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送钱”骗局惊现农村!骗子假扮公务员专骗老人,被抓现行!网友怒了:还有良心吗?
发布时间:2025-08-12 10:38 浏览量:2
江苏宿迁,男子进村挑独居老人聊天,假装公务人员下乡送慰问,说国家给农村老人一人分5000块钱,让老人提供手机和证件,幸亏老人儿子在附近,及时制止!网友:这种骗子,真是丧尽天良,连腿脚不方便的老人也骗,真是没良心!(来源:凤凰网)
一、事件回顾:骗子进村专挑独居老人下手
最近,江苏宿迁发生了一起让人愤怒的诈骗案。一名男子穿着体面,提着公文包,走进村里,专门找独居老人搭话。
他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立刻上前敬了个礼,装出一副公务人员的派头,说道:
"老爷子,国家惦记你们这些老农民,特意拨了1200万亿专项资金,每户能领5000元福利!"
老人一听能领钱,激动得差点站起来,赶紧招呼男子进屋喝茶。男子顺势提出要求:
"要领钱,得提供身份证、银行卡和智能手机,我直接帮您转账!"
就在老人准备拿证件时,幸好他儿子及时赶回来,一眼识破骗局,当场把骗子轰走!事后,老人一家越想越后怕——要是晚一步回来,老人的养老钱可能就被骗光了!
二、网友炸锅:骗子专挑农村老人,太缺德!
事情曝光后,网友纷纷怒斥:
"敬军礼骗老人?冒充军人诈骗,罪加一等!"
"农村老人本来就单纯,骗子专挑弱势群体下手,良心被狗吃了?"
"城里人防骗意识强了,骗子就转战农村,太可恶了!"
三、法律分析:这种骗局到底触犯了哪些法律?
1. 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诈骗(招摇撞骗罪)
根据《刑法》第279条: "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骗子身穿正式服装,还敬礼伪装成"下乡送福利"的公务人员,完全符合"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构成要件。
如何认定"情节严重"? 司法实践中,如果骗子针对弱势群体(如老人、残疾人)行骗,或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如老人被骗光积蓄),都可能被认定为"情节严重",面临3-10年重刑!
2.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
如果骗子成功骗到老人的银行卡、身份证,并转走存款,则构成更严重的诈骗罪,即使未遂(本案中被及时制止),骗子仍可能被追究刑责!
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253条之一)
如果骗子索要身份证、银行卡,还可能触犯: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骗子骗取老人证件,属于"以欺骗方式非法获取个人信息"。如果骗子用这些信息办贷款、电话卡等,罪责更重!
4. 老年人权益保障特别规定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75条明确规定:"欺骗、胁迫老年人处分财产,或侵害老年人其他合法权益的,依法从重处罚。" 法院判决时会重点考虑"针对弱势群体"这一恶劣情节!
5. 连带责任:诈骗团伙与帮助犯
如果骗子是团伙作案(如有司机接应、专人洗钱),还可能涉及:
主犯:直接行骗者,按全部犯罪金额处罚。
从犯(如望风、开车接送):也可能被判刑!
掩饰犯罪所得罪(《刑法》第312条):帮忙取款、转账的人同样犯罪!
四、骗术揭秘:为什么老人容易上当?
1. 利用老人对"国家政策"的信任
很多老人一听"国家发钱""政府补贴",就放松警惕,觉得"公家人"不会骗人。
2. 专挑独居老人下手
骗子会先观察,确认老人家里没别人,才动手,避免被识破。
3. 用"急迫感"让老人来不及思考
"名额有限""今天不办就没了"——骗子故意制造紧张气氛,让老人来不及和家人商量。
五、防骗指南:农村老人如何避免被骗?
1. 凡是"送钱""发补贴"的,先打电话问村干部!(真发钱会通过正规渠道);
2. 绝不轻易交出身份证、银行卡、手机!(真公务员不会索要这些);
3. 遇到可疑人员,立刻喊邻居或报警!(农村邻里互助很重要);
4. 多给老人科普诈骗案例(平时多讲讲新闻里的骗局,提高警惕)。
农村老人信息闭塞,容易成为骗子目标。除了家人要多提醒,村委会、派出所也该加强巡逻宣传,见到可疑人员及时盘查。
对于这种专骗老人的,必须严惩! 如果你身边有老人,请转发给他们看,避免上当!
大家觉得,该怎么整治这些骗子?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