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分析400名中暑患者,惊讶发现:容易中暑的人,有7个特点

发布时间:2025-07-12 21:50  浏览量:2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舅舅中暑住院了,他其实年年都出问题,这是不是体质问题啊?”周海清是城管队里负责执法记录的那种职工,五十多岁,爱操心,皮肤被晒得很黑。

他一边擦汗一边嘀咕,连续几天高温,街上晕倒的人不少,他舅舅也没躲过去。

中暑这种事听上去常见,其实每年都要出大事,不少人送医院时已经意识模糊,严重的直接进ICU。

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有一项实际调查,追踪分析了400名中暑患者的体征、生活习惯和发病背景,试图找出一些共同点。

数据结果出来后,连研究团队自己都感到意外。

真正容易中暑的人,并不是简单的“晒得久”“喝水少”,而是某些固定特征组合起来,导致身体在高温下失控。

说白了,不是高温让人中暑,是人在某些状态下,对高温的抵抗能力突然消失了。

研究发现,中暑风险最高的群体不是体弱的人,而是那些生活方式出现细节偏差的人群。

第一个典型特征是“睡眠不规律”。

超过62%的中暑患者,在发病前72小时内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

缺觉对自主神经调节的干扰非常明显,身体原本可以通过交感神经调节出汗、散热,但睡眠不足让整个调控系统延迟反应,导致热量积聚。

这个问题在年轻人中更严重,很多人通宵打游戏、熬夜刷剧,不运动,也不通风,结果第二天只出个门就晕倒了。

第二个容易被忽略的是“药物影响”。

在400例中暑病例中,有将近38%的人正在服用影响体温调节的药物,比如降压药中的β-受体阻滞剂、抗组胺类药、部分精神类药物。

这些药物会抑制汗腺活动、影响血管扩张功能。

正常人出汗能降温,这类药物干扰出汗反应,结果就是体温不断上升但身体毫无感知。

即便有空调也没用,核心温度已经失控。

最危险的情况是患者本身没什么不适,只是觉得“有点烦躁”,但核心温度已经超过39℃。

第三类是“慢性脱水状态”。

这不是说一天没喝水,而是长期水分摄入不足,细胞处于低水平缺水。

常见于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轻度肾功能异常者。

细胞脱水后,身体的热交换效率下降,血液黏稠度升高,本来应该顺畅流动的血液开始“走不动”,结果是散热通路被切断。

一到高温环境,短时间内热量堆积,循环系统负荷暴增,人很快就会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意识混乱。

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只是没吃饭,其实是血液系统已经开始出问题。

第四种是“高钠饮食”。这个和很多人的直觉是反的。

大家知道出汗多要补盐,但不少人本身钠摄入就偏高。

调味包、咸菜、腌制品、快餐,这些东西日常吃得太多,导致身体在高温出汗后调节电解质的能力被削弱。

东京这项研究中特别提到,那些重口味饮食者,在高温中更容易发生电解质紊乱。

原本身体可以通过调节钠钾比例维持细胞稳定,但高钠饮食让调节通道变得迟钝,结果是出汗越多,中暑风险越高。

第五个特征是“久坐不动”。这在数据上反映得也非常直接。

被调查者中有大约44%的人每天连续坐着超过8小时。

这种状态让腿部循环变慢,热量无法通过四肢散发出去。

即使环境温度不是极高,局部热量也难以传导扩散。

尤其是在办公室、公交车、商场等有冷气却空气不流通的封闭空间,热量在体内累积而不自知。

等走出空调房,温差冲击一下子打乱血压,短时间内身体适应不过来,就直接栽倒了。

第六种是“体内热源积聚”。

很多人以为中暑是外界热造成的,其实不少时候是内因。

研究中发现,40%以上的重度中暑患者在发病前48小时内有大量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尤其是烧烤、火锅、甜饮、啤酒。

摄入这些热源会提高基础代谢率,身体本身在制造热量。

如果环境温度又高、睡眠不足、缺乏运动,这些内源性热量根本没地方释放,一叠加外部高温,中暑几率迅速上升。

吃得越“猛”,热量累积越快,人越容易失控。

第七类特点与年龄无关,叫“出汗延迟体质”。

这类人群在高温环境下,不容易立刻出汗,即使体温升高,也很少主动排汗。

问题在于,汗液是人体最有效的降温方式,没有汗,身体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散热,比如呼吸、皮肤血管扩张。

但这些方式效率太低,速度不够。

长时间得不到有效降温,会导致核心温度急速飙升。

这类人群一般在中暑前无明显先兆,一晕就是重度,恢复也慢。

研究中发现,部分患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长期精神压力高的人,属于这一类型。

这7个特点,不是彼此独立的。

有些人同时具备3种以上,一旦进入高温环境,身体调节机制全面崩溃。

从外表看,他们和平常人没什么不同,但体内热量和代谢的对抗早就失衡。

外部刺激只是压垮系统的最后一根稻草。

防中暑不是穿多穿少的问题,也不是喝水多少的问题,而是身体整体调节能力是否还能运转的问题。

那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低温、湿冷环境里,很少暴晒,也不太出汗,这种人是不是更安全,不容易中暑?

不是。这种人群如果突然进入高温环境,中暑风险反而更高。

研究数据明确指出,常年处于低温环境的人群,出汗系统和毛细血管调节能力会逐渐弱化。

一旦短时间内进入高温、高湿环境,比如出国、旅游、搬迁,他们的身体需要更长时间适应温度变化。

而现实中,这种适应时间通常被忽略,导致出现“跨地域中暑”的现象。

尤其是一些北方人到南方梅雨季节旅游,表面气温不高,但空气湿度大,热量无法散出,更容易被闷住。

真正的风险从来不是温度本身,而是身体是否有准备好应对温度变化。

中暑的核心,不是热,而是调节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