与。

例如,不久前登上国际权威期刊《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的中医药创新产品八子补肾,其抗衰效果得到国际先进抗衰老实验室权威实验证实,可有效干预“减少衰老细胞”“维持线粒体稳态”“调节表观遗传”“维持干细胞活力”等十大衰老生物学标志物,为全球衰老研究领域开辟了多靶点干预的新路径。目前该产品已出口加拿大、新加坡等8个国家,标志着中医药在抗衰老领域正实现从本土走向世界的跨越。

积极老龄化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在重塑社会图景与催生产业变革。老年群体对健康、参与、发展的品质追求,正汇聚成一股强大的“银发浪潮”,开启新的发展机遇。

在四川成都,退休老人共同创办的“奶奶厨房”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在上海,从活跃20年的社区高尔夫球队到“540银发维修队”,老年群体从“被服务对象”真正转变为“治理主力军”。

老年人渴望的,不是被隔绝的“安养”,而是有品质、有连接、有贡献的完整生活。

市场的响应也愈发清晰。产业层面,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的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由中国牵头制定,标志着中国在国际智慧养老装备领域的话语权与创新力。美国《福布斯》网站也观察到,中国的科技巨头和基层社区正在形成合力,通过开发适老版应用、开展培训等方式,积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生活。

我们还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设适合老年人慢行的绿道,博物馆、科技馆开设银发专场——一个包容各年龄段的“全龄友好型社会”正在萌芽。

从公园里舞动的身影,到社区里奉献的智慧,中国老年人正重新定义着金色的晚年。

中国的实践表明,应对老龄化的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政策、市场与人本思维协同的生态系统,从而将挑战转化为代际和谐、经济增长与文化繁荣的机遇。

我们书写的,不仅是老龄社会的中国答卷,更是在共同勾勒一幅关于人类未来的壮丽图景。中国的积极叙事,正为此提供至关重要的启发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