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井研县志》疆域2

发布时间:2025-07-12 02:20  浏览量:2

井研的山脉从仁寿西南方向连绵延伸而来,到县北境的山叫牛颈山。通江水发源于此,向东流到桂花桥,折入仁寿孙坝,与龙水汇合。

牛颈山西边是乌抛山,有乌抛湾汇聚水流。再往一里是磨儿山,山的北面是蓝沟,蓝水发源于此,向西南流与金井水汇合,注入新开河。又过三里是木板凳山,向南走五里是转耳山。转耳山东边是梧桐坳山,再往南是石马山。老马水从石马山南流过,向东流与仁寿的通江水汇合。山下有石马寺。转耳山西边是石门坎山,金井水发源于此,向西南流到佛子山,与新开河汇合。南边是布刀岭,再往南是玉皇岭,白鸡水向南流,与金井水汇合。转耳山南边一里是埋人坳,再稍向西五里是大坪山。老马水发源于大坪山,山的南面是洞子沟、羊子坝,北面是菜子沟。大坪山以西十里是高东山。

井研位于内江、外江之间,群山环绕。这里的山脉发源于绵虎,是岷山中部的主干,到灌口穿过离堆向东延伸,地势忽然变得平坦开阔,千里之地如同一掌。到简州龙泉驿,山势再次崛起,高大巍峨、连绵数百里,向西延伸为仁寿的丹顶山(丹顶山不属于仁寿县,当时属于简州)、三隅山、翳嘶山等,气势尤为磅礴深厚,所以隋代把陵州改为隆山郡。从仁寿西南方向,山势稍缓,平缓地进入井研县境。牛颈山、乌抛山等山俯瞰周围群峰,都像小山丘一样。所以井研的山是西北高、东南低,登高远望,乌抛山大概是井研群山的起源。乌抛山得名的由来已不知始于何时,当地人常说半夜有万种鸟类从烧香顶山结队向西飞,翅膀拍打的声音像雷霆,有人说“乌抛”是取“鸟阵排云”的意思。乌抛山距离岷江七十里,晴天时眺望,能隐约看到江波和桅杆,仿佛江水要向东倾斜而下。有人说江比山高,有人怀疑是山市、海市蜃楼之类的景象,其实地球是椭圆的,人站在高处向下看,就像展开画卷,水面出现在树梢之上也不足为奇。山下有黑神庙,考证“黑神”本是唐代忠烈南霁云,他在睢阳有功,在这里受祭祀,但具体起源不详。山的南面是通江水的源头,向南流十里到桂花桥,经过仁寿地界注入龙水,向东与沱江汇合。从乌抛山向西南走十里到转耳山,分支延伸十里有石马山,石壁高耸,类似天马,是旧志中所说的“石马奇踪”,为县内八景之一。

明代知县韩邦儒有《石马奇踪》诗:“一山才尽又登山,山山矗矗入云端。京华万里凭高望,茅屋千家俯首看。溪谷羽禽呼倦客,壶浆父老愧分餐。停车野寺无传似,灯火怜予花愈繁。”知县陈东和韵诗:“石马岩林高倚山,振衣直上碧云端。松篁似幄低垂荫,金碧连甍未厌看。几杵疏钟初到枕,数团青粳为供餐。不禁旅邸凄凉感,苦忆前游景物繁。”知县周希贵和韵诗:“澹躱旌旗入万山,山山清胜拥台端。昙花雨润经年秀,贝叶云腴带月看。飞自有缘凭听法,流亡无计愧传餐。却输老衲浑无事,今见奔波说赋繁。”知县杜如桂和韵诗:“拂柳西来石马山,旌旗随拥入云端。千岩蚁曲梯随转,四达僧寮岫与看。已幸深耕无隙士,为怜活计几停餐。且将流俗还先朴,莫羡京华景物繁。”本朝县人胡元善诗:“嶙峋痩骨下神驹,跨灶何从觅健儿。应是骁腾来万里,临风卓立自权奇。”知县陆文祖诗:“巨石峥嵘起,凌空骏马奇。人多惊瘦骨,我独羡雄姿。列子风堪御,周王电与麾。千金凭一顾,骧首出山陲。”高要陆树英诗:“羁勒不到处,临岩山时欲奔。追风倘相借,骑汝蹑云根。”当地百姓时常在田垄上捡到石砌台阶、柱础、瓦砾之类的东西,相传这里是盐场官地。

(北宋)陵井监示意图

按《元丰九域志》记载,仁寿有九个镇,其中有石马镇,我怀疑这里在宋代隶属于仁寿,可惜时代变迁,山川改貌,文献残缺,无从考证。山下有座寺,因山得名,明代万历年间铸造寺钟,多次失败,功德主陈妃捐出金环投入熔炉,钟立刻铸成了模子,至今当地人抚摸钟体,仍能看到金色光泽。相传陈妃曾到峨眉山学佛,但蒋姓所修的县志没有记载,此事存疑。转耳山南边一里是埋人坳,旁边有小土丘,从前有个小偷偷了别人的牛,被牛主追逼羞辱,愤恨之下上吊自杀,被草草埋葬在这里,因此得名。木板凳山西南是小千佛山,有小千佛寺,建于唐代中和年间,县内众多祠堂庙宇中,这是最古老的。明代嘉靖年间增修,吴玉润的碑记收录在金石文献中。埋人坳向西南走三里是大坪山,光绪二十二年夏天,山以西以北都遭遇雹灾,冰雹大如拳头,毁坏百姓房屋、庄稼无数,也是一场奇灾。

