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包办的“古风养生术”不靠谱
发布时间:2025-08-06 08:00 浏览量:1
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养生”关键词,一幕幕古色古香的画面扑面而来。以AI生成的水墨动图为背景,AI旁白语气沉稳:“饿也是养生,不吃晚饭,等于喝了免费的开胃汤”“饥饿感不是折磨,而是一种救赎”……不需要真人出镜,解说、图像、动画、配音,全由AI一手包办,这些古风养生短视频,已悄然占据短视频平台“养生区”的半壁江山。
AI诱导
极具“传统韵味” 看上去挺唬人
记者观察,这些AI视频主要针对中老年人群关心的养生话题展开,部分内容以“引经据典”的形式,将养生建议与《黄帝内经》《扁鹊内经》等古籍挂钩,用文言文的方式包装现代人熟悉的健康议题,既有古风画面做背景,又有柔和语调的配音辅助,极具“传统韵味”。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观点令人生疑:“气血不足的人适合独居”“春天养肝抱大树,中医认为,肝属木,通过抱树,可实现五行借力”“玩泥就是除湿毒,淋雨就是祛郁火,吹风就是舒肝气,玩雪就是御寒气”“吃了垃圾食品不要怕,奶茶的解药是苹果,炸鸡的解药是猕猴桃”……
有些观点乍一看让人困惑,但配上水墨画面风格和沉稳解说,立马可信度拉满。一些AI养生视频点赞量达到十余万,不少网友留言称“太有意境了”“这些图片入教材该多好”,甚至照单全收地采纳视频里的建议。不少养生博主发布几十条AI古风养生视频,粉丝数就可以飙升到几十万。
AI共性
不讲前提变化 不讲个体差异
范女士的母亲今年80多岁,对短视频里的各种言论深信不疑,在短视频上看到“懂养生的人要戒水果”,就再也不肯吃水果;隔几天又在网上听说小米粥是最滋补的食物,便把小米粥当宝,顿顿喝粥,一点儿荤菜都不碰。老人不听劝,范女士无可奈何:“老人本来就容易相信网上的各种声音,这种看起来引经据典的视频更容易让老年人深信不疑。”
针对AI养生视频里五花八门的养生秘诀,鼓楼中医医院医务部主任、内科主任医师孙波认为,AI生成的养生观点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不讲前提、不讲变化、不讲究个体差异,网友不能不顾自身情况盲目采纳。
以“饿是养生、不吃晚饭等于喝了开胃汤”为例,孙波认为,这并不符合医理,中医强调“饮食有节”,午后到傍晚时分,胃肠功能旺盛,不吃饭可能导致不适;西医虽然会建议要控制饮食,但并非说不吃晚饭,胃口就会更好。
AI制作
全是批量制造 还有新手模板
记者发现,大量AI古风养生视频的制作者,要么是搞副业的“自媒体小白”,要么是跟风博主,并不是健康领域专业人士,有的甚至没有基本的健康知识。内容制作几乎全靠AI完成,从脚本生成到画面制作再到配音合成,完全是流水线作业。
在社交平台上,“AI养生视频制作教程”铺天盖地,广告词直指目标人群:“中老年人流量池巨大”“三天涨粉三万不是梦”“轻松月入过万”。还有专门为新手打造的模板包:只需替换几个关键词,即可生成新的古风养生视频,如AI太医讲《黄帝内经》、水墨动画教八段锦。
记者在多个社群观察发现,养生博主根本不关心内容的专业性,只关心如何涨粉,如何把流量转化成收益。有了粉丝和流量后,他们便在电商橱窗售卖中药材、保健品等。记者在一位拥有80多万粉丝的博主主页看到,其橱窗中的商品达百件以上,红枣、枸杞、艾条等一应俱全。“不需要什么资质”“这种视频非常适合卖货”……有人现身说法。
AI分析
假科普真带货 出问题要担责
企业战略专家霍虹屹认为,虽然这样的古风养生视频能够满足一部分受众的情感需求,但也有可能会误导他人甚至会压制专业科普声音。
根据《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广告法》等规定,如果内容涉及疾病诊断、治疗建议或宣传保健品疗效,需要医疗资质或广告审查。近日,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对医疗科普提出了更高要求。但AI养生类的视频却可以靠着打擦边球的方式规避审核,徘徊在监管的边界线上。
记者注意到有博主分享,有些平台会限制“治疗”“偏方”等敏感词的使用,为了规避审核,可以变换用词,如将“治疗”改为“缓解”,将“偏方”改为“小妙招”,就能够规避审核。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孔令昌律师介绍,如果AI古风养生博主借此出售有关商品,就存在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广告法》,由此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作者和平台都应该承担责任,不论是否打上“AI生成内容,请自行甄别”等提示词。 本报记者 徐慧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