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只在户外?家中不开空调的老人,正面临“隐形高温杀手”!
发布时间:2025-07-11 22:22 浏览量:2
午后三点,居民楼的温度计指针停在了三十七度,而室内却比室外更闷一口气。窗帘紧拉,风扇呼呼作响,老人坐在藤椅上,汗水顺着鬓角滑落,却仍固执地说着“空调伤身”。
这一幕,不是在酷暑难耐的工地,也不是户外暴晒的马路边,而是千千万万老年人日复一日的家中“自我坚持”。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是年轻人在户外运动、施工工地上才会发生的事。在封闭窗户、不开空调的家中,尤其是那些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正悄悄被一种“隐形高温杀手”盯上。
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到历史同期最高,尤其在南方地区,部分城市室内温度可高达四十度以上,而不少老旧小区没有中央空调,家中通风不畅,热量像被锁进了玻璃罩子,越积越多。
别看屋里没晒太阳,但热气腾腾、湿度又高,加上老人本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减退,很容易就被“捂出事”。
热射病,从来都不只在烈日下发生。它就像夏季的“沉默杀手”,尤其偏爱那些身体本就虚弱、反应迟缓的人群。
曾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因为怕电费贵,整整三天不开空调,靠着一台老旧风扇熬过江南的“桑拿天”。邻居发现她时,她已经昏迷在沙发上,体温飙到四十二度。抢救室里,医生说:“再晚两个小时,大脑可能就彻底坏死了。”
热射病的可怕之处,在于起初并不明显。头晕、乏力、出汗多,这些症状太容易被忽视。可一旦体温超过四十度,人体的神经系统就像断电一样,意识混乱、抽搐、昏迷,甚至呼吸衰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发布统计,在高温天气中,独居老年人因热射病猝死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人群,尤其是在家中中暑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
这背后不是老人不想开空调,而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节俭惯性”和对“冷气伤身”的认知误区。
小时候我们常听老一辈说,“空调吹多了,风湿就上身。”于是很多老人宁愿汗流浃背,也不愿打开遥控器。可他们不知道,当体内水分和盐分大量流失、汗腺功能退化时,身体已经无法靠“自然散热”来保护自己。
比起凉风“伤身”,高温带来的后果才是更大的威胁。
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不开空调”而住进ICU的老人。尤其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的群体,本身代谢慢、血管功能差,一旦热射病发作,救治时间窗口极短。有位七十六岁的老大爷,独自在家中晕倒,等孩子赶回时,呼吸已经微弱,大脑缺氧三十分钟,最终留下严重后遗症。
热射病不是中暑加重那么简单,它是“高热+器官衰竭”的急性综合征。
只靠喝水、休息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防范,是在炎热天气中,提前介入、主动降温。
可现实中,很多老人对“热”的判断并不准确。他们常说“我不觉得热”,但其实那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对温度的敏感度下降,等他们“感觉热”的时候,可能已经是危险信号。
这就像一壶水,在火上慢慢烧,水面还平静时,底下早已滚烫。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汗腺功能比年轻人衰退三成以上,体温调节机制不灵敏,再加上体内储水量减少,极易在高温环境中迅速脱水,引发中暑甚至热射病。
而且很多老人有用药习惯,如利尿剂、降压药,会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一旦体温持续升高,脑部、肾脏、肝脏等多个器官可能“烧坏”,恢复难度极大。
比起这些,我们更该警惕的是——家里那个总觉得“电费贵”的爸妈,是不是正面临这个“看不见的危险”?
有人可能会说,把电风扇对着人吹也行啊。但当室内温度超过三十五度时,风扇吹出来的并不是“凉风”,而是“热空气”,反而加速体内水分蒸发,像在高温烘炉中送风。
要真正降温,还是得靠空调。哪怕只设定在二十七八度,也比不开强得多。
而对于不愿意整天开空调的老人,保持室内通风、拉好遮光窗帘、定时喝水、穿宽松浅色衣物、使用冰袋降温等方法也都很重要。
更关键的是,家人要多关心,尤其是独居老人,在高温天中至少每天打一次电话,了解他们是否开空调、有没有异常不适。
一个“你热不热”的问候,可能就是救命的关键。
过去我们总以为“防中暑”是出门才要做的事,但现在,真正的高风险点,可能就在自己熟悉的客厅、卧室。
那些看起来“安全”的地方,恰恰因为缺乏警惕,才更容易出事。
就像一个医生曾感慨的那样:“我们能治的是病,治不了人的观念。可往往,真正害人的,就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习惯’。”
别再把“不开空调”当作节俭的美德,也别再相信“空调伤身”的老观念。真正的健康,是在科学基础上的舒适生活,不是靠忍耐、靠硬扛。
捂汗的身体,不是在排毒,而是在发出求救信号。
如果你有家中老人,不妨现在就打个电话问问:“你空调开了没?”
这是夏天最简单,却也最温暖的关心。
因为防住了热射病,也就守住了一个家庭的安稳。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温天气健康风险评估与防护指南[Z].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
[2]国家气候中心. 2024年全国气候公报[R]. 中国气象局, 2025.
[3]王丽. 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热射病临床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24, 38(5): 562-565.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