大坪山向东南三里到过水坳,再三里是狮子山,又五里是剪龙山,再往南五里是来龙山,有石庙,金鱼水从山下流过。过水坳在大坪山东南,据说地脉兴盛时,山下有户某姓人家,富甲一方。后来当地人开垦田地,凿断了山脉,某家随即衰败,大概风水之说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向东十三里的来龙山有座庙,梁柱墙壁都用石头建成。再向东三里到传家寺,与仁寿交界。

牛颈山东边二里是汤家脑山,汤溪发源于此,向南流与桂花水汇合。汤家脑山南是烧香岭,山下有古侍郎坟。烧香岭南边是童子林、薄刀岭,眠牛水发源于此,向南与桂花水汇合,到桂花桥向东流入仁寿地界,与卫家河汇合。薄刀岭山脚是狮子口。

汤家脑在牛颈山东边二里,山脉发源于仁寿的五显山,山势高耸,形状独特。山南是烧香顶山,山下有古侍郎坟。侍郎是高官,却没留下姓名,不过至今乡人挖土时,常常挖到翁仲、石马,父老沿袭这个名字,或许不是凭空编造的。烧香顶山南边是童子林,山下多盐井,现在叫上甲眠牛沟井。这里缺乏煤炭,盐民兼用柴草煮盐,获利颇丰。如今四周山林渐渐光秃,成本也变高了。从童子林向南延伸八里,山脊陡峭有棱,所以叫薄刀山。山脚是狮子口,与隔溪的一座山相对而立,就像两头狮子蹲坐。薄刀山上有十座山排列如竹笋,从前有风水先生留下口诀:“上有童子朝九顶,下有狮子戏眠牛。侍郎坟坐两江口,东岳庙对十峦头。”

牛颈山西北边是响观音,再三里是王家坡,又四里是马鞍山,都与仁寿交界。石燕水从山南流过。

响观音有明代万历时修建的庙,“响”的由来不详。乌抛山西边是龙拱山,石燕水发源于此。又二里是棬子坪山,再二里是大石盘山,又三里是一碗水山,再西南是长山。棬子坪山西边是烟墩包,大石盘山西边是谢家湾,石盘水发源于此,折向北与石燕水汇合,向西流经鱼脊山到万家口,注入仁寿地界。长山岭西边是鹅损堡山,山北是鹅溪,山南是舒家沟,舒水发源于此。

龙拱山在乌抛山西边,山势高耸,像龙蜿蜒而露出的脊背,圆得像两个鸟蛋。光绪二十年,当地人兰姓人家在山东面修祠堂,嫌这座山太逼仄压抑,一天聚集族人铲削山脊,中午就削平了。乡人大哗,认为破坏了山脉,责令他们修几十丈石路。至今路人经过看到,都惊叹不已,觉得千锤万斧都难以做到的事,兰姓一百多人半天就平了,即使古代愚公也比不上。龙拱山西南有烟墩包,下有石燕水,岸边有一块石头像船,船身、船桨都很完备。居民王氏兴盛时,船石在山腹里,每晚能听到鼓吹、篙橹的声音,第二天看船石好像渐渐移动。邻居暗中用斧头把船石劈成两半,王氏随即衰败绝后。山后有大石盘山,有块圆石孤立着,摸它会动,当地人叫它“泊船石”。山下是熊湾,熊姓家族聚居在这里,张献忠作乱时,屠杀了县里的刘姓人家几乎灭绝,只有熊氏凭借勇猛强悍保全了自己,其余大多入了本地户籍。石盘山西南是长山岭,清朝初年时,这里山林茂密幽深,有外地人迁居到这里,三年都没人知道。长山岭西边是鹅拱堡山,圆得像球,险峻得难以行走,乡人根据山的形状命名,大多贴切形象,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

鹅拱堡山稍西偏北是鐻子脑山,山的北面是细草塘,塘水向北流,与石盘水汇合。鐻子脑山转向东北是石牛坝,再往三里是鱼脊山,石盘水从它东边流过,与石燕水汇合。

鐻子山四面陡峭险峻,行人像蚂蚁一样盘旋而上,回头望去都会惊愕不已。山的北面是石牛山,传说石牛越过青神地界,吃百姓的麦子,一晚上就吃了好几亩,主人追踪到山脚才发现是石牛作祟,后来修建寺庙镇压,祸患才停止。石牛山东边是王海沟,“王海”大概是“刘海”的误称,民间传说这是刘海得道的地方,旧址在如今的青神玉蟾寺,寺庙距离山沟只有几里地,那么刘海应该是本县人。鱼脊山过去出产梯沙(一种矿产),曾有外地人租地开采冶炼,因为矿苗稀少、费用巨大,最终停手离开。

