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岁,颅内巨大血肿,北京安贞医院跨越超高龄禁区助老人破解“头”等大事
发布时间:2025-08-08 19:16 浏览量:2
在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89岁王老先生(化名)的经历,为“高龄非手术禁区”写下新的注解。面对随时危及生命的巨大颅内硬膜下血肿,以及高龄带来的重重风险,一支多学科团队以精准方案与全程守护,将他从生死边缘拉回。
89岁老人因意外跌倒后,行走不稳2天入院,既往还有20余年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史,心肺功能明显减退。
入院时急诊CT触目惊心:颅内大量出血,血肿量超过100毫升,新鲜出血与陈旧出血并存;中线结构受到挤压显著偏移,已经处于脑疝的边缘。更严峻的是,患者B型钠尿肽和凝血功能明显异常,意味着每一项都使手术治疗充满风险。
“高龄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需要更精细的考量和更强的担当,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
神经疾病中心主任霍晓川的话,成为团队的共识。在面对这位特殊患者时,退缩不是选项而是化作了行动指南。
一场精密协同的生命救治随即启动
在神经疾病中心主任霍晓川的现场指挥下,急诊危重症中心,导管室,手术室,神经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密切配合,多学科团队启动生命救治:
源头阻断: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黄庆和副主任医师申辉率先行动。他们采用微创介入技术,精准栓塞了向血肿供血的脑膜中动脉(MMAE)。这关键一步,如同关闭了血肿源头的“供血开关”,有效遏制了血肿进一步扩大,将创伤降至最低;
微创引流:紧接着,在局部麻醉下,主任医师黄庆将一根直径仅2毫米的细软引流管置入血肿腔。经过3天的引流,颅内巨大血肿被缓慢、持续、安全地充分引出,颅内压力如退潮般平稳下降,最大程度保护了老人脆弱的脑神经组织,避免了颅内压快速变化导致的颅内出血并发症。
药物管理:术后,量身定制的药物方案迅速跟进。关键的他汀类药物,如同“血管守护者”,不仅帮助稳定斑块、促进残留血肿吸收,更以相对温和的方式支持老人整体机能的恢复。
技术背后,是细致入微的“人本”考量
治疗期间,团队将“个体化”理念贯穿每一个细节。
麻醉团队精准调控,确保老人在清醒状态下通过局麻完成关键操作,规避了全麻风险。
护理团队24小时动态监测,从精细的体位管理到情绪安抚,像家人般缓解着老人的焦虑。
术后康复并非“坦途”。在神经重症监护室,老人一度出现了心房颤动和高热等并发症,这无疑是高龄患者术后面临的严峻挑战。 神经重症监护室主任张琳琳立即 与心内、呼吸等多学科专家会诊(MDT),迅速稳定了老人病情。
医学的温度藏在“不放弃”里
术后3天,曙光显现,老人复查CT显示血肿大部分引流吸收,遂拔除头部引流管。
术后6天,老人各项生命体征稳定,转出神经重症监护室.
术后9天康复出院,可在家人搀扶下行走。
当他清晰地说出“谢谢”,并紧紧握住医护人员的手时,这场无声的生命接力迎来了最动人的回响。
“年龄是生命的勋章,不应成为救治的枷锁。”神经疾病中心霍晓川主任说,“从制定方案到术后康复,团队每一步都在问自己:‘如果这是我们的家人,我们会怎么做?’这份将心比心的共情,驱动我们在追求技术突破的同时,更懂得敬畏生命、守护希望。”
面对高龄重症,北京安贞医院神经疾病中心的这次救治,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上的突破,更在于传递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在专业、协作与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之下,“高龄”本身,不应是关闭患者“希望之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