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去世的老人激增!医生叹息:无论啥身体,高温天坚守8原则
发布时间:2025-07-16 19:00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才刚进三伏天,我科室一个礼拜进了仨热射病老人。”
当我说出这句话时,连走廊里的护士都停下了脚步。7月的门诊大厅,汗味与焦虑混杂,一位家属哭着说:“爸不是身体挺结实的吗?怎么说走就走了?”
我一时语塞,心里却清楚——不是身体好不好,而是高温天一点都不能大意。
有人觉得热射病离自己很远,那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事。可现实狠狠打脸:今年夏天,全国多地高温破纪录,死亡病例频繁见诸报端,不仅是老人,中年甚至年轻人也频频中招。
我们不能再用“抗一抗就过去了”的心态看待这事了。
热射病不是普通中暑,它是命悬一线的“热毒”。简单说,就是身体像锅里煮熟了一样,散不了热,烧坏了脑子、心脏、肾。一旦发展到这个地步,抢救成功率不到50%,而且后遗症严重。最可怕的是,它往往来得突然,没多少预兆。
今年6月底,南京一位72岁的退休教师,独自骑电动车出门买菜,半小时后晕倒在路边,送到医院时体温已经42℃,全身抽搐、昏迷不醒。我们ICU团队连夜抢救,还是没能把他拉回来。
家属一脸困惑,老人平时每天晨跑、饮食清淡、身体倍儿棒,怎么就没熬过这个夏天?
这让我一次次想起门诊里一位老爷子说的话:“年轻时,太阳底下干一天活都没事,现在咋就不中用了?”我只能摇头叹息:不是不中用,而是老年人的“冷却系统”早就不灵了。
人年纪一大,汗腺退化了,血管弹性差了,本就排热能力弱。一旦天气热得过头,身体的“空调”就罢工了,热就堆在体内,出不去。
加上很多老人有心脑血管、糖尿病、帕金森等慢病,这些病本身就让身体调节变慢,一热就“宕机”。
更糟的是,很多老年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状态。热射病前期就是“中暑”,头晕、恶心、乏力,有些人还以为是低血糖、犯困,一口水都不喝,还硬撑着干活、遛弯、晒太阳,直到晕倒,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我见过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家属说她“中午出去买菜,回来就头痛发烧以为是感冒”,结果拖了一天,送来时呼吸都停了。这种“误判”是热射病最常见的死因之一。
除了体质差,很多老人生活习惯也“帮倒忙”。比如舍不得开空调,怕费电;又或者怕冷,硬裹大被子;还有的怕麻烦别人,身体不舒服也不说。你以为是节俭,其实是拿命换的“省钱”。
那高温天到底该怎么活?我总结出这“8条命保原则”,不管你是身体好还是差,都得记牢:
第一,不等口渴就喝水。等到口渴才喝,身体已经轻度缺水了。每天少量多次喝水,尤其是老人,水杯别离手。
第二,中午别出门,尤其11点到4点。太阳最毒那几个小时,待在家里,窗帘拉好,别硬撑。
第三,空调该开就开,别怕电费。只要不是对着人吹,温度保持在26℃左右,反而比电风扇更安全。
第四,衣服穿得透气、浅色、宽松。别穿化纤、紧身的,身体热量散不出去,等于自己给自己“蒸桑拿”。
第五,饮食要清淡,多吃含水分多的蔬菜水果。冬瓜、黄瓜、西瓜、番茄这些都是“天然降暑药”,比喝药强。
第六,别一个人待太久。特别是独居老人,家人最好每天打电话、视频,确认身体情况。
第七,有基础病的人,高温天要更警惕。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要特别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水分。
第八,一旦感觉不适,立刻降温、就医。不要觉得“再等等就好了”,热射病就是一等再等命就没了。
我门诊里一个老大爷说:“你说得都对,就是人老了,脑子也慢了,看手机都费劲,哪能时时刻刻注意这些?”我听完心里不是滋味。所以,这事不仅是老人的事,更是子女的责任。
你家里有老人,帮他们定个闹钟提醒喝水、晒衣服时别让他们在太阳底下站太久、定期上门看看空调还好不好用。这些小事,可能就是救命的事。
我再补充一个不常被提起但非常关键的点:心理状态也影响热射病的发生。有些独居老人本身有轻度抑郁,情绪低落,懒得动,连水都懒得喝。
这种状态下身体调节能力更差,热射病的风险直线上升。心理的“闷热”,加上环境的高温,双重夹击,比单纯的高温还致命。
说到底,高温天不是“过得快”就完事了,而是要“活着熬过去”。别拿“我抗热”当资本,热射病不讲资历、不问年纪,只认你身体调不调得了温。
我们医生不是神仙,能救的是及时来的;神也救不了拖到最后一刻的。
这个夏天,愿你我都能稳稳当当地过,不被热“烧”走一条命。家里有老人的,提醒一句也好,多看一眼也罢,别让忽视变成遗憾。
你家老人中暑预警机制做对了吗?还是只是“看着挺精神,应该没事”就放心了?
愿这篇文章能为你和家人撑起一把“防暑伞”,如果你觉得有用,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人看到。咱们一起守住这个夏天的安全线。关注我,了解更多实用的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志强,周孟初,许艳秋,等. 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热射病临床特征分析[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4, 44(10): 2561-2564.
[2]王春芳,刘慧,张婧怡. 热射病的预防与识别策略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5): 627-630.
[3]赵玉珍,陈玉林. 高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防护对策[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2, 26(12): 1501-1504.
- 上一篇:8月1日!张店集中办理!
- 下一篇:久违露面的郭碧婷近照曝光,全程面无表情,情绪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