长山岭东边是佛子山,蓝水、白鸡水、金井水都在它下面汇合,有两座石桥。

佛子山与高东山相对,山间一条溪水、一条山路,上下大约七八里,两座山峰高大巍峨,争奇斗艳。起初不知道给山命名的缘由,到了光绪十七年,乡中老人何朝洪自己营造墓地时,挖出一座石幢,高五尺,上面刻着陀罗尼经。石幢共八个面,每个面三行,每行二十多个字,四个面用佛像托着底部,落款写着“嘉泰甲子(1204年,宋宁宗时期)王植一家等造”,由此可知,这里在宋宁宗时是佛教寺庙,山的得名由来已久。何朝洪本是农家子弟,积累财产成为没有官爵的富人,却喜欢施舍,独自修建桥梁道路,花费千金也不吝惜。中年时失去儿子和孙子,后来将近七十岁,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人们说这是行善的报应。山下岩谷阴暗幽深,每逢秋霜月明之夜,据说有少女穿着华丽、妆容美丽,从容漫步。轻薄的酒徒经过这里,往往心神荡漾,整夜停留,醒来后却发现自己横七竖八躺在石头上。其实山怪狐妖变化形态迷惑人,到处都有,并非狂乱狡诈的人兴妖作怪,难道异类真能作祟吗?

鐻子山向西是花夹坵,花甲溪发源于此。花甲溪北面有高岩,下面有正法寺,石燕水从它下面流过,这里是青神、仁寿、井研三县的交界。花甲溪南面是黄葛山,当地人叫偏黄葛树,西南方向有低矮的山冈,长三里,延伸到镇阳集。花甲坵山多野生花草,芬芳浓郁,几乎像香林一样。西北多高山峻岭,而高岩尤其突出于群峰之上,又陡峭地俯临溪流,所以得名。

黄葛山北面是宋偏岩,下面是偏岩溪,溪流四里后注入鹅溪。偏岩山向西是独松树山,再往五里到大土地,与青神交界。独松树山北面是五峰寺,南面是镇阳集,鹅水从它南面流过。

从高岩、宋偏岩向西到大土地,都与青神交界,镇阳集就在其中。这里山水环绕聚集,居民中过去多有富人,但民俗尚武好斗、喜欢打官司,也是受北方风气影响。独松树山北面是五峰寺,有土地交错伸入青神境内,形状像簸箕的舌头。寺旁有块藏钱石,嘉庆年间,有个乡人某乙挖土时揭开石头,发现一瓮白银,拿了两锭回去,叫妻子一起来取,地窖却已经空了。造物主捉弄人,变幻的巧思到了这种地步。

鹅拱堡山西边是廖店山,再往二里是凉风顶山,下面有大千佛寺,再往三里到古毛坝场,又三里是高塘汀,再三里是扁山岩。

从鹅拱堡山向西行五里到大千佛寺,寺庙在山洼里,林木茂密,风景错落有致,很值得静心观赏。再往三里是毛坝场,雍正年间的县志记载市镇有上毛坝场、下毛坝场,不知废于何年,都没有记载。居民中帅氏家族最繁盛,有个叫卫黄牛的,是帅家的雇工,力气特别大,能背一石米、五十千钱,却常年面黄肌瘦吃不饱,据说每天要吃五升米、一百两肉才能满足。又过二里是高塘汀,上面有“四大名山”的石刻,字径一尺多,姓名和年代已经磨灭。“四大名山”原是天生扁山、独松山和这座山的总称,如今乡人只根据石刻称这座山为“四大名山”,违背了旧有的含义。山上有天池,仅能容纳一勺水,舀完又会溢出,水深得像池塘。再往南是扁山岩,高峰尖锐,直插云霄,与独松山相对,像交叠的大腿。

凉风顶分支向南行三里是兴窿山,下面是舒家沟,新开河从它东边流过。扁山岩南面是伏虎山,再往南是龙池山,山的北面是邵家沟。

兴窿山是咸丰、同治年间废弃的集市,怀疑就是旧志记载的下毛坝场。山的南面是舒沟,新开河从它下面流过,有座舒坝桥,又名双溪桥,雅安人杨悦生在这里写有记文,记文说:“井研县西双溪桥,龙腾万里下云霄,九节芦边十穿帐,凤凰展翅势翔翱。左腋庚向生宰辅,腮间封王挂锦袍。未向地坐三台贵,说与时师莫妄谣。”新开河就是泥溪的源头,《寰宇记》说拥斯茫水从井研县向西流入平羌县界,井研旧志直接把泥溪当作拥斯茫水,却不知《寰宇记》明确说拥斯茫水从始建县流经濑下六池到井研,如今这条水发源于县北,始建县在县东北,相距一百二十里,地理位置完全不同,牵强附会的说法不能作为典据。伏虎山在扁山岩西边,一座山蹲踞着,气势汹汹地俯视周围,群峰环绕,都像小虎,有卧着的、站着的、争斗的、回头的、俯视的、哺乳的、舔脚的、望而咆哮的,形态奇特,共十九座,所以叫十八虎山。它的南面是龙池山,从前有蛟龙从山顶出现,它的洞穴塌陷成了水池,常有积水,“龙池”的名字由此而来。

