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最伤眼睛的行为,不是玩手机!而是频繁地去做这6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21:06  浏览量:2

“是不是现在谁都离不开手机,连眼睛都快被‘刷屏’刷废了?”这句话,几乎成了现代人见面的开场白。可你知道吗?眼科门诊里,真正伤眼最深的“罪魁祸首”,反倒不是手机,而是你每天反复在做的几件“小事”。

手机伤眼确实存在,但它只是冰山一角。在临床接诊中,许多患者视力下降、眼干眼痛,背后的诱因,并非长时间盯屏,而是一些看似“无害”的生活习惯。很多人以为戴副老花镜、偶尔滴点眼药水就能解决,其实这些做法非但不能护眼,反而可能加重眼部负担。

想一想,你是不是也有这些习惯:长时间不开灯看电视、连续几个小时不眨眼地看书、用热毛巾敷眼后眼睛更干……你以为是在养生,其实是在“养病”。

中老年群体尤需警惕这些“隐形杀手”。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眼科疾病如白内障、干眼症、黄斑变性等呈现高发趋势,很多人把视力退化归咎于“年纪大了”,却忽视了生活中诸多可控的风险因素。正值暑期,不少老人忙着带孙子,暴露在强光下时间变长,眼睛负担更重,视力问题频发。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6个你每天可能都在做的“伤眼行为”,它们远比手机更可怕,更容易被忽视。作为一名临床眼科医生,我不仅要告诉你“是什么”,更要告诉你“为什么”和“怎么办”。

先说第一件事:长时间开空调却不加湿。很多家庭夏天一整天不开窗,空调吹个不停,湿度低得像戈壁滩。空气干燥会直接影响泪液蒸发,加速眼表水分流失,导致眼睛干涩、红痒、甚至角膜损伤。特别是老年人本身泪腺功能下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干眼症状更明显。

第二件事:频繁揉眼睛。很多人觉得眼睛痒就忍不住用手揉一揉,殊不知手上的细菌、灰尘都是“入侵者”。尤其是戴隐形眼镜的人,揉眼不仅容易引发角膜炎,还可能造成角膜变形。临床上就有患者因频繁揉眼诱发“圆锥角膜”,视力骤降,甚至需要角膜移植。

第三个“杀手”,是错误使用眼药水。很多人家里常备“红眼药水”“润眼液”,但眼药水并非万能。滥用含防腐剂的滴眼液会破坏泪膜结构,反而加剧干眼症。有些眼药水含激素,频繁使用还可能诱发青光眼或白内障。眼药水不是“维生素”,不能随便滴。

第四个行为:长时间盯着近距离目标不放松眼睛。这点在老年人中也很常见,尤其是退休后迷上阅读、写字、刺绣,一坐就是半天。眼睛长时间聚焦近物,会导致睫状肌持续收缩,久而久之引起调节痉挛,视力模糊、视疲劳接踵而至。和年轻人“低头玩手机”类似,但更隐蔽。

第五个行为,其实很多人天天在做——关灯后看屏幕。睡前不关手机、看平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好多中老年人的新习惯。黑暗中看光亮屏幕,瞳孔放大,蓝光直射视网膜,造成光感细胞损伤。尤其对已经有黄斑病变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第六件事:忽视定期眼科检查。许多眼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比如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到视力明显下降时,往往已是晚期。国家卫健委早在《“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明确提出:中老年人应每年进行一次眼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每年一次眼底检查,是保护视力的底线。不要等到眼前一片模糊,才去找医生“补救”。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不是手机最伤眼,我们该怎么科学护眼?

第一步,改善环境湿度。夏季使用空调时,一定要搭配加湿器或勤开窗通风,保持湿度在50%左右,有助于维持泪膜稳定,缓解眼干。

第二步,养成卫生用眼习惯。不揉眼、不共用毛巾、不乱用眼药水。特别是有干眼或眼部感染史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并定期复查。

第三步,遵循“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抬头看20英尺远的地方20秒,帮助眼睛放松调节功能。这条建议不仅适用于上班族,对中老年人同样重要,别以为退休了就不伤眼。

第四步,警惕光源问题。看书写字时应使用柔和不刺眼的白光,避免在昏暗或强光直射下用眼。尤其夜间使用电子屏幕,务必开启“护眼模式”或佩戴防蓝光眼镜。

第五步,关注饮食营养。多吃富含叶黄素、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蓝莓、玉米、鸡蛋等,有助于延缓黄斑区老化,保护视神经。

第六步,别忽视身体基础病的影响。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都会影响眼底血管健康,是视力下降的“幕后推手”。不少临床患者因为血糖控制不佳,眼底出血、视网膜剥离,最终失明。控制基础病,才是保住视力的“上游工程”。

也有患者问:“医生,我已经眼干、视力模糊、看东西重影,来不及预防了怎么办?”这类情况,首先要做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眼底照相,必要时做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不要自行用药,更不要听信偏方。

很多眼病并不是“老了就会得”,而是在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中慢慢形成的。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现在开始科学护眼,不给视力留遗憾。

眼睛是我们与世界连接的“窗户”,可惜的是,这扇窗经常在我们毫无察觉中被一点点模糊了。不要再等到看不清孩子的笑脸、看不清老伴的模样,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请最伤眼的不是手机,而是你每天都在做却从未在意的小事。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中国干眼专家共识(2023年版)》[J].中华眼科杂志,2023,59(6):401-410.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Z].2021.

[3]王宁利,李莹,等.电子屏幕使用与眼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24,24(3):185-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