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已至,糖尿病患者谨记,早晨1大忌,中午2不要,晚上3不做

发布时间:2025-11-14 14:07  浏览量:1

天气一冷,人就容易犯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其实到了冬天,情况没那么简单。寒冷对血管、神经的影响不小,血糖波动也更大。这个季节,特别容易出事,尤其是早上、中午、晚上这几个关键时间段,一不小心,血糖就开始“坐过山车”。

作为一名多年看诊的医生,说句实话,冬天出问题的糖尿病患者比其他季节多,尤其是老年人。很多人都忽视了生活习惯的细节,等到血糖飙了、脚发麻了、眼睛看不清了,才追悔莫及。

冬天的早晨天冷,很多人喜欢一早出门锻炼,说是“晨练养生”。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晨练简直就是在“挑战血糖底线”。

空腹时血糖本就偏低,运动一刺激,身体迅速消耗葡萄糖,结果就是低血糖来得又快又猛。轻则出虚汗、手抖,重则昏厥在街头,遇上低温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更何况,冬天外面气温低,血管收缩,本来糖尿病患者血液循环就差,一冷一刺激,心脏和脑部血流更不顺畅,心梗、脑梗的风险一下就上来了。不少人就是早晨出门走了两圈,回家就再也没醒来。

如果真想锻炼,起码得吃点东西再动。哪怕是一小块全麦面包或一杯温牛奶都比空着肚子好。别再拿“清晨空气好”当借口,真出事了,空气再好也救不回命。

到了中午,很多人吃完饭就想趴一会儿,尤其是退休在家的老人,午饭吃得多又油,饭后一躺就是一两个小时。看似惬意,其实对血糖控制特别不利。

首先说说贪嘴这个问题。冬天人本来就容易饿,吃饭的时候不知不觉比夏天多夹几筷子,炖肉、火锅、红烧类菜肴上桌频率高,油脂、热量摄入飙升。再加上糖尿病患者对“饱”的感觉本就不灵敏,很容易吃超标。

饭后立刻躺下或久坐不动,血糖就像被堵在路上的车,出不去也消化不了。临床上观察发现,午后血糖偏高的患者比例明显上升,尤其是饭后两小时测值常常突破控制线。

午饭后可以适当散步十来分钟,不强调快走或强度,关键是身体动起来,帮助血糖“走出去”。哪怕收拾一下厨房、阳台走几圈,也比窝着躺着强。

说实话,晚上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最容易“翻车”的时间段。白天忙碌,晚上容易放松警惕,三件事最常见,也最致命

第一件事,是熬夜。看剧、刷手机、打麻将,理由各种各样,但结果基本一致——睡得晚,血糖控制乱套。睡眠不足会使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身体更不容易处理血糖,第二天空腹血糖往往偏高。

第二件事,是乱吃。尤其是晚上嘴馋,吃点夜宵、来点甜食,或者喝点小酒暖身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已经受损,晚上再摄入高糖高脂食物,导致血糖高位滞留整夜,对身体简直是双重伤害。

第三件事,是忽视睡前血糖监测。有些人白天控制得不错,就以为晚上也没问题了,结果半夜低血糖也不知道,早晨起来头晕、出汗,甚至一觉不醒。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事。

老年患者尤其要注意,夜间低血糖常常没有明显症状,等家属发现时已经错过最佳抢救时间。至少在睡前半小时测一下血糖,如果偏低,适当补点食物,比事后抢救更重要。

很多人以为自己吃得健康、药也按时吃了,为什么血糖还是忽高忽低?其实冬天有几个“隐形敌人”。

首先是情绪。冬天白天短、阳光少,容易情绪低落,尤其是独居老人或者病情反复的人,负面情绪会影响内分泌系统,血糖也跟着乱。

再一个是活动量急剧下降。天气冷,很多人一整天窝在屋里不动,消耗减少,摄入却没变,等于是“热量囤积”,血糖自然偏高。

还有一点容易忽视的,是药物吸收的变化。冬天胃肠蠕动减慢,有些口服降糖药吸收效率下降,导致控糖效果不如从前。这时候调整用药方案就很关键,别再拿夏天的剂量硬撑到冬天。

很多患者特别在意血糖数值,看到空腹血糖5.5就以为万事大吉,其实控糖不仅是个数字,更是全方位的生活调整。

饮食、运动、作息、情绪、监测,缺一不可。冬季本身就是考验身体调节能力的季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像是一场“期末考试”。

而生活里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早晨要不要吃点东西、中午吃完饭动不动、晚上几点睡觉,其实都是影响血糖的关键点。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靠医生一张处方就能搞定的病,得靠自己天天盯着、慢慢磨着。尤其是冬天,每一个生活习惯都可能决定血糖的走向。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张华.糖尿病患者冬季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4):98-99.

[2]李明,王艳.冬季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6):452-454.

[3]赵莉.老年糖尿病患者冬季控糖策略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22,18(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