扁山岩向南是天生砦,方溪发源于此,向北流到镇阳集,汇入鹅溪。再往南是澜翻坳山,澜翻坳山西边是云峰砦、连二砦。澜翻坳山南是四方井,长青水发源于此,向东流经二砦,注入鹅溪,与青神交界。“澜”字民间通作“难”。

天生砦、云峰砦山谷高峻,方正得像柜子。咸丰十年(1860年)战乱时,居民李芳珖、宋国奇争相据守山寨躲避贼寇,李氏修筑天生砦,宋氏修筑云峰砦,保护了一方百姓,贼寇到来最终没能侵犯。澜翻坳在天生砦、云峰砦两座山之间,从前是荒地。自从两座山修筑山寨后,外地人想迁居躲避贼寇,往来山中没有住处,乡人搭起茅草棚接待过客,后来逐渐形成聚居地。这里土地贫瘠,生计萧条,房屋墙壁倾斜,街上的狗白天也叫,大概和废弃的集市一样。

澜翻坳向南是大头山,羊乂水发源于此。天湖寺、皇姑坟在山西边。大头山稍西偏南二里是牛市山,山的西边是牛市沟,牛市溪发源于此,注入羊乂水。再往一里是笔架山、毛狗山,又二里是两乳山,再三里是瓦子坳。笔架山东边是龙神堂,再往南下是金竹林编,都与乐山交界。

从澜翻坳转向南,俯瞰平原,云树烟村,青绿色萦绕,远望百里。北面有皇姑坟,旁边横着石洞,传说从前有皇姑进入洞中修炼成仙,死后葬在这里。皇宫女子本不该到这种地方,说法很荒诞,或许“皇”是“黄”的误写。西边二里是牛市山,清朝初年时,这里尚未开垦,一半是牧场,出产的牲畜最多,各地商贩来此交易,如今只剩名字了。山下有条沟,当地人把“市”错读成“屎”。从牛市山往前走,当地人叫“泰山石”,因为这里有块小石碑用于镇邪。考证《急就篇》注,“石敢当,泰山”,知县(石碑)面目窄小凶恶,小妖见到会害怕,所以仿照它的样子用来镇邪。民间不知道它的由来,断句错读,也足以让游山的人发笑。向西南是笔架山、毛狗山、两乳山,再三里是瓦子坳,坳在两乳山、轿顶山的山脚下,下临深谷,有几间茅屋,是青神、眉山的行商往来住宿的地方。居民因为乡集太远,都来这里卖粮食,逐渐形成小聚居点。吴嘉谟《宿瓦子坳》诗:“御寒长夜饮,对坐短檠横。荒市无蔬菜,联床有弟兄。破扉饥鼠动,绝涧老鴖鸣。小住仍羁旅,苍茫百感生。”

牛市山西边是芳华山,再往下是伏龟山,有两根石笋。

芳华山上多奇异花草,每逢春夏之交,林中光彩繁盛,香气满路。有人说这里是方、华两姓居住的地方。山上有芳华庙,庙旁两根石笋矗立,高二丈多,周长十丈,上下陡峭,比中岩的三根石笋小很多,但秀美独特超过它们。伏龟山在芳华山脚下。

笔架山西边三里是尖山,下面有普乐寺,羊乂水从它南面流过。

尖山拔地而起,孤峰矗立,下圆上尖,远望郁郁葱葱,形状像直立的纺锤,让人怀疑山顶几乎站不住脚。登上山顶,却有田地和人家。山腰的普乐寺,又名尖山寺,是唐宋古寺,元末战乱中毁坏,明正德年间,僧人本宽从叙南来,喜欢这里的幽静偏远,清除荆棘茅草,重新修缮佛寺,胡荣有记文。明代马应泰诗:“信宿灵岩翠万重,香萝幽菁径潜通。风摇竹韵吟清梵,雨泼松涛湿暮钟。抵足故人谈往事,分毡老我愧遗踪。孤栖不尽苍茫臧,独立危楼看万峰。”杜如桂诗:“超迢一线岭,高插万峰颠。阅遍川原景,清风翼两肩。”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县人陈晓客死成都,第二年,这座寺的龙神显灵,给他的儿子陈元亨托梦。陈元亨进入寺庙瞻仰,所见的山川风景、廊房曲折,和梦中一模一样。陈元亨把这事告诉僧人智参,智参说那天晚上也梦到有长官乘船进寺,说要保护这座庙,描述的样貌、话语都相符,于是塑了肖像祭祀。陈晓为人刚直,身材高大,有胆略,事迹详见列传,脸上有痘疤,所以如今寺里塑的龙神也和他一样。宋治性《龙神记》说:“这位神灵是我的老师陈五星公。陈公名晓,字朗鉴,县西木板凳人,明代宰相的后代。幼年曾患痘病,体弱不能走路,长大后身材魁梧,是个高大的男子汉。写的文章却柔美,不像他的人,尤其擅长楷书,以州县推荐考试都是第一进入县学,不久成为廪生。生平豪爽,喜欢批评人,有人因小事争执,他一句话就能化解。尤其刚强有胆略,嘉庆初年,贼匪侵扰四川,省城有警报,陈公从锦江求学归来,路上遇到强盗,同行的人都胆怯,陈公独自背着三个人的行李,贼众瞪着他不敢侵犯。秀山之战时,陈公到夔州运粮,船到酆都,他落水差点淹死,巡河差役还勒索不止,陈公愤怒地打了他,县令恼怒他不恭敬,陈公据理力争不屈服,上司说他理直气壮,(上司)反而更加敬重他。他生性喜欢喝酒,醉后喜欢为别人打抱不平。从前县令陈公上任时,曾有官亲、衙役在城乡勒索骚扰百姓,陈晓见了就驱赶他们,这些人一起收敛行迹,没人敢和他结仇。他刚直方正让人信服,就像这样。但他度量极宽宏,性情极真诚,和兄弟相处时一团和睦。(他)没有儿子,(兄弟)居住的地方稍远,每逢有使者来,必定委婉详细地询问情况,即使是鸡猪之类的小事也没有不关心的,这是宋治性亲眼所见,多年来一直如此。

