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提倡:超过65岁的老人,高温天气宁待在家,也别出去做五事

发布时间:2025-07-16 18:59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三伏天一到,小区里的广场舞、菜市场、早市、公园,照样人头攒动。不少头发花白的老人,顶着37℃的高温,扛着菜篮子、提着水壶、戴着草帽出来遛弯、锻炼、采购、聚会,仿佛酷暑跟他们无关。

但每年这时候,急诊室却从不消停,中暑、低钠血症、心衰、脑梗……一个接一个。为什么到了65岁以后,酷热天气反而更容易“出事”?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像年轻人那样剧烈运动,就没事。

可真正的问题是,年纪越大,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越差,对高温的耐受力也随之下降。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能出汗调温,很多人还伴有基础病,一出门就像“走钢丝”。

院士也发出提醒:65岁以上的老人,夏天宁愿待在家里吹空调,也别做这五件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一件事,是早起去晨练。

很多老人觉得天一亮,气温还不算高,是锻炼的黄金时间。确实,清晨的空气相对清新,但问题是——清晨也是心脑血管的“高危时段”。

经过一整夜的休息,血液黏稠度升高,血压波动也大,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老年人,早上五六点就出门,走几圈、跳几段舞,很容易引发心梗、脑梗等急性事件。

这并不是“吓唬人”。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的数据就显示,清晨6点到9点,是老年人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再加上夏天早晨气温升高快、湿度大,人体更容易丢失水分,血液变得更浓稠,供血不足的问题就更明显了。

如果非要锻炼,也建议改在傍晚气温下降后再进行,并注意补水,别太激烈。

第二件事,是顶着太阳去赶早市买菜。

很多老人习惯一大早出门“抢便宜”,觉得早市的菜新鲜又实惠。但问题是,早市人多、空气闷热、阳光强烈,在这种环境下逛上半小时,轻则头晕乏力,重则中暑晕厥。

更别说不少老人还背着包、拎着菜,体力消耗非常大。

很多人出门前根本没吃早饭,也没喝水,空腹加高温,血糖和血压一旦波动,晕倒的风险倍增。别说吓人,急诊医生每年夏天都能碰上好几个这样的病例:年过七旬的老人,拎着半袋土豆在菜市场晕倒,送到医院一查,严重脱水+低血钠

医生只能挂水、吸氧、监护,命是保住了,但身体一下子元气大伤。

第三件事,是躲不开的“办事跑腿”。去银行、去医院、去社保局,哪一件不是排长队、等号、填表?很多老人怕晚了人多,天一亮就出门,结果在烈日下排队半小时以上,脸都晒红了。

有些地方排队还不让进屋,只能在外面晒着。

这种情况下,高温暴露+长时间站立,很容易导致低血压性晕厥,尤其是有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的老人,站一会儿就眼前发黑、头昏恶心。医生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年轻人代劳,或者选择中午前后气温较稳定、排队人数少的时段出门。

如果非得自己去,一定要带水、戴帽子,必要时坐轮椅、带拐杖都别嫌麻烦。

第四件事,是在阳台或院子里长时间“晒太阳养骨头”。不少老人听说多晒太阳能补钙,对骨质疏松有好处,于是每天定时坐在阳光下,不晒个半小时不罢休。

但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关键点:晒太阳是要“讲究方式和时间”的

夏天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段,这个时候晒太阳不仅不能补钙,反而可能晒伤皮肤,甚至增加皮肤癌的风险。老年人皮肤本就薄弱,抵抗力差,防晒不到位的话,很容易出现日光性皮炎、晒伤、水泡等问题。

晒太阳更建议选在早上8点前或傍晚5点后,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穿浅色衣服,别直接暴晒。

第五件事,是“饭后散步消食”。

很多老人吃完饭就习惯出门走一走,觉得能帮助消化、预防肥胖。可在高温天,这个习惯可能不是加分项,而是减寿项。

饭后人体血液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如果这时候再出门走动,尤其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走动,会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影响消化,也可能诱发心绞痛、乏力、甚至昏厥。

有研究表明,夏季高温时段,尤其是午后两三点,地表温度可达50℃以上。老人饭后出门走一圈,哪怕是十分钟,也可能因为体温升高、血压波动而诱发潜在疾病。

不妨饭后在家活动一下,做点缓和的动作,不出门也能“消消食”。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喝水。

很多老人夏天口渴了才喝水,可这时候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了。人体在高温下会通过汗液大量失水,老年人本身感知迟钝,等到口渴才补水,往往为时已晚。

建议定时喝水,每次100~150毫升,一天不少于1500毫升,别等口干才喝。

不少人以为家里空调吹多了不好,其实恰恰相反。

研究发现,家中温度控制在26℃左右,湿度保持在40%~60%,远比在外面暴晒安全得多。担心“空调病”?注意通风、别对着吹、多补水,问题不大。

不开空调闷在屋里,室内气温升高、空气不流通,更容易引发中暑或呼吸道疾病。

还有一个冷知识:老年人对温度变化的感知能力下降

换句话说,外面已经热得要命了,老年人却可能没太大感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中暑了还说“不觉得热”。靠“感觉”判断气温,真的不靠谱。

还是建议夏天主动避暑,别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

院士的提醒,其实是用无数临床案例换来的经验总结。65岁,是个分水岭。

这个年龄段之后,体内器官功能开始明显退化,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而高温,是对这些系统最直接的挑战。

不是不能出门,而是要挑对时间、方式和场合,别逞能、别硬撑,那不是勇敢,是不自量力。

说到底,健康不是靠“勤快”得来的,而是靠“聪明”保下来的。不是说不让动,而是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动

尤其是夏天,动一下可能是锻炼,动多了就可能是透支。

年纪大了,别拿命和天气赌气。

多在家里待着,不是怠惰,是智慧。生活不是一味前冲,而是懂得什么时候该停一停

听听身体的声音,该歇就歇,该躲就躲,才能走得更久、活得更好。

如果身边有65岁以上的长辈,记得提醒他们:夏天不是锻炼的好时候,别做这五件事,命比“勤快”更重要。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必非要顶着热浪“做事”,安全、清凉、舒适才是这个年纪最该拥有的幸福。

看到这里,如果觉得文章对自己或家人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一下。也可以留言说说,家里老人夏天有什么避暑小妙招?多多交流、互相提醒,愿每一位长辈都能安然度夏,健健康康。

参考文献:

[1]王振国,李惠珍.老年人中暑的临床特征与防治对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4):421-425.

[2]张磊,贺晓燕.高温环境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3):302-305.

[3]陈丽华,孙伟.夏季高温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及防护措施[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9):1095-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