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注意:炎热来袭,不想心梗,午后5不要,日常3坚持

发布时间:2025-07-14 23:51  浏览量:2

每年夏天,总会听到这样的消息:某人午后外出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离世,事后才知道是心梗发作。

这种突如其来的悲剧,不止一次地提醒人们,高温天气不是小事,尤其是对心脏病患者来说,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热战”。

天气一热,心脏就跟着“闹脾气”。气温升高会让血管扩张、血压波动,加上汗流不止、体液流失,血液浓度增加,心脏本来就脆弱的人,更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觉得自己没事,能吃能走,哪来这么多讲究?但心脏的“沉默”往往最可怕,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中午12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出门就没事,可家里不开空调、不通风,体内温度照样飙升。尤其是午后三个小时,最容易引发心梗的“魔鬼时段”,这几个小时里,有些事说不做就不做,真能保命。

午后别凑热闹去公园“晒太阳”。很多老年人习惯下午三四点去散步,觉得太阳没那么毒了,其实这段时间紫外线还很强,地表温度也高,走不了几步就满头大汗。

这种时候,身体失水速度特别快,血液容易变得黏稠,心脏负担一下子加重,不知不觉就可能引发问题。

别拿“热水泡脚”当晚饭后的必修课。有人觉得泡脚能放松,还能促进血液循环,但天气热的时候,泡热水脚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体温已经高了,再用热水泡脚,血管又扩张,心脏供血更吃紧,尤其是泡完脚突然起身,头晕心悸说来就来。

别因为热就猛灌冰水。冰镇可乐、冰西瓜、大瓶矿泉水咕咚咕咚喝下肚,看着爽,其实对心脏是一种“打击”。

胃肠道突然受到冷刺激,血管瞬间收缩,会让心率变快,有些人本身体质就弱,心脏容易受惊,本来没事,这一口冰水下去,心慌气短就来了。

午后别大吃大喝。夏天胃口不好是常态,可一旦食欲来了,容易一顿猛吃,尤其是傍晚聚餐、烧烤、火锅,吃得又多又油,血脂一上去,心脏就跟着受累。

吃饱喝足后立刻躺下,还会加重胃部负担,反过来影响心脏舒张,长期如此,很容易诱发心梗等严重后果

还有一点很重要,别午睡过久。很多人午饭后习惯躺下睡一觉,有人甚至能睡两三个小时。醒来时头昏脑涨,心跳加快,这种“起床气”对心脏极不友好。

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就好,地点也别太闷热,最好有空调或风扇,保持空气流通。

除了这些“午后5不要”,还有3个日常习惯,心脏病患者尤其值得坚持。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的人却不多。

第一,坚持清晨测血压。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头晕心慌就是正常,其实高血压往往悄无声息。每天早上同一时间测量血压,可以及时掌握身体状态,哪怕数值略偏高,也能早做调整。

第二,定期记录血压变化,有助于提前发现心血管风险,这一点,对中老年人尤其重要。

第三,坚持每天适量动一动。很多人一听“运动”,就觉得是跑步、游泳,其实对心脏病患者来说,走路就是最好的锻炼。每天早晚各走30分钟,速度不要太快,感觉微微出汗、能说话不喘气就刚刚好。

第四,坐得太久,血液循环变慢,心脏供血不畅,长此以往,问题就来了。

第三,坚持饮食清淡不过量。高温天容易没胃口,但也容易偏向吃冷饮、重口味。咸的、辣的、油的吃多了,血脂血压都容易飙升。做饭时多用蒸煮代替煎炸,少盐少油,吃点粗粮、绿叶菜。

第四,夏天吃饭讲究“清”,不是没味道,而是要吃得轻松、舒服,这样身体才能“轻装上阵”,心脏自然不会太累

小区里有位老大爷,七十多岁了,去年夏天就因为午后阳光下遛弯,突然心口发闷,送医才发现是轻度心梗。后来他换了个习惯,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出门走一圈,太阳还没晒起来,空气也好。

回家后吃点稀饭、煮鸡蛋,中午小睡半小时,下午就不出门了。现在看上去精神多了,人也更有劲儿。

其实很多时候,心脏病的“发作”,并不是毫无征兆,只是大家不够在意。有些人夏天总觉得累,稍微活动一下就气短、胸闷,但一想到“天气热嘛,正常”,就忽略了。结果一拖再拖,哪天突然倒下,那才是真的来不及。

所以说,夏天对心脏病患者来说,不只是要“清凉”,更要“清醒”。不是说不能出门、不能吃喝,而是要懂得节制,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什么时候该缓。心脏就像一台老旧的发动机,夏天开得猛了,过热,就容易熄火

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饮水。很多人等口渴才喝水,但这时候身体已经开始“报警”了。尤其是夏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快,血液黏稠度升高,不利于心脏供血。每天定时喝水,哪怕每次只喝几口,也比渴了才猛灌一大杯要强得多。

也别小看情绪的影响。天气热,人容易烦躁,一点小事就闹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全是心脏的负担。这个时候,保持情绪稳定,就是对身体最大的温柔。可以听点轻音乐、看看绿植,或者做些简单的深呼吸练习,都能帮身体“降温”。

还有些人喜欢晚上洗冷水澡,觉得凉爽,其实对心脏并不友好。冷水一冲,血管突然收缩,心率波动,尤其是刚从外面热烘烘的环境回来,直接冲冷水澡,很容易让心脏“受惊”。

正确的方式是用温水,先洗手脚,再慢慢过渡到全身,不要图一时凉快,结果惹出麻烦。

有人可能会问,心脏病到底怕热还是怕冷?答案是——都怕。热的时候容易脱水,冷的时候容易血管收缩,本质上都是让心脏更难“干活”。所以一年四季都得注意,只是夏天尤其需要“小心翼翼”。

还有一点常被忽略,那就是空调使用方式。有人怕吹空调对身体不好,硬扛着不开,结果屋里闷热、空气不流通,汗出得多,心跳也快。

其实空调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温度控制得当,室内保持在26℃左右,既不会太冷,也能让身体处于舒适状态,有利于心脏维持稳定的节奏

养心这事,不是今天做了明天就见效,而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就像有人说的,“你对身体的好,身体都记着呢”。不管年纪多大,健康从来不嫌早,尤其是心脏,一旦出问题,真的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蒋丽,赵永红.高温环境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影响研究[J].预防医学,2023,35(10):1275-1278.
[2]张乐,李建军.心血管疾病患者夏季健康管理策略[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4,18(2):95-99.
[3]郑晓燕,王宁,刘芳.高温天气中老年人防暑与健康保护措施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7):950-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