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时千万别做这几种检查,不仅没有好处,还会产生这些影响
发布时间:2025-11-18 15:15 浏览量:1
"王阿姨,今年刚满55岁,最近总觉得自己身体有些小毛病。
每次去医院,她都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做几项检查’,以为‘多查才放心’。上周她又一次满怀担忧地进了体检中心,结果看到一份长长的检查建议单,心里踏实没多久,却发现很多项目根本不知道有啥用。
同伴在一边提醒:“有些检查,做多了反而不好!”王阿姨一愣,心生疑惑:不是越多越好吗?但第二天,她和老伴聚会时,李叔叔却因为做了一项用不上的特殊筛查,不仅多花了好几百,还白白受了一番辐射。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也在想——去医院,有些检查真的能不做就不做吗?是不是查得越细致越健康?
事实上,大量数据显示,中老年人在常规体检和就诊时,“过度检查”现象正越来越普遍。背后不仅是信息不对称,一些无谓的检查,很可能带来经济、身体“双重负担”。那些“查无实用意义”的项目,究竟有多大危害?哪些常见误区你容易踩中?
你是否曾有这样的经历:医生一开口,一长串化验单、影像单拿在手,感觉做了才安心?
但权威医学共识早已指出,检查与诊治要“因人而异、按需而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一项调查发现,中老年人在非必要情况下进行多项筛查的比例高达38%,而其中20%以上的特殊检查并未真正改变诊疗结论。
比如,PET-CT这种昂贵高精尖设备,并非普通人群体检必需品。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指导建议也强调,放射性检查(如CT、X射线)在无相关症状、医生不建议的情况下,频繁执行是不推荐的,过度可能影响身体健康。
有些血液筛查、基因检测,虽然听上去高大上,但实际仅限特定家族遗传病、高危人群。滥用不仅没有帮助,还可能引发假阳性焦虑,陷入“反复复查、盲目治疗”的循环。
首先要提醒,过度体检真正的负面影响,往往被大家低估了。归纳权威研究与临床数据,频繁做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身体损害
部分影像检查涉及较高的辐射剂量,如一次CT相当于200次普通胸片,有研究发现,频繁短期重复检查可导致放射性累积风险上升约18%,影响机体细胞健康,尤其中老年人本身体质较弱,长期下去增加癌症发生概率。
心理负担升高
“假阳性”问题常困扰着体检者。例如,早筛项目检测“异常”,但其实无病。医学数据显示,在某三甲医院针对普通人群的肿瘤标志物检查中,出现“无真实疾病阳性结果”的比例高达22.4%。这样的“错误警报”,往往让人焦虑失眠,反复奔波复查,经济负担也倍增。
经济损失与时间浪费
很多自费项目价格不菲,如部分基因检测、PET-CT或全身无指征MRI,每项动辄数百上千元,却极少对健康结局产生实际作用。数据显示,超过35%的受访者因“套餐推荐”被动接受非必要检查,年均增加医疗支出1950元以上。更有不少人因此请假、奔波,白白浪费时间精力。
医疗资源被挤占
无必要的重复查验,会占用医院设备和人力资源,有研究指出,大型城市医疗系统中约有15%的机器使用时间被“无指征体检”占去,影响需要真正诊治的危重患者就医机会。
那么,普通人如何辨别哪些项目该查,哪些可省?中华医学会健康体检学分会等权威建议,中老年人在接受检查时应重点做到:
主动与医生沟通,遵循“有症状查、有家族史查”原则
不是越齐全越好,应结合既往病史、症状做个性化选择。如无特殊遗传背景,不必定期做基因筛查;没有呼吸道慢性病史,胸部CT无需每年都做。
理解高危人群筛查范围,按需定制
如长期抽烟、家族有肿瘤史,筛查胸部肿瘤有意义;否则不建议常规PET-CT。妇女乳腺癌筛查也要结合年龄、风险分层,避免过早、过频开启。
拒绝“花哨套餐”,警惕推销式增项
不盲目追求体检套餐齐全,应结合病情,反复出现的“升级检测”谨慎对待。常规项目如血压、血脂、血糖、基础肝肾和B超即可覆盖大部分健康监测需求。
自查无依据的肿瘤标志物、全身功能检测多为“商业性筛查”,被世界权威机构多次提醒低值甚至干扰诊疗。如被查出异常,应冷静评估专业医生建议。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白皮书(2023年版)》
《世界卫生组织-无指征体检危害报告》
《PET-CT在健康体检中的适应症及风险管理》
《中华医学会健康体检学分会临床指南》(2020年)
《超量医疗干预对健康系统的影响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