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立秋将至,老人若不再喝汤,身体或改善这4个问题

发布时间:2025-08-07 00:50  浏览量:1

【[礼物]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妈每天晚饭都喝一大碗老母鸡汤,说是补气,结果最近饭后总喊胀气,睡觉前还说心慌,是不是喝多了?


提问的是个社康中心做营养咨询的年轻人,他的母亲67岁,立秋前后身体开始出现一些原本没有的问题,他开始注意到,是不是某些习惯在这个节气点上需要调整。

老年人对“喝汤”这事执念挺深,尤其是在季节转换、气候偏燥的立秋前后,更是认为一碗热汤能保身养胃。

但就是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盲区。

医生发现,在进入立秋时节,不少原本健康状况平稳的老年人,开始出现饭后胀气、夜里口渴、血糖轻度波动甚至排便困难等情况,而这些问题都跟一个动作有关——频繁喝汤。

有人会觉得汤是清淡的、水分多,不可能会有坏处。

但问题在于,喝汤本身并不是生理刚需,尤其老年人喝的汤往往都不“清”,什么猪骨、鸡汤、鸭汤,哪怕煮得再稀,只要油浮在表面,含钠和脂肪量都不低。

研究显示,一碗标准家常老母鸡汤约含钠800毫克,脂肪6克,蛋白质不到5克,这样的结构对老年人脏器并没有好处。

特别是在炎热未退、燥气未起的立秋前后,身体内部调节机制正在从“抗暑”向“平燥”切换,大量摄入高油汤水,只会加重调节负担。

从代谢角度看,汤类的热量密度虽然不高,但因其液体状态吸收快,容易引发胰岛素快速分泌反应,尤其是空腹或饭前喝汤,会造成血糖先低后高的波动曲线。

这种波动对于60岁以上的人群是非常危险的,长期血糖不稳是引发糖耐量下降、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诱因。

更不用说,一旦汤中含有淀粉类食材,如玉米、山药、土豆等,血糖反应将更强。

数据指出,60岁以上老年人空腹饮汤后30分钟血糖波动幅度可达1.1mmol/L,是普通人群的近两倍。

另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老年人的胃排空速度减慢,食道括约肌张力降低,而高油高钠的汤类恰恰会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容物排空进一步延迟,引发饭后胀气、嗳气、反酸等。

有人以为这是消化不良,其实本质上是功能性胃张力反应异常。

只要停止喝浓汤、特别是饭前喝汤,这些表现很快会缓解。

有些人还在说汤里有胶原蛋白、骨胶原,是补的。

但这恰恰是个误区。

现代研究已经反复指出,熬出来的汤中胶原蛋白含量极低,即便摄入,也无法直接转化为体内的胶原蛋白。

而汤中的嘌呤含量却不低,对高尿酸、高血压人群不利。

长期喝汤尤其是动物骨汤,会显著升高尿酸负荷,诱发肾脏排泄负担,甚至增加肾小球滤过压,进而影响肾功能。

在大医院进行的一项针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调查中,46.2%的老年患者每天有喝汤习惯,且这些人群的肾小球滤过率显著低于不喝汤者。

说到这里还要提另一种常见情况,就是“汤代水”。

不少老年人喜欢用汤代替日常饮水,觉得汤既有味道,又补营养。

但汤中钠的渗透压、热量密度远高于普通水,身体并不会把它当作真正的水去处理。

反倒会因为钠的存在造成水钠潴留,轻则体内水分分布异常,重则诱发血压波动。

特别是在晚上喝汤后入睡的人群,早上起床更容易出现下肢水肿、手脚麻木,这类问题看似和汤无关,其实与水钠负荷偏高关系极大。

更复杂的是,“每天喝点汤”的习惯也会打乱摄食节奏,尤其在晚餐阶段。

很多人为了配合汤,主食量减少、菜品减少,结果汤喝得多,饱感不足,夜间反而容易饥饿,影响睡眠结构。

也有人饭后喝汤作为收尾动作,造成胃再次扩张,诱发夜间胃部不适、夜间多梦等。

这些问题不是靠“吃清淡”就能解决的,而是饮食行为结构出了问题。

在这一点上,有个更少人知道的联动效应是,饭后喝高脂肪的汤会刺激胆囊收缩,进而影响胆汁分泌节律,而老年人本身胆囊弹性下降,收缩反应迟钝,过度频繁的刺激会加重胆汁浓缩,引发结石风险。

有研究指出,频繁饭后喝汤的老年人群,其胆囊结石发生率较不喝汤组高出34%。

这意味着,哪怕每天只是一碗小汤,长期来看也在累积潜在的代谢风险。

这时不少人开始反问:不喝汤了,那水从哪来?

答案其实很简单——纯水、温水才是老年人身体最需要的。

每天喝够1200–1500毫升的温开水,比任何一碗浓汤更能维持细胞代谢所需的水环境。

不需要营养,不需要味道,只要干净、温热、定时摄入。

临床也发现,养成每日定时饮温水习惯的老年患者,其血压控制更平稳、夜间排尿减少、口干情况减轻,反倒是那些强调“喝汤养身”的人群,更容易出现餐后血压波动、胃胀、便秘等连锁问题。

如果真的戒不掉汤,可以考虑将汤改为蔬菜清汤或白水炖菜,关键是“无油、少盐、控量”,不拿汤当主食,不在空腹时饮汤,不在饭后追加多汤,不把汤当水喝。

这些看似小节,其实才是调养的关键。

有些健康理念一旦成了习惯,就不容易被质疑,特别是老年人群,更愿意相信传统经验多过逻辑判断。

但身体的变化不会被情绪说服,时间会告诉每一个人,什么才是真的适合自己的调养方式。

秋天是个转换的节气,也是身体代谢节律开始慢下来的时间点,选择什么、摒弃什么,往往不是出于口感,而是出于身体的底层逻辑。

[1]张宝华.喝汤进补因人而异[J].祝您健康,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