陈公生于乾隆庚寅年(1770年),嘉庆庚辰年(1820年)赴省城参加乡试,到成都后,仅带一个仆人去世了。去世的第二年,托梦给长子元亨,说自己在这座寺里做龙神,恍惚中好像在审视地形胜景,醒来后还记得,于是追寻踪迹到寺庙,果然和梦中景象一样。同时,寺里的僧人智参也梦到一个人乘船到寺里,说前来守护,僧人心里觉得奇怪,到这时互相讲述,各自惊叹,用杯箜占卜验证,多次都应验,于是雇工增修石座,使神像庄重如现在的样子。陈公生前面色稍黑,痘痂像云一样,如今看塑像,还能隐约辨认。陈公四个儿子,长子元亨是文生,孙子符是文生;次子元昌是文生;三子元煺是文生;四子兀度早逝,生孙子箕。今年春天,宋治性赴省城参加贡试,带次子暾和元昌、元颇二位,以及陈公长孙符、次孙箫经过这里,在神像前祭拜,元昌请求为陈公写一篇记,于是总结他生前的大概事迹,刻在石头上,以显扬他生时是英才、死后成神灵,就像石曼卿在蓉城的旧事一样。下面是打鼓潭,泉水在石缝中流淌,整天咚咚作响,几乎像羊蹄击鼓。

两乳山向西行二里是香炉山,再一里是金龟山,山的南面是老人沟。

两乳山、香炉山旁边是陈大弯,也叫火井湾,有天然气从地里喷涌,田间冒出沸泡,像温泉一样,水干后光和热气很盛,可以点燃东西代替柴火,大概是火山硫磺矿穴之类。相距几百步,从前有盐井,现已填塞,年代不详,如今不再开凿,实在令人惋惜。下面是老人沟,乾隆年间,乡民胡茂林年近百岁,知县白士宏用“熙朝人瑞”的匾额表彰他。

大头山向西是月波山,稍偏南是石桥山,再西是水池山、盖山,再往西二里是龙拖山、懒妇山,再西北是鹞子岩,又二里是黄家坟。

大头山在澜翻坳西一里,分支为月波山,又三里是石桥山,山顶平坦,幽深的山谷中,石涧横流,有飞桥横跨涧上,长约十弓,像天然垂下的彩虹,不用人工雕琢,所以又名天生桥。

龙拖山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有两个童子在山中砍柴,靠着树嬉笑,山突然裂开,雨后放晴回头看,两个童子站立的地方各在一座山上,形成深窟,洪水相涌,水中独自隆起高处,蜿蜒向北延伸,可知是蛟龙造成洪水灾害。山脊是青神、井研两县的分界,然而被冲刷的土地都在青神,井研地界唯独没有灾害。

懒妇山形状像妇人张口打呵欠,坦着肚子倾斜,肚脐、乳头隐约可见,慵懒的样子不用刻意描绘。鹞子岩又名书童岩,高耸不稳,像云霞一样升起,与隔山的妆女岩互相斜视,神情恍惚,好事者牵强附会,于是给它们起了雅名。从猴山往下,当地人都根据山的形状命名。

瓦子坳向西是轿顶山,下面有王坟险,羊乂水与老人沟水在它下面汇合。

轿顶山山峰高而平坦宽敞,可以远望,正处在青神的交通要道,是县西北的险要关塞。山腰有座古墓,相传是商贩王甲突然死在这里,同行的人来不及掩埋,大雨突降,雨停后找尸体,却已被沙土堆积,居然成了高大的坟堆,同行的人丢下离开,(这地方)竟成了风水宝地。后来他的子孙随军征讨廓尔喀,有人官至总兵,曾杀牛祭祀、焚烧黄纸,如今很久没有消息了。

