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心梗患者逐渐上升!医生:很多人爱放这4种调料,容易堵血管
发布时间:2025-08-05 15:05 浏览量:2
►
本文1886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天热得人喘不过气,来盘香辣爆炒牛肉下饭最解馋。”这是不少人夏天的标配菜单。可就在上个月,60岁的张大爷吃完这道“大菜”没多久,突感胸口发闷,摔倒在地。
急诊赶到时,血压极低,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医生一边抢救一边叹气:“心梗不是冬天的专利,这种天气更危险。”
很多人以为心梗是冬天的事,其实夏天才更凶险。高温会让血管扩张,出汗多、血容量减少,血液更浓、更黏稠,容易形成血栓。加上不少人贪凉、熬夜、暴饮暴食,心脏负担一下子就重了。
数据显示,每年7-8月,因心梗入院的患者明显增多,其中不少人本来身体条件不错,就是没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
心梗的根源,很多时候都藏在一口口饭菜里。尤其是以下4种调料,很多人做菜离不开,但吃多了会慢慢损伤血管。
第一种:食盐
盐是炒菜的灵魂,但也是高血压的帮凶。长期高盐饮食会让血压升高,动脉壁变厚,血管弹性下降,进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
一旦血管“变脆”,遇上情绪激动、气温升高,很容易破裂或形成血栓,诱发心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大多数人却远远超标。
第二种:鸡精味精
鸡精和味精属于谷氨酸钠类调味品,虽然能提鲜,但摄入过量会加重肾脏负担,影响钠钾平衡,间接升高血压。
有研究发现,长时间高剂量摄入味精与心血管病风险有关,尤其在高温脱水的状态下,容易加速血压波动,诱发心梗。
第三种:辣椒酱
夏天不少人“无辣不欢”,但辣椒酱里除了辣,还有大量油脂、盐分和添加剂,这些都是血管的“敌人”。
尤其辣椒酱多为高油高钠食品,长期摄入会增加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促发动脉斑块形成,让血管变窄变硬,埋下心梗隐患。
第四种:蚝油
蚝油口感鲜美,几乎成了家常菜的“标配”。但它属于高钠调料,一勺蚝油的钠含量可能接近每日摄入上限的三分之一。
同时,蚝油中常含有反式脂肪酸,这种成分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不少人觉得吃点调味品没什么,但你吃的每一口,血管都记得。尤其是本身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史的人,血管本就“脆弱”,一旦再被刺激,很容易“爆雷”。
心梗不是突然来的,是日积月累的“伤害结果”。而这些伤害,很多都可以从餐桌上避免。
心梗不像电影里那样,一下子就倒地不起。它往往有前兆,只是被忽略了。
胸口发闷或疼痛是最典型的信号。这种疼痛可能持续几分钟,也可能来去无常,甚至辐射到左肩、下巴或手臂。
出汗异常也是警告之一。心梗时,身体会突然大量出冷汗,不是热出来的,是交感神经异常兴奋的表现。
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头晕乏力也可能是早期症状,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症状常常不典型,更容易被忽略。
别等到胸口像被压了块石头,才知道是心梗。
心梗虽然危险,但不是无法预防。很多时候,只要你愿意做出改变,血管也会“感激”你。
第一步:控制调味品摄入
炒菜时用少量盐替代酱油、蚝油,能有效减少钠摄入。选择原味食材,用葱姜蒜、柠檬汁、香草类植物提味,更健康。
第二步:多喝水,少饮酒
夏天出汗多,血液容易浓缩,多喝水可稀释血液、预防血栓形成。尽量不要喝含酒精饮品,酒精会刺激心脏,加重脱水。
第三步:保持规律作息
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增加心脏负荷。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睡眠,避免情绪波动,可以减轻心脏压力。
第四步:适度锻炼
久坐不动是血管最怕的事。每天快走30分钟,可以提升心肺功能、改善血脂水平、增强血管弹性。
第五步:定期体检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脂、血压和心电图。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心血管风险评估。
真正的健康,不是吃得多香,而是吃得安心。炒菜讲究味道没错,但更要讲究方式。少放一点盐,换一种调料,也许你就能多活几年。
心梗不是突然的,它是你每一顿饭、每一个夜晚、每一次忽视积累的结果。高温不只是让人中暑,更是“逼出”血管问题的放大镜。
别等到心梗来了,才后悔那一口辣酱、那一勺蚝油。现在开始改变,永远不晚。
参考资料: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2024.
② 王丽. 《夏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点及防治策略》.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7): 509-51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