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处暑,老人说“处暑有四怕”,指的是什么?早了解,早安心

发布时间:2025-08-16 17:11  浏览量:1

转眼又是一年处暑。太阳不声不响地往南悄悄挪了几步,蝉鸣也慢慢收了声。有人说处暑是“秋老虎”的尾巴,也有人说它是“夏风最后的叹息”。

但在不少老人的口中,处暑却藏着“四怕”——听起来像是唬人的老话,其实掰开揉碎一看,全是经验堆出来的金子。

别小看这“四怕”,它们不是老年人“爱操心”的老毛病,而是真真切切影响着中老年人健康的四道坎儿。今天我们就不绕弯子,直接把这“四怕”摊开说说,到底怕啥?该怎么应对?

很多人一听“处暑”,就以为凉快了,空调一关,电扇一收,棉被一盖,仿佛“秋天到了,蚊子都退休了”。但处暑之后,热还真没完

所谓“秋老虎”,就是立秋之后短期的高温回潮,尤其在南方,气温动不动就三十多度,人却误以为秋凉到了,穿得比气温还天真。这时候最容易热伤风、上火、出虚汗,甚至中暑。

有位年近七旬的老邻居,前两年就是在处暑后换上了长袖,结果热得直冒汗,晚上还吹着风扇睡觉,第二天一早,头晕、胸闷、浑身酸痛,跑一趟医院,医生直摇头:“你这是秋老虎咬的。”

中老年人本就调节体温的能力下降,再加上很多人有心脑血管基础病,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问题。

想避开这个“怕”,记住一句话:秋天的脸,说变就变,衣服要慢慢加,汗不能随便流

尤其早晚凉、中午热,穿衣要讲究“洋葱式”搭配,里外方便脱换,别和秋老虎硬杠。

说来也怪,处暑一过,风就开始有了“骨头”的感觉。有时候站在阳台上吹一会儿风,脚底板先开始发冷,连带着膝盖也微微疼。尤其老年人,腿脚本就怕冷,一旦受凉,那就是老寒腿、关节炎、风湿统统来报到。

“寒从脚起”,不是句空话。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循环差,保暖稍一疏忽,就容易出毛病。而且脚底有很多神经末梢,受凉之后,全身都跟着遭殃。

不少人还喜欢赤脚在地上走,觉得凉快,其实是拿健康换一时爽。尤其是地砖、大理石这些材质,晚上温度下降得快,脚底一凉,全身都冷

应对这个“怕”,其实不难,别冷了脚,别贪了凉。家里地面可以垫个棉拖鞋,晚上睡觉前泡泡脚,不只是舒服,更是保命的“小动作”。

泡脚加点艾叶、姜片,也是中医推荐的老方子,温通经络、驱寒散湿,不贵管用。

处暑之后,白天短了,夜里长了,太阳也没那么勤快了。

有些人开始觉得“怎么最近总是提不起劲”。特别是独居老人、退休后生活圈变窄的朋友,情绪容易受到季节影响,出现“秋季情绪低落”的情况。

这并不是矫情。研究发现,日照时间缩短、气温变化、生活节奏变缓,都会影响大脑中“血清素”的分泌。这个化学物质,和情绪关系密切,少了它,人就容易烦躁、失眠、没胃口。

老年人本就容易孤独,一旦情绪低落,又不愿意说,就会越陷越深。有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也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这一怕,怕的不是天气,而是“心里下雨”。最好的办法不是“忍”,而是“动”。哪怕是每天出门晒晒太阳、和邻居聊聊天、在小区遛个弯,都是给情绪开窗透气的好方式。

有研究表明,中老年人保持社交活跃,心理状态更稳定,免疫力也更强。不需要多大的朋友圈,有人说话,有事可做,有点小盼头,就能避开“秋愁”。

处暑之后,市场上瓜果蔬菜正当季,各种时令美食纷至沓来。有些人一见“凉拌菜”“秋蟹”“烧烤”眼睛都亮了,冷饮也不肯放下,仿佛要把整个夏天的胃口补回来。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补”字上。处暑之后,人的脾胃开始变得“收敛”,不像夏天那样强劲。这时候大吃大喝、贪凉贪腻,最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胃肠炎、腹泻等问题。

尤其是中老年人,肠胃功能本就减弱,吃多了,顶得慌;吃冷了,拉得急;吃油了,血脂飙。不少人还想着“秋天要进补”,结果没补上,反倒“补出病”。

饮食这事儿,讲究的是顺应时节、量力而行。处暑之后,建议饮食“清润为主”,像莲藕、百合、银耳、山药这类食材,补而不腻,润而不燥,对脾胃也温和。

少冷饮、慎油腻、多蔬果、三分饱,吃得舒服,才是对身体最好的交代。

年纪越大,越能明白“顺天时、养万物”的道理。

处暑不是简单的一个节气,它是身体的一次“换挡”提醒。气温、情绪、饮食、起居,样样都在变,变得悄无声息,却又影响深远。

生活有时候就像一口老锅,锅里咕嘟咕嘟地炖着日子,火候不能急,调料放得刚刚好,才能炖出香味,也炖出健康

处暑的“四怕”,听起来像是老一辈的唠叨,其实是几十年经验的沉淀。保住这四怕,躲过一劫,日子慢慢过,秋天也就安稳了。

身体这件事,不能等出事才回头。多一分留心,就少一分折腾

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在秋日的阳光下,安安稳稳地坐着喝茶,看着落叶,心里不慌。

温馨提醒

处暑虽不冷,但也是“变”的开始。别被天气骗了,别被嘴馋拐了,别让情绪困了,别让凉意伤了。身体是自己的,日子也是自己的,守得住节气,才能守得住健康。

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在这个处暑之后,稳稳地过秋,安安心心迎冬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年人健康核心信息与知识要点》. 2023年版.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节气养生:处暑篇》. 健康时报.