瓦子坳西行五里是红缺口山,又五里是二郎坳,都与乐山交界。红缺口山北行是天池山,再西北行是吴大沟,有吴溪北流到鸳鸯池汇合。二郎坳西北行是小中岩。

天池山一峰矗立,四周像刀削一样,高耸入天,峰顶有池,积蓄清泉,隆冬不枯竭。上面有古墓,不知是谁的墓葬,有人说是吴氏祖坟。山四周陡峭,行人靠梯子、绳子才能上去,当时棺材怎么运到山顶,实在不可思议。如今风水先生说这里地形有“仰天挂灯”“悤门”等穴位,大多因为山势向上,所以穴位多高仰,但都有沙水环绕,生气交融,没听说过孤零零暴露在外、遭受风雪侵袭能得到阴间福泽的,愚昧迷惑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下面是吴大沟,雍正年间,居民吴万有年少时聪慧,曾进入天池山北就没回来,家人不知他去向。有个樵夫迷路,在石洞中见到他,几天后才返回,回来也不说在哪里。家人劝他娶妻,他不娶,几年后径直离开不回,好事者传他成仙了,疑惑不能明了。

吴大沟水流经鸳鸯池,与羊乂水汇合为两河口。龚煦春《两河口》诗:“绿阴山下杜鹃啼,黄昏溪上行人稀。鸣泉怪石冷相向,白日欲匿中岩西。中岩雨气吹沙暗,雷声訇訇殷天半。须臾更上苍寞峰,人影渡沟夕阳乱。”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河边居民张义廷家有两头牛,其中一头是二母七蹄,三只蹄在背上,大概是兽妖。转向西有小中岩,距离慈姥岩六里,岩壁中空,山林苍翠幽静,好佛的人曾在这里停留,所以称“岩”,岩壁中刻有“洞芳”二字,宽五尺,也有两根石笋矗立,仿佛中岩的景象。旁边古刻杂乱,大多无法辨认,只有一首残缺的诗刻还在,末尾几句是“回首不堪天色暮,一轮明日在云端”,末尾题有“大明嘉靖庚子”六个字。

蓝厂水与鸳鸯水汇合,又向西流,与青神县交界。知县叶桂在贫困时,在岩壁上刻“慎固封守”四字,作为界碑。再往三里到虎渡溪。

从鸳鸯池到虎渡溪,两岸山岩聚集,一条小路穿通中间,青黑色的山影与溪声交织,透着凄凉,行人(多有感触)。宋陆游曾写过《井研道中》诗,考证《剑南集》,陆游曾到荣州,从岷江顺流而下,细看他旅途经过的地方和诗句开头,大概是为这里而作。陆游诗:“入冬境方促,下岭路微平。地瘦竹无叶,风乾茅有声。客游空自叹,归计与谁评。尚喜长亭外,萤穿夕照明。”虎渡溪口,山像门槛一样临江锁住溪流,险峻的石阶穿云而过,仅容一骑通过。从前人划分疆界,县境从澜翻坳向西北宽仅数里,斜长四十里,像人的手臂伸开手掌,与青神、乐山的地界交错,因为这里控制着两县,是出于设置重要关隘、利用险要地势的考虑。明代余承勋诗:“溪头夜酌傍云烟,不尽江头带雨悬。晨起揽衣问征路,丹梯天树叠跻缘。”吴嘉谟《虎溪晓行》诗:“晓起阴岩苍霭合,悬流白瀑泻琤淙。渡头津吏閒于鹄,黄叶随人又过江。”

高东山西边是石船山,山下有石船水流入新开河。高东山西边是同乐山,山下是何家沟。同乐山向西三里是凉水井,向南是真武山,真武水发源于此,向东流为金鱼水,延续乌抛山的主脉。

高东山向东多岩谷,岩上有泉水飞泻,像百丈白练,不亚于庐山瀑布。山下有洞,两个洞口,长石像船一样,上面敞开、下面闭合,类似藏船却露出船头,所以根据形状称为石船洞。洞里多蝙蝠,旁边泉水滴落,声如漱玉,与蝙蝠声相和。高东山北边有白鸡沟,光绪十九年,有农夫锄田时挖出几根古树根,沾满黑泥,丢在路边,邻居妇人捡起背回家。她的儿子半夜回家,见厨房金光照亮屋子,受惊跌倒,把情况告诉了他的老师宋巫。宋巫怀疑是黄金,于是假托神降示,让邻居妇人取树根供奉在巫坛,三年后和他分用。过了一年,邻居妇人索要之前的东西,宋巫不肯给,于是告到官府,官府无法判决。邻居妇人立誓求神,就在县城城隍祠设油锅,当天围观的有万人,油沸腾起来,把钱系在油锅里,邻居妇人空手捞出钱,她的儿子和邻居农夫接着做,都没受伤害。围观的人喧哗,认为果然有神相助。

真武山在高东山东南六里,高大威严,镇抚一方。从前人说北方是真武的神位所在,山在县北,东南群山都以这座山为主,好比太室山与少室山,高东山是太室山,真武山是少室山。高东山东南是周家坡集,集市四周群山环绕,中间是平坦土地,物产丰富,店铺密集,县内富人以这个乡最多。因为土地肥沃,民俗细致而勤劳,能有这样的景象并非偶然。

