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冬季气温较低,吃降压药的患者,千万要注意3个事项
发布时间:2025-11-18 17:02 浏览量:1
冬季气温下降,对血压控制不稳定的人来说,是个不得不重视的季节性挑战。
尤其是正在服用降压药的中老年群体,如果忽视生活细节,容易让血压“坐过山车”,诱发一系列身体不适。
冬天血压波动大,不仅跟寒冷直接有关,也和日常行为、饮食习惯、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以下三个方面,是冬季服药期间特别需要注意的重点。
①保持早晚测压的习惯
冬天一冷,很多人懒得动,更别说每天测血压了。
但这个时候,血压波动的可能性更高,尤其在清晨和夜间,身体对低温的敏感度增强,血管收缩明显,血压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升高。如果不定时监测,就很难判断药效是否稳定,甚至可能错过血压异常的早期信号。
很多人以为只要吃了药,血压就一定稳,其实不然。气温每下降1℃,血压可能升高1-2毫米汞柱,这种变化不是靠一次吃药就能完全抵消的。
坚持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和晚上睡前量血压,有助于观察药物是否足够控制全天的血压波动,也方便和医生沟通调整用药策略。
而且建议选择电子血压计,测量前休息5分钟,坐好后再测,避免刚活动完就测,数据容易偏高。
记录血压趋势比单次高低更有意义,看一周的变化比盯着某一天更靠谱。
②注意保暖,尤其是头脚和颈部
有不少人冬天穿得不少,但总觉得手脚冰凉,尤其是脚一冷,全身都不舒服。
其实这并不是小题大做,这是血管在低温下的正常反应。寒冷刺激会让外周血管收缩,身体为了保住核心温度,会牺牲四肢的供血,从而让血压上升。
尤其是清晨出门、夜晚睡觉时,头、脚和颈部这三个部位特别容易散热,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让血压突然升高。
戴帽子、围围巾、穿厚袜子,这些看起来像“老年人专属装备”的东西,其实对每个高血压患者都重要。
另外一点也容易被忽视,就是洗澡水温。水太热不行,容易让血管一下扩张,血压突然降低,出现头晕;水太冷也不行,会让血管猛地收缩,反而增加心脏负担。
洗澡时间别太久,控制在15分钟以内,室温也要保持温暖,别一出浴室就被冷风一激。
③避免情绪起伏与熬夜
不少人冬天情绪容易低落,尤其是天黑得早、阳光少,整个人提不起劲。
再加上年末各种琐事增多,情绪波动也更频繁。但很多人不知道,情绪变化和血压之间有直接联系。
焦虑、紧张、生气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让血压一瞬间飙升。
有些人本来控制得挺好,结果一着急就头晕心慌,才想起来量血压,早就高了。
其实这不是药没效,而是情绪直接在“捣乱”。冬季睡眠也容易出问题,晚上熬夜、睡眠质量差,都会影响血管的调节功能,第二天血压自然就高。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哪怕睡不着,也别玩手机到深夜。可以听点舒缓音乐或泡泡脚,帮助身体慢慢进入睡眠状态。
情绪平稳、睡眠充足,对血压的影响,甚至比吃药还明显。
除了这三点,还要注意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很多人冬天口味变重,喜欢吃点咸的、辣的,觉得出点汗就暖和,其实这是“饮食陷阱”。高盐、高脂肪的食物会让血压在短时间内升高,对正在服药的人来说,等于给身体“添乱”。
尤其是咸菜、火锅、腊肉这些冬季常见食物,钠含量高得惊人,吃完血压明显上升却不自知。这个时候药效再好,也可能“顶不住”。
改掉重口味,吃得清淡一点,少油少盐,对血压稳定特别重要。多吃富含钾元素的蔬菜水果,像菠菜、芹菜、香蕉、橙子,有助于帮助身体排出多余钠离子,间接有助于平衡血压。
有一个误区也得说一下:有人觉得冬天运动太冷,干脆不动了。其实适度活动反而能帮助调节血压,只要不剧烈、不冷得受不了,慢走、室内拉伸或者太极拳这类低强度运动,每天20~30分钟,对身体非常有益。
关键是坚持,而不是强度。
很多人还在用“药吃了就行”的思维看待高血压,这种想法真的需要换一换。
药只是控制的一部分,生活习惯才是根本。尤其到了冬天,气温下降是外界因素,日常行为才是能控制的变量。
药物和生活方式是“两条腿走路”,只靠一边,走不稳。
再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
很多人冬天不爱喝水,总觉得不渴就不用喝。但其实冬季空气干燥,身体容易缺水,血液黏稠度升高,循环系统负担会加重,血压也容易波动。
建议适当增加温水的摄入量,别等口渴才喝,尤其是早晨起床后和睡前,喝一小杯温水,有助于血液流动平稳。
当然了,也别迷信“喝水就能降压”这种说法,关键还是整体生活习惯的调整。
科学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情绪平稳、按时服药,这些缺一不可。冬季是对血压管理的“考验期”,但只要掌握了规律,日子照样可以过得稳稳当当。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科学出版社.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管理基层防控手册》.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