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是不是还是在“被仇外”的外地人本身呢?

发布时间:2025-11-24 19:13  浏览量:1

根源,是不是还是在“被仇外”的外地人本身呢?

原创 上海云河 我是云河

2025年11月24日 01:30 上海

“德国人做过研究,拥有仇外情结的主要有两种,一种常年处在和外人“打交道”的一线,另一种则是自己日子过得不好”,这是一个网友的一条跟帖。

挺有意思的吧?这自然让我想到了某些上海本地人的“仇外情结”,现在有1500万的外地人在上海谋生,这样的“仇外情结”也确实是存在的,既然是事实,也无须忌讳。而且以我个人的看法,网友贴子里说的德国人研究出来的结论,好像有点道理,但又好像还缺了点什么。

一直有老乡在吐槽上海人排外,上海人歧视他们外地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群体了,那么就不能否认这样的现象的事实存在了,而接下去的问题就是,让老乡们觉得的上海人表现出来的排外,是为了什么?真的是完全符合这个“德国公式”吗?我觉得不是。

按这个德国公式里的,一种是常年处在和外人打交道的一线,也就是日常和外地人有很亲密的实质性的接触,无法融合,种种矛盾和摩擦,总之就是让自己觉得很不愉快,感受很不好,本能的产生的反感和厌恶。再延伸一点,这些日积月累的摩擦,不是无缘无故的歧视和排外。而是由日常的疲惫堆积而成,成了“仇外情结”。

另一种,按这个德国公式里的,是“自己日子过得不好的人”,这个很好理解,觉得外地人来抢资源,自己的竞争压力和生活成本徒然增加,从而让自己有了危机感,从而产生排斥感。

只是,我就是觉得,这个德国公式的结论,有道理,但是还不够齐全,没这么简单的。

很多日子过得很滋润很舒适很富裕的上海人,也会有这样的“仇外情结”,这符合德国公式里的结论吗?肯定是对不上号了,所以,很多“仇外情绪”,其实和自身处境无关,自己的日子过得很好的人,也会排斥外地人,他们排斥的,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而是害怕自己熟悉的、引以为傲的都市文化被冲淡、被改变。外来人口占比极高,本地人会有种“家园被稀释”的焦虑,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如果常年处在和外人“打交道”的一线的上海人,接触到的都是很优秀的外地人,总之就是让自己觉得很愉快,感受很好,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带来利益,能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又怎么会反感和厌恶呢?哪怕是相处了几十年,也是不会对这样的外地人产生“仇外情结”的。

根源,是不是还是在“被仇外”的外地人本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