真武山向东南是大鳌山,俗称大又坳山。山东二里是团山,又东五里是金紫山,稍偏南二里是余垫山。真武山分支向西北是姜凤觜山,分支向南二里是石碾山,又五里是香炉山,香炉水从山下流过,向南流为中邱河。金紫山分支向东北是柏林坳。

从高东山到金紫山,山势蜿蜒曲折、茂密高耸,支山排列,像龙的鳞片、蜈蚣的脚。山南是李家湾、学堂湾、石榴花塘,水流都汇入中邱河;山北是石柱湾、石臼冲、水井湾、石包冲、周显塘,水流都汇入真武水。金紫山有古寺,共五重殿宇,飞檐高阁,挺拔高耸,殿中多石柱,上面刻有弘治七年姜明然、黄璇、瞿礼端阳甲等功德字样。庙中有古柏,青黑色的枝叶高达天空,遮蔽廊宇,是数百年的古物。寺里有个僧人曾锄土时挖到黄金,藏起来不示人,邻居老人听说后索要观看,拿出匣子(展示),片刻间黄金竟消失了,只能感叹黄金像羽毛一样化去。寺前插旗山有棵枯树,枝条剥落,歪斜而立,经风雨侵蚀也不朽烂。相传流贼张献忠派部下孙可望在此山扎营,在树上插旗,父老所见,百年前就已是这样。光绪二十六年,枯树忽然直立正中不倾斜,父老担忧感叹,认为有灾祸征兆,没过几个月,果然有皇帝流亡的变故。枯株朽木能预兆国家大事,道理也够奇特的了。

姜凤嘴在真武山东边,康熙、雍正年间,姜维岳父子以孝友、文学成为一方榜样,住在山脚,所以称为姜凤嘴,是根据地理位置命名的。香炉山因云气得名,一缕云气在空中飘荡,千岩就像要下雨,农夫老人用它来预测阴晴。山南是进士湾,明代进士周南的旧宅,杨悦生口诀中说“香炉脚下双龙盘,九曲黄河进士湾”,大概就是指这里。

余垫山向南四里是谭疆岩,又一里是龙王岭,又二里是双碑山,又一里是金凤山,山下有金凤寺集,又三里是宫保嘴。余垫山道路交错,是西北要冲。西边有大佛寺,中邱河从山南流过,河上有石桥,相传桥建成时,有巨人牵牛连夜过桥,留下一个鞋印和蹄痕,鞋印长一尺多,蹄痕大如盆,深都有一寸多,众人惊叹是仙人踏桥。沿溪南岸,有块陡峭的石头孤立着,安静时独自靠近,触摸它就会摇动;喧闹时,它却像坚壁一样屹立。喜欢寂静、厌恶喧闹,石头尚且如此。东南有块石头叫神卦石,在水田中,两头尖锐矗立,像雌雄相衔,类似占卜用的杯珓,所以以此命名。再向南是耦塘坎,光绪二十五年,周余庆家有棵树长了瘤子,大如大缸,九个瘤子环绕,天阴下雨时,瘤子就群鸣像蛙鸣,互相呼应。石头说话、水流呼啸,大概不是常理能推测的。集市南有宫保嘴,县令中官至宫保的只有陈赞皇,这座山或许因陈公得名,如今当地人叫“缸钵嘴”,或许是“蜂窝”的误称。中邱河在它南边。

龙王岭向东二里是破庙山,又二里是牛懒山,向南折三里是吉祥岭,又向南是监生湾,又向南是金鸡溷,又南五里是挂灯窝山,又向南是牛舌坳,中邱河与研溪水在山下汇合。牛懒山东边是汤家井,西边是天马山。金凤山东南边是狮子山。

破庙山有座古寺,已坍塌,旧名还在。狮子山在金凤集南边,山腹横石洞中刻有十余尊佛像,没有年月可考。考证县内前代废弃的寺庙留存很少,更知信佛的习俗现在不如古代盛行。金鸡溷在监生湾南二里,“溷”本是“渊”字,民间读作“荡”,地方上深的水湾民间也叫“荡”,这地方地形像鸡窝,因取用俗名,含义不明,导致山川改名。金鸡渊南边有硬石山,有风水宝地,风水先生来往不断,不知具体位置,大概从前的口诀多是隐语,不是按图能找到的。口诀说“金鸡叫,鼓楼呜,毛坝桥上硬山石。横之尽处地狭而长,两水环交如牛之伏,而锡水甜舕低垂,名之牛舌,厥形惟肖”。

金紫山向东一里是大坟坝山,又东四里是火石山,又二里是长田坳山,又东是丁家田铺,又向东北是炭厂山,又向北是象鼻山,又向东是郑家古塘,又东是界牌山,稍南是打猫儿山,又南是长山岭,又南是瓦子拗。从界牌山往下,都与仁寿县交界,北边的水流都汇入龙水,南边的水流都汇入研溪。

大坟坝从前是群葬之地,嘉庆以前曾设市镇,不久又坍塌废弃,如今成了平地。中间有座大坟,久雨导致墓穴穿孔,牧童挖开进去,隧道深广,里面有朱漆棺材。考证本朝沿袭明朝制度,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用朱漆棺材,可知是前代高官的坟墓。长田坳因有长达一里的田得名,风水先生认为是“大龙过峡”。北边是范家口,有十三道泉水汇聚成池,天旱时用水车抽水,灌溉百亩田地。自从某甲把田让给侄子,侄子卖给仁寿人,旧时用水的人家又来取水,刚架好水车,就被农具阻拦,由此打官司,多年无法判决,花费超过万金。直到两县长官亲自查看,判定泉源出自井研,仍让井研百姓取水,剩余的水才惠及界外之人。这事就像阻止卖粮、争夺瓜田的纠纷,记录下来以防后患。郑家古塘向南是胡家堰,光绪二十六年,居民家生的猪,刚出生时毛五彩斑斓像豹纹,那人认为是祥瑞,却不知金川屯养的猪有红毛、黄毛等颜色,因毛奇异而自夸,和辽东以白头猪为宝没什么不同。

长山岭分支向西南是花石怀山,洗马水发源于此,又西是帽子山,又南是插龙山,又西南是灰包山,又南是钵儿山,山下有集市叫永兴集,水流向南流四里,有溪叫黄牯溪,向南流入龙潭水。钵儿山西南是九龙山,又南是鬼打山,又西南是过水坳,又南是水口寺,叶家河、龙潭水在山下汇合。

花石怀山因石头五彩得名,从前居民多种红花,获利颇丰。自从外国红花进入中国,价格低廉且用途广,井研的染料用不上了,从此红花只作药材,种植的人少了。西南的永兴集是个小聚居点,起初盐商运盐到仁寿,在此歇脚吃饭,自光绪四年改设票厘委员局后,年底交易额超过几十万,从此店铺兴盛,超过从前。向西一里是九龙山,石阶曲折,山水明净,竹林藤萝覆盖,喜欢幽静胜景的人曾在此饮酒赋诗。婺川申云根《游九龙山》诗:“云峰头叶落傍云飞,结伴寻幽上翠微。寺僻无僧留佛守,天寒有鸟唤奉归。糢糊断碣埋荒草,寂寞长桥卧夕晖。游遍回廊频远眺,梅香已暗袭征衣。”吴嘉谟和诗:“黄叶迎人故故飞,晓寒径仄雨霏微。残钟卧地蜘蝛老,古柏挐空鸾鹤归。山势坐看龙脊膊,市声长拥佛慈晖。故园佳胜堪娱晚,把臂何嫌翠湿衣。”叠和诗:“野寺寻碑逸兴飞和尚老去后,隐藏的光辉变得微弱;像盐车困住千里马一样(不得志),我却觉得佛境常好,禅房无人,春天自会归来。幸好有山神守护诗碑,看惯了树影怡悦夕阳。峰顶开阔的九龙脊,坐着数着像螺纹一样的山纹,霜气溅上衣衫。

寺门有座石牌坊,高二十尺,匾额题“五岳圣门”,落款已磨损。当地人说是宋代何仆射所书,大概百年前还能考证。庙中有两株古柏,周长十余尺,盘曲的树枝伸向云端,经霜沐雨的树皮光滑,大概和石牌坊一样古老。石牌坊外有片稍低洼的土地,疑似天池,横跨九孔石桥,有人说这是用来镇压九龙的。向南折二里,有座山颜色深黑,时常有鬼怪出没吓人,居民常在半夜听到谷底有饮酒人的呼号,传说是鬼怪作祟,此后行人互相告诫,称这座山为“鬼打山”。向南二里是曾冲,有鹅抱卯山,又向南是过水坳,有水口庙,叶家河与龙潭水在山下汇合。

帽子山分支向南是雨台山,又向南是擦耳岩,擦耳岩向南是石板山,擦耳岩向西南是簸箕山,又西南是灯竿山,龙潭水从山南流过。

雨台山有庙,是乡人建坛求雨的地方,祈祷祭祀多有灵验。石板山有巨石斜靠,能容纳数百人。它的西南是簸箕山,山下有余家沟,光绪二十年,有居民生下一个双头婴儿,一个头在右乳旁,上头吃奶时,下头的口鼻眼睛就会开合。乡人每天有百数十人围观,婴儿未满一月就夭折了。

长山岭分支向东南是扁担股山,又向南是石牛山,又南四里是破锣山,又南二里是高相槽山,又南三里是三清沟,西边是秧草坝,龙潭水从山下流过。

长山岭分支向西南是石板山,与仁寿交界,又西南是双观音,又向南是八弓邱,研溪水发源于此,向南流折向西,与团墽水汇合。

八弓邱是研溪的发源地,水流来自方田坳,方田坳在仁寿境内,左右两条溪流像玉佩一样交汇,左边是龙尾溪源头,右边就是研溪源头。龙尾溪向南流,与拥斯茫水汇合,曲折四十里到县东南,与研溪汇合。旧县城像衣襟衣带一样环绕两条河,源头出自一座山,其间收纳众多河流,